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语录的思想史:解析中国禅
作者:
[日]小川隆 著 何燕生 译
定价:
35 元
页数:
316页
ISBN:
978-7-309-11217-7/B.520
字数:
268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5年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禅,一般被认为是通过坐禅而获得开悟的宗教。然而,所谓坐禅、禅定这种修行实践,其实并非仅限于禅宗,甚至也更非佛教所独有。仅就以文献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典籍来看,禅宗显而易见的特征,与其说在于坐禅,倒不如说就在于禅僧彼此之间的问答。
       当然,我们毫无必要否定以问答为前提的、由坐禅与作务所构成的修行生活。如果是现阶段希望自己开悟,即便在今天,我们也理应采取坐禅这种途径。然而,如果是对历史上的禅思想进行考察,留给我们的途径,除了虚心地解读以文本的形式保留下来的禅籍之外,则别无其他选择了。而且,从文本的内容来看,禅僧的修行并非仅此坐禅就算了事,更多的场合则是以问答为契机,得到一种方法,从而开始有了最终目的的实现。因此,我们如果试图从学问上研究历史上的禅,那么,通过解读禅语录中所收集的大量问答来考察禅在各个时代是如何被理解、如何被表达这样的工作,必将成为我们研究禅宗的一个基础。
       本书的研究,无疑正是这一基础性工作的一种尝试。禅,往往被说成是超越逻辑和时空的东西。然而,至少从由语录所记录下来的问答来看,我们可以承认,语言当然有其作为语言的意涵与脉络,每一个时代的思维与表达,相互之间当然有其差异。本书的研究,旨在透过禅宗最盛时期的、中国唐宋时代的代表性文献,解读各个时代禅宗的思维与表达,考察其在20世纪以何种形式被理解、被建构而形成为今天禅宗言说的问题。严格说来,这与其说是禅自身的历史,倒不如说是进行传承、编辑、解释禅者“语言”的人们的一种集体性思维的历史。本书的研究之所以不是“禅的思想史”,而刻意题为“语录的思想史”,其理由就在这里。本书由如下四章 构成,但它们的宗旨都在于依据各个文献的语句和文脉,以探寻其思维与含义;其特色在于试图与基于形而上思辨的抽象性论述相区别。
       (1) 序论庭前栢树子——今天我们如何解读禅语录?
       本章 拟以“庭前栢树子”这个有名的禅问答作为题材,对禅语录的解读方法进行探讨。即便是相同的禅问答,唐代与宋代之间,在思维与表达上大相径庭。唐代的禅问答,是以禅宗内部共享的问题意识作为基础,问答与问答之间,互有关联;我们在还原其脉络的同时,对它们进行解读,便可发现看似意思不甚明了的问答,其实是意涵深邃的东西,可以被人们所理解。但是,到了宋代,同样的问答,则作为一个单独的问答,被片面地处理了;而且,以其不可解作为理由,最终被视为一种可以超越意涵和逻辑的东西了。这种观点,同时也构成了20世纪禅宗言说的原型。
       (2)《祖堂集》与唐代禅
       拟以被评价为最具中国禅宗原始氛围的五代禅宗史书《祖堂集》作为主要材料,对唐代禅宗的思想进行考察。
       第一节“马祖系的禅”,将对构成唐代禅宗主流的马祖道一及其门派的禅,进行讨论。马祖禅,一言以蔽之,即是“即心是佛”,即认为当下自己的心就是佛。其观点常被表达为将平常的身心活动视为佛作佛行的“作用即性”说,以及放弃一切对外在神圣性的追求,以自我满足于现有状态为理想的“平常无事”说,等等。不过,对于这种情况,马祖的弟子之间也曾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在对自己现实状态的认识上,产生了后来禅宗思想史发展的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轴,即所谓“对即自性的肯定”与“对超越性的克服”的对立架构。
       第二节“石头系的禅”,拟对由马祖禅分流出来,并形成唐代禅宗第二个主流的石头希迁一派的禅,进行考察。如果说马祖禅是以自己的“本来性”和“现实态”的无媒介性的等同作为宗旨,那么,石头一派的禅则是试图将其两者把握为一种玄妙的不即不离、不一不二的关系。“本来人”、“主人公”——指不与现实状态的自己相分离,但同时又与其层次相异的“本来性”的自己——石头一派对于这两者的探求,构成了他们自身的显著特色。
       (3)第二章《碧岩录》与宋代禅
       禅的思想与风格,在北宋发生了大大地变化。一言以蔽之,它是从以对当下自己的肯定为基调的唐代禅,向寻求对超越性大悟体验的宋代禅的转换。当然,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变化,是贯通整个北宋时期种种演变的结果。这里试图通过对宋代最具代表性的禅籍之一的《碧岩录》进行解读。
       首先,在第一节“禅者的后悔——围绕〈碧岩录〉第98则公案”中,将介绍唐代的禅问答在宋代禅籍中大量被篡改性解读的具体例子;接着在第二节“‘百丈野鸭子’话头与圆悟关于作用即性说的批判”中,拟讨论《碧岩录》对马祖禅风的“作用即性”说的批判;在第三节“‘赵州七斤布衫’话头与圆悟对无事禅的批判”以及第四节“圆悟对无事禅的批判与无事理念”中,将对该书在满足于“无事”予以激烈批判的同时,另一方面又要求对戏剧性大悟进行体验的情况进行探讨。不过,《碧岩录》本身最终也以对“无事”的归属作为最高理想,并展示出了一个“无事”(0度)→“大悟”(180度)→“无事”(360度)这样圆环变化的逻辑。此逻辑,带有概括北宋时期禅门宏观动向的内容。即便在20世纪的禅宗言说中,此逻辑也常常被采纳和接受。
       最后在第五节“《碧岩录》中的活句说”中,将对宋代禅的“活句”进行探讨。即便本来应该具有意思的唐代的禅问答,在宋代禅门中,同样地变成了没有意涵、超逻辑的“活句”被处理了。《碧岩录》将这些“活句”的参究视为打破“无事”、带来“大悟”体验的重要契机。这种主张逐渐形成了一种方法,发展成为大慧宗杲的“看话”禅,并制约着后来禅思想发展的性格。
       (4) 第三章胡适与大拙——20世纪的禅学
       禅超越宗门的界限,广泛地参与学术界、思想界所关注的问题,是在进入20世纪之后的事情;今天,我们对于中国禅宗文献的理解,大大地受到了20世纪重新建构的禅宗言说的制约。有鉴于此,本章 将对给予20世纪禅宗言说的形成起到过极大影响的胡适与铃木大拙二人进行探讨。从结论而言,所谓20世纪的禅宗言说,其实就是试图将上述宋代禅与西方近代思维相结合的一种产物;这么说,并不言过其实。
       今天,我们在试图从学术上考察禅的时候,通过严密的文献批判与史实的考据进行客观的、实证性的论述,已经成了一种常识。在第一节“胡适的禅宗史研究”中,将讨论胡适以清朝考据学的方法与实用主义的思想作为武器所确立的研究方法的情况。与此同时,还将指出,胡适关于禅的理解,含有忽视思想内容,只是将禅视为一种开悟的方法论来把握的一种偏向。其原因在于,并不是以内容的差异,而是试图以方法的不同来评价思想的所谓胡适实用主义的思维方法;与此同时,不自觉地将大慧一派的“看话”禅作为理解禅的一种前提,也是当时的一种共识,与此也不无关系。
       1950年,胡适与大拙之间所交锋的论战,作为禅宗研究史上有名的话题,迄今被广泛地相传论述。其争论的焦点,一般往往被理解为一种以所谓胡适的合理主义、历史主义与大拙的主观主义、体验主义相对立的结构。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其背后存在的所谓如何回应西方近代的共同课题。因此,在第一节后半部分讨论该问题之后,接着在第二节“铃木大拙的‘禅思想’”中,拟对铃木大拙的思想进行考察。铃木大拙经常指出西方近代的局限性,而为了超越这种局限性,他提出了“禅思想”的观点。不过,他驱使着“般若即非”、“无分别的分别”、“真空妙用”等这些多彩多姿的新造词语所书写的学说,其实运用的是宋代禅的逻辑。大拙企图将禅与近代文明之间发生一种连动。然而,其间同时也蕴藏着与战争这一被歪曲的近代彻底发生连动的危险。
       以上是本书的梗概。正如一般所指出的那样,敦煌出土的初期禅宗文献与马祖禅以后的传世资料之间,有着决定性的质的断裂。本书所讨论的,仅限于马祖以后的所谓禅宗之为禅宗而得到确立之后的时代的文献,对于需要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论述的以前的禅宗,本书并未处理。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已在《神会——敦煌文献与初期的禅宗史》(临川书店,《唐代的禅僧2》,2007年)中单独地进行了论述,所以若能一并参考该书,将是我所期盼的。该书讨论了从最初期的禅宗的出现到马祖禅的成立过程,在年代上,与本书构成了直接相关连的内容。
      

作者简介

书摘


       小川隆(OGAWA TAKASHI),1961年生。1983年,驹泽大学佛教学部禅学系毕业,1986年至1989年,曾作为高级进修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留学,师从楼宇烈教授。1990年,驹泽大学研究生院佛教学专业博士毕业,2009年,于东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禅学思想史。现为驹泽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神会——敦煌文献と初期の禅宗史》(京都:临川书店),《语录のことば——唐代の禅》(京都:禅文化研究所),《临济录——禅の语录のことばと思想》(东京:岩波书店),《续・语录のことば——‹碧岩录›と宋代の禅》(京都:禅文化研究所),《语录の思想史——中国禅の研究》(东京:岩波书店)等。
      
       译者简介
      
       何燕生,男,1962年生,湖北省人。哲学博士,中国改革开放后派往日本的第一批留学生,1997年,日本国立东北大学博士毕业(宗教学专业)并留校任教。博士论文曾获得日本宗教学会“学会奖”,是该学会创立以来获得此奖的第一位外籍学者。研究方向为东亚禅学思想史和近现代东亚禅学。日本国立东北大学博士毕业后,先后担任东北大学文学部宗教学研究室助教,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博士后),现为武汉大学讲座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日本郡山女子大学宗教学专职教授。主要著作有《道元と中国禅思想》(京都:法藏馆),译著有《日中佛教友好二千年史》(道端良秀著,北京:商务印书馆)、《正法眼藏》(道元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生活禅のすすめ》(净慧著,东京:山喜房佛书林出版)等。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