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打造纸上大学 开放名师课堂
发布时间:2005年12月27日

“课堂书”压倒“讲座书”
       ■本报记者 薛刚
      
      
       大学作为当下知识生产的核心机构一直为出版界关注,沟通象牙塔内外的大学人文出版向来也是出版领域的重头戏。以《在北大听讲座》等书为代表的“讲座书”曾经风靡一时,几乎成为人文出版的代名词,但近来则渐渐被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过之的“课堂书”所取代。所谓“课堂书”是指围绕课程打造的人文社科类图书而非简单的
       讲演辑录,其中以三联书店出版的“三联讲坛”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打造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和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名家专题精讲丛书”影响最大。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尝试打造纸上大学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的立意在于精选名校名牌课程,实现大学教学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学子能够通过这套书,体验名师课堂。虽然被命名为“讲座书系”,但内容完全以课程为中心编排。据丛书负责人高秀芹介绍,书系在内容设计上充分照顾到一般青年读者的水平,同时也能满足大学通识课程教学的需要。尽管每册书均从专业课程脱胎而来,学科范围相对独立,但决不是专业课的简单压缩,而是力图使每种选题都能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认为,如果超越一点看,这套丛书也体现了对素质教育的一种理解,一种探求。如果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就浸泡在“专业”的门户里,对自身的视野和创造力都没有太大帮助。可以想见的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免不了会牵涉到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等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要通过改革教学体系来加以推动,无疑是远水难解近渴,最便捷的途径莫过于整合现有资源,以人文出版为手段构建比较完备的教材体系,走“粮草先行”的路子。之所以选择“十五”讲的篇幅,也是考虑到这正好是一个学期的课时。出于适宜教学的考虑,受邀请的作者大都是那些不仅有学术建树,而且有良好的教学经验,还能将学问深入浅出地传达的重量级学者。据温儒敏教授介绍,丛书的作者阵容颇为强大,多数都是各个学科领域顶尖的学者,有的是采取多位学者合作形式。如《红楼梦十五讲》、《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等等,几乎就把所属学科领域最好的学者请来“开课”了。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自2003年面世以来,已先后出版30余种课堂讲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记者了解,第四批签约工作也于近期完成,共有涉及各个学科的16本新书被纳入出版计划,将在近期陆续推出。本次入选书目包括北大医学部人文系教授张大庆的《医学史十五讲》、人大中文系教授杨慧林的《基督教文化十五讲》、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的《百年中国知识分子问题十五讲》、北大英语系教授辜正坤的《中西文化比较十五讲》等。高秀芹女士谈到,丛书第四批将继续坚持名家通识书系一贯的学术讲座风格,注意保留授课的口吻和活泼的文风。在理念上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兼顾课堂讲授的完整性和学科的前沿性,将象牙塔内的学术探讨与大众普及工作紧密联结起来。
      
       “三联讲坛”力求课堂讲录的原汁原味
      
         “三联讲坛”书系早在1999年即开始策划运作,此后佳作迭出,对大学人文出版起到了很大的示范作用。在说明性质的《缘起》中,编者申明这套丛书的诞生是缘于大学一时还难望拆除围墙,向社会开放课堂的局限,所以精心挑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据现场录音整理成书,借以把那些精彩的课堂,转化为纸上的学苑风景,使无缘身临其境的普通读者,也能借助阅读,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这一想法后来被简明概括为“名校、名师、名课”的思路,即通过图书出版这一中介媒质,打破因校园“围墙”而形成的大学与社会的长期隔膜,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普通读者也有机会借助阅读,以目代耳,间接分享到名校名师的精彩课堂,沟通大学的知识生产与社会的阅读需求。这套丛书最大的特点是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
      
         据丛书负责人、三联书店编辑郑勇介绍,“三联讲坛”书系从酝酿开始,就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严把选题关。在已出版的几种书中,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的《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来自北大中文系深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额定40人,但一直有上百人听讲;吴晓东博士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出自“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选讲”课程,钱理群教授的《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由“鲁迅研究”课程整理而来。自今年上半年推出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和王乾坤的《文学的承诺》之后,还会在近期推出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的《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汪荣祖的《史学九章》等。
      
         郑勇在谈到“三联讲坛”丛书的规划时谈到,丛书将会在严守现有标准和尺度的前提下,进一步开拓名校名师资源,在已版6种图书和4种在编图书的基础上,以后每年增加四五种新选题,并从文史尝试扩展到社科、法律、经济等学科领域,力争在更大范围内向社会推介高校学术进展和知识生产成果。
      
       “名家专题精讲”争做人文选修课的必读书
      
         与前两套丛书相比,复旦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名家专题精讲丛书”一开始并没有作教材的打算,但这套论著选集因其精良的选目渐渐有了人文选修课必读书的美誉。
      
         丛书策划人之一、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陈麦青认为,任何一个真正的专家一定会有自己长期研究的专题,这套丛书所瞄准的就是各位专家的学术“储备”,而且是其“优质”部分。所以在选择作者确定选题时,颇有些量身定做的味道,即以作者为中心而不是以题目为导向,不刻意追求科目齐整,但一定要在“十讲”的篇幅内将水分榨干,做到本本都言之有物,不蹈虚语。据陈麦青介绍,“名家专题精讲”系列也会在近期推出第五辑,其中包括复旦大学教授陆谷孙的《莎士比亚研究十讲》、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的《中国中古史研究十论》、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张隆溪的《中西文化研究十讲》等,从而使这套学术专题系列达到30种,形成相对完整的学术体系。
      
         “课堂书”的策划和集中出版不仅需要敏锐的市场意识,更需要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积淀。与“讲座书”相比,它的门槛无疑要高得多,所以背靠北大和复旦的两家大学出版社能够依托各自完整的学科体系,在此领域内拔得头筹,三联书店也凭借其丰富的学脉资源和浓厚的人文氛围取得了很大成就。值得一提的是,曾明确提出“大学人文”口号的广西师大出版社也在近期推出由王铭铭编写的带有课堂讲录性质的《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和《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等书。据大学人文工作室主任赵明节介绍,广西师大出版社还将在《新哲学讲演录》、《文学理论讲演录》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丛书,“大学通识教育”系列丛书也在积极策划中。
      
       ——摘自《中华读书报》2005年11月9日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