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八大报告专门设第八部分,专题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方面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主题。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明确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始终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高质量发展,既是对可持续发展的肯定,也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中国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和实施;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并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庄严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书探索的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其核心就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内容。因此,后面讲的可持续发展就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思路展开。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是以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无限供给为假设前提的,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外生的、可以无限供给的资源,不进入经济系统分析,不进入生产函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假设前提的一个基本修正就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的选择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现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将资源环境包容进入经济分析系统,把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把资源环境看作经济系统的一部分。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自然资源环境的发展与保护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经济学研究向自然科学世袭领地的扩展和进入,是经济学和资源环境科学两大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经济学和资源环境科学交叉的学科。其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年轻而快速发展的学科。就国际而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相对比较年轻的学科;就国内而言,这一学科更加年轻,还很不成熟。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就教材而言,有的侧重于资源经济学,有的侧重于环境经济学,也有的侧重于人口经济学,还有的侧重于生态经济学,因此名称不统一,讲解的内容也不统一。我们认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讲解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理论,第二层次是资源与环境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资源环境产权理论、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与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和环境安全),第三层次是资源与环境经济的次一级基本理论(资源环境税、资源环境投融资、资源环境贸易、循环经济等),第四个层次是资源环境专题(土地资源经济、林业资源经济、矿产资源经济、环境经济等)。
持续发展的外延越来越大,其中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最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是物质型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本书首先结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探索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然后构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系统框架,分析资源环境的产权、价值、承载力和安全的理论与方法,再探索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投融资、贸易和循环利用手段,最后分专题探索土地资源、林业资源、矿产资源、环境和能源资源等专题的可持续发展。
参加本书编写的单位有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山东大学等。
本书基于上一版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修订而成,根据教学研究,修订了新的变化,如环境税和资源税、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矿产资源市场体系等,增加了自然资源资产核算、能源与碳排放等方面新内容。本次修订由王克强、刘红梅、赵凯提出修订提纲并统稿。参加本次修订或收集整理资料的有王克强、刘红梅、赵凯、樊喜斌、王宏利、叶方、章志豪、王硕、罗小微、周芸芹、黄子洋、邓皓、尧振伟、刘雨桐、饶龙欢、李少棠等。感谢曾参加以前版本内容撰写、修订或收集整理资料的宋振英、沈洪、杨翼瑞、胡海生、熊振兴、石芳、孙梦醒、姜璐洁、刘玉锋、王江、张志斌、雷桥亮、丁以保、吕斌、王晓东等。由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在不断发展,再加上编者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4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