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新书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1年1月12日


       2021年1月9日,“《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新书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经世书局二楼会议室举行,《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编纂组成员,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多名专家学者以及复旦大学出版社领导在内的近30位嘉宾出席了会议。会议分为两个主要部分,首先对新书进行首发仪式,总结其编纂及出版工作,随后就新书的学术特点与独特价值等展开研讨。
       《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是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图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主编张广智教授习史从教五十余年,他为该书的编纂汇集了一批来自国内各大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优秀历史学者。该书内容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域外史学在中国,主要阐释近代以来域外史学传入中国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下编为中国史学在域外,主要叙述中国史学输出域外及其对该国或该地区史学所产生的影响。该书史料宏富、论证翔实,为中外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复旦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王卫东,《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主编、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广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郭长刚,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党委书记刘金华在新书发布环节先后致辞。王卫东总编辑首先对张广智教授表示了由衷的感谢,从1989年《克丽奥之路》到《西方史学史》,从《西方史学通史》到《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他最重要的著作都放到了复旦社出版,并代表复旦大学出版社对《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的成功出版表示祝贺,同时说道,《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其学术分量不言而喻。
      

       主编张广智教授将《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的编纂形容为一段“既感艰辛,更觉愉快”的历程。说它“艰辛”,是因为中外史学交流史的研究处在初创阶段,一路前行,曲折坎坷;说它“愉快”,是因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有助于推进当代中国史学的研究”,“每想到此,就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张广智教授说,自2008年7月5日开题以来,《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的编纂过程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历经4563个日夜。在此过程中,张教授形容自己是“满头大汗写文章”,做的是“夕阳工程”,由于《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所涉及的范围广,语种多,时间长,因此对于张教授及其团队来说着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临近出版,张教授形容自己的心情“既兴奋,又焦虑”,兴奋是对自己倾注了十余年精力的作品即将面世感到心潮澎湃,而焦虑则是由于在全球新冠疫情流行的大环境下,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所造成的。说到出版《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的过程,张教授用了四句话进行总结: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界友朋的同心;复旦出版的支持;耿师精神的指引。在这短短的28字中,张教授分别对编纂团队、学界同僚、复旦大学出版社以及良师耿淡如先生给予《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顺利出版戮力同心的努力与支持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郭长刚教授紧随张广智教授的话题,进一步强调,张教授开拓了中外史学史的“伊甸园”。在《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一书中,有两处最令郭教授印象深刻,一是,讲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如何输入到中国,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纪念,而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纲领的执政党,因此《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在今年的出版也有其特殊的意义。二是,本书后半部分对于中国史学在域外传播的阐述,是将过去西方史学对中国史学界的“单向”输入转变为中外史学的“双向”交流的研究,真正写出了中外史学的“交流史”,这对于中国史学界来说,又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学术成果。
       刘金华书记的发言对新书发布的环节做了总结。她说,这场新书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是“在最寒冷的冬天开了一场最温暖的会”。刘书记先是代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对张广智教授新书的出版表示诚挚的感谢与衷心的祝贺;随后便回忆起了与张教授昔日宝贵的师生时光,并对张教授始终在中外史学领域不断深耕的坚守精神致敬。最后,刘书记提出后辈学者们要向张教授学习,不仅是学习张教授年逾八十仍然笔耕不辍的坚守精神,更要如张教授一般,终身学习,始终引领学术的发展。
       在超过三个小时的会议中,围绕中外史学交流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会嘉宾畅所欲言。上海师范大学虞云国教授从《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一书的学术价值、开拓意义、编撰特色及其规划体例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虞教授认为,《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一书是史学史与中外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一环,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编撰特色上,虞教授的形容是:“主编挂帅统筹,强将独当一面”,给予了张广智教授及其团队高度的评价。张耕华教授评价张教授的文风“既有史学家的笔法,又有文学家的温度”,自成一家,朗朗上口。上海师范大学陈恒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孟钟捷教授、复旦大学李宏图教授与李天纲教授都指出,本书为学界反思历史知识的全球性生产机制是如何进行的、近代中国史学是如何在西方史学的影响下逐步专业化的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此外,虞云国、顾云深、戴鞍钢、邹振环等教授则从该书涵盖的内容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如:补充更多对相关史学家的论述;扩展研究的范围,对东亚文化圈以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史学交流史作进一步的拓展;研究时段上向前延伸,囊括古代的史学交流史,以形成从点状式到链条式到网状式的全面、深入的研究。
       在各位教授们进行思想碰撞之后,本次新书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正如张广智教授所说,近代以来,不仅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历史学本身也在酝酿重大的变革,因此,时人的研究绝不能止步于对中外史学本身的研究,对于史学交流的研究也成了历史学家,尤其是史学史家的要务。为了在中外史学交流的实践和历史研究中,拿出彰显中国史学特色的学术成果,需要历史学界乃至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