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儿童戏剧的多元透视
作者:
陈世明 彭怡玢 戴力芳 朱湘云 合著
定价:
59 元
页数:
270页
ISBN:
978-7-309-11083-8/J.258
字数:
316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儿童戏剧是一种最容易与儿童精神世界契合的综合性艺术。它综合运用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和表演等艺术手段,创造出适合儿童理解水平和欣赏趣味的戏剧作品。
       戏剧文化对人的感染和影响作用十分直接。在儿童世界里,戏剧除了是艺术学科,也是一种工具学科,可以渗透于儿童的其他学习领域,为儿童营造一个开发式、互动式和引导式的学习环境。它不仅能发展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延伸到儿童的自我发展、独立人格的培养,从而建构一种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还能成为学校深化素质教育和文化传承的突破口,以及艺术教育特色创建和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推手。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知觉的心智来源是人性高层次的认知过程,以及使用言语规范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具有想象、假装的游戏特质的表演,就像其他高层次心智功能一样,有其社会的本源,一旦开始产生,就会成为重要的最近发展区。可以说,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戏剧活动,是儿童进入重要最近发展区的中介之一,而“中介学习体验是构成认知发展的最近的决定因素,机体和环境因素对认知发展的影响是通过中介学习体验而实现的”(《心理工具》第9页)。国际教育界都认可,戏剧活动是儿童最优越的教育活动;因为戏剧教育重要的学科教学价值对儿童人格培养和认知发展诸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教育戏剧”“创作性戏剧”“教育剧场”“亲子戏剧”“社区戏剧”“戏剧治疗”等戏剧教育活动纷至沓来,成为现代教育界和戏剧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者的重要话题,构成了图像时代多元文化中的另一幅美景。让我们为之兴奋的是,21世纪的大脑科学发展、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的多元文化,对儿童戏剧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促使儿童戏剧呈现出多元的状态,更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理念下的“儿童戏剧文化”,探究当代儿童戏剧教育最具实质性的东西。其实,打开探究多元的儿童戏剧这扇门,也为我们自己打开了一扇探究现代儿童发展观和儿童教育观的大门,敦促我们去积极思考和勇于实践。比如:当今的儿童戏剧应以什么样的存在方式和传播方式与现代媒介共存共济?呈多元化的戏剧教育与传统的戏剧艺术教育比较而言,其优势在哪里?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两者有何区别?它对三十年来的课程改革有何冲击作用?创作性戏剧为何可以成为教育戏剧的主要手段?它与儿童游戏的关系如何?校园戏剧教育课程构建的立足点是什么?构建儿童的核心价值观、传承民族文化精华的抓手是什么?台湾丰富的儿童戏剧教育经验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的艺术教育怎么啦?儿童戏剧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在何方?
       儿童戏剧教育始于20世纪中叶西方英美等国家,兴于21世纪初。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今世界把儿童戏剧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独立课程已经相当普遍。目前,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儿童戏剧课程开发十分成功(尤其是创作性戏剧课程的构建),甚至走在世界的前列。究其因,除了这些地区与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接轨,更重要的是都拥有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生生不息的闽南戏剧文化。我们闽南地区作为闽南戏剧文化圈的核心地带(台湾属于第二核心地带),如何以更为科学的戏剧教育方式让孩子们接触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提高孩子们的艺术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如何与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接轨,为孩子们创造更优越的成长环境,走出一条新的儿童戏剧教育发展之路?这些都成了我们课题组关注的焦点。
       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台湾“艺术与人文”课程已正式进入九年一贯制课程教学,具有和语文、数学等学科同等重要的教学地位。这一课程的建设,已将广义的“戏剧”内涵渗透到艺术、人文和学科教学中去,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教育游离于人文与知识学科之外的格局。当我们看到台湾儿童戏剧的创作、表演已经与多元的儿童教育文化融为一体,看到孩子们快乐地受益于戏剧课程教育时,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应该从美学、生态学、教育心理学、当代课程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儿童戏剧的价值意义;应集聚海峡两岸的儿童戏剧教育优势,探索一条更适合儿童戏剧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因此,我们认为积极关注和共同探讨闽台儿童戏剧与儿童戏剧教育问题,对融合两岸文化与教育,对促进我国儿童戏剧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是教育部重点课题“闽台儿童戏剧教育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四年来,我们致力于小学、幼儿园的儿童戏剧教育课程实践研究,以厦门市的梧村小学、何厝小学、槟榔小学、艺术幼儿园、西林幼儿园为实验研究基地,进行“闽台儿童戏剧教育发展背景比较研究”“闽台儿童戏剧教育应用模式比较研究”“闽南文化在儿童戏剧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创作性戏剧教育课程比较研究”等子课题的研究。研究期间,我们课题组与台湾儿童戏剧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做积极的互动,先后成功地举办了“海峡两岸儿童戏剧教育活动现场研讨会”“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儿童戏剧教育座谈会”“海峡两岸儿童文化教育与研究高峰论坛”,力求通过海峡两岸合作性的比较研究,交流闽台儿童戏剧创作与儿童戏剧教育的经验,探讨“戏剧进校园”等应用模式,为当前教育改革提供一种创新思路和策略建议。为此,我们接触到了不少来自台湾戏剧教育界的专家朋友,其中有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林文宝教授,台湾艺术大学戏剧系张晓华教授、助教李其昌博士,台北儿童基金会会长、剧团团长陈筠安博士,以及钱康明博士等。他们知道我们研究的课题是“闽台儿童戏剧教育比较研究”,都兴奋不已,腾出许多时间帮我们购书邮寄、查阅资料、座谈解惑,还带我们观看台湾儿童戏剧专场、教育剧场的演出,到台湾幼儿园、小学、高校和社区剧社参观访谈。撰写本书时,我们对台湾专家学者的鼎力相助深怀感激之情,感到课题研究中的一份重大意义,就是加深了两岸同胞之间的深情厚谊。
       《儿童戏剧的多元透视》全书共有八章。
       第一章,“图像时代儿童戏剧教育的发展”,探究已全面进入多媒体时代后儿童戏剧发生的深刻变化。现代教育心理学、美学、生态学、当代课程学的新理念,切实推进了戏剧艺术在学校义务教育体系中的普及应用,给儿童戏剧注入无限的新能量,也促使儿童戏剧教育的多元性特点日臻突出。“儿童戏剧教育与儿童的发展”,就是从心理工具学、艺术心理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美学的角度出发,探究戏剧教育与传统教育在儿童发展方面的不同功效。
       第二章,“施展戏剧多元魅力,让‘教育拥抱戏剧’”,着重阐述当代戏剧教育与创作性戏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戏剧教育”“创作性戏剧”等概念的界定以及“戏剧治疗”、亲子戏剧活动、社区戏剧等戏剧教育活动理论与实践的探究,表现当代儿童戏剧教育的运用特征及其功效,提请人们对戏剧教育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第三章,“闽台儿童戏剧教育发展背景比较研究”,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之一,也是撰写最困难的一部分。这一篇的难,难在收集资料之多,访谈者之广,涉及面之大。区区数万字的写作,却用了二十个月时间才完成。我们力求通过海峡两岸在儿童戏剧发展背景的比较,提出当前戏剧教育改革的新方法、新思路,引起人们对艺术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实施全人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加强社会各界支持儿童戏剧教育发展的力度等问题的积极关注。
       第四章,“创造性戏剧的游戏性特征及其创造力的培养”,阐明了儿童戏剧教学过程中“游戏”与“戏剧艺术”无法切割的理由,指出游戏是儿童戏剧教育审美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存在。充分发挥孩子们对游戏的固有理解力和获得的同理心,引导孩子们体会戏剧的节奏和情感强度的变化,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甚至治疗效果。同时,通过闽台儿童教育戏剧游戏性与创造力培养比较研究,以引起我们一线教师设计教育戏剧课程时对游戏精神的重视。
       第五章“儿童戏剧艺术教育的应用模式”、第六章“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的构建”和第七章“小学教育戏剧活动的应用模式”,是构建校园戏剧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是我们在与台湾戏剧教育课程作比较研究的同时,探索适应我国大陆教育教学的特点与需求的戏剧教育课程应用模式;也是本课题研究创新的亮点之一。它对如何解决校园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提高孩子们的艺术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运用戏剧手段为各科教育教学服务,提出了不少新方法和新思路,这对开展戏剧教育教学研究的一线的老师来说,有着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八章,“闽南文化与儿童戏剧教育”,对如何构建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儿童戏剧教育课程进行阐述,对闽南文化元素(如闽南戏曲、民间故事、童谣、游戏、建筑、服装、饮食等)与学校戏剧教育课程的整合以及传承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这一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其中,通过对儿童高甲戏、儿童歌仔戏、儿童木偶戏等传统闽南儿童戏剧教育课程模式的设计,以及与台湾儿童戏剧发展现状的比较研究,寻找一条我国儿童戏剧教育与创作的新路子,为我国各地区民族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及儿童戏曲文化的建设,提供很好的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关于创造性戏剧教育课程新模式的研究和“闽南文化在儿童戏剧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在中国大陆应为首创,值得进一步探究和在应用上推广。“闽台儿童戏剧教育发展背景比较研究”则能提醒我们整个社会进一步关注儿童戏剧文化和戏剧教育发展命运,敦促我们从政府有关部门艺术教育政策的制定、社会的支持力度、家长的参与度、课程的改革、师资的培养等方面重新做出思考并予以高度的重视。
       此外,书中精选了几年来课题研究中儿童戏剧教育活动的优秀案例与教学活动现场照片,并运用行动教学法及创造性戏剧教育理论对这些案例作出较为科学、独到的分析。各个案例都是各个子课题实践基地的老师,在学习台湾创造性戏剧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闽南本土文化的资源,发挥自己办园、办校的优势,以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主动参与的形式,打破了沉闷、被动的传统教学模式,创造出与国际接轨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儿童戏剧教育课程模式。儿童戏剧教育课程的建立,对构建儿童的核心价值观和传承民族文化精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些优秀案例既可以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很好的参考,又能让人们感受到创造性戏剧教育的强大助学功能,以及儿童戏剧教育课程在感知与体验、合作与表现、反思与评鉴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三年多的课题研究已接近尾声,但我们仍然乐此不疲地继续学习与探索。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肩上的责任和对国家未来一代的期望,融汇在对儿童戏剧教育的学术思考和儿童戏剧文化建构的碰撞中,碰撞出的火花,均诠释在书中篇篇文章里。不少文章也许仍较粗糙,但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和理论依然蕴含着一定的学术启示,对儿童戏剧文化建设与儿童戏剧教育活动的开展,依然闪烁出智慧与热情的光芒。
       感谢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原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国际格林童话理论贡献奖获得者蒋风教授,作为我院闽台儿童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对本课题研究的亲切关怀和多方指导。
       感谢中国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韦苇先生为本书作序,以及他几年来对本课题研究的关心和支持。
       感谢台湾著名的儿童文学理论家林文宝教授、戏剧教育专家张晓华教授、戏剧教育活动家陈筠安博士、钱康明博士等老师的热情支持!
       感谢课题专家组组长沈世豪教授及其专家组成员(厦门台湾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吴慧颖博士,厦门高甲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林英梨老师,华侨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刘建鸿博士等)不厌其烦地和我们一同深入教学一线,给予真诚的指导和热忱的帮助,也感谢福建省教科院林斯坦副院长对本课题的热情指导与帮助。
       感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市教育局对本课题研究给予人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感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闽台儿童文学研究所林彦老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做的积极贡献。感谢泉州木偶剧团、厦门高甲剧团、歌仔戏剧团及闽南三地的教育局、文化局对本课题研究的大力支持!
       最后要深深感谢承担子课题研究的厦门梧村小学、厦门何厝小学、厦门槟榔小学、厦门艺术幼儿园、厦门西林幼儿园等课题组老师们所做的努力。如果没有他们三年来的实践研究工作,没有88个场次的现场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没有他们积极、无私的付出,这本书将是不完整的。
       本书的撰写分工如下:
       陈世明(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教授,本课题组负责人)负责全书的构思与撰写的组织工作,并负责前言及第一、二、三、四章;
       朱湘云(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子课题负责人)负责第五章;
       戴力芳(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讲师,子课题负责人)负责第六、七章;
       彭怡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子课题负责人)负责第八章。
      
       因一切都还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之中,更由于水平所限及编写时间仓促,本书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望各位专家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9月
      

作者简介


       陈世明,女,祖籍泉州,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原福建泉州幼师副校长、福建省特级教师,现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教授、闽台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专著《图像时代的早期阅读》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主编教材《婴幼儿文学教程》获“福建省高职院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创作多个儿童木偶剧并获“全国幼儿木偶艺术评比二等奖”“福建省少儿艺术节评比一等奖”。承担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分获“优秀成果奖”和“优秀奖”。教育部重点课题“闽台儿童戏剧教育比较研究”负责人。
      
       彭怡玢,女,福建长汀人,文学硕士,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人文社科与艺术系副教授、闽台儿童文学研究所成员,主要开展儿童文学教学和儿童戏剧教育研究。发表科研论文多篇,参与编著2部专著。教育部重点课题“闽台儿童戏剧教育比较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戴力芳,女,文学硕士,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讲师、教务处副处长、闽台儿童文学研究所成员。发表科研论文多篇,参与编著1部专著,担任教材《婴幼儿文学教程·教育实践卷》副主编。教育部重点课题“闽台儿童戏剧教育比较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朱湘云,女,博士,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闽台儿童文学研究所成员。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裹《论学前期闽南文化的“体验式”教学策略》等论文数篇,参编全国学前教育“十二五”重点规划教材《婴幼儿文学教程》。教育部重点课题“闽台儿童戏剧教育比较研
       究”子课题负责人。
      

书摘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图像时代儿童戏剧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图像时代儿童戏剧的发展方向
       一、找回戏剧的游戏精神,拓展儿童成长的审美空间
       二、让媒介走进戏剧舞台,给孩子更多遐想的魅力空间
       三、儿童戏剧与儿童教育
       第二节 儿童戏剧教育与儿童的发展
       一、让儿童了解自己生命个体,获得健康的情感情绪
       二、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构建儿童的核心价值观
       三、传承民族文化精华,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与表现力
       四、戏剧艺术与其他学科整合有助于开启大脑,有效提高学习质量
       五、获得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六、锻造勇敢热情、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
      
       第二章 施展戏剧多元魅力,让“教育拥抱戏剧”
       第一节 戏剧教育与创作性戏剧
       一、戏剧教育的范畴
       二、关于“创作性戏剧”
       三、关于“教育戏剧”
       第二节 “戏剧治疗”的应用
       一、“戏剧治疗”的产生
       二、“戏剧治疗”的概念及意义
       三、戏剧治疗的应用及其技巧
       第三节 亲子戏剧教育活动
       一、亲子戏剧教育活动的意义
       二、亲子戏剧活动的应用方法
       三、亲子戏剧活动《三只蝴蝶》案例
       第四节 走进社区的戏剧教育
       一、在社区戏剧教育中发展儿童文化
       二、社区戏剧教育活动特征
       三、社区戏剧教育活动案例分析
      
       第三章 闽台儿童戏剧教育发展背景比较研究
       第一节 闽台艺术教育政策形成与发展上的比较
       一、台湾戏剧教育政策的有力支撑,使台湾儿童戏剧教育课程的建立成为可能
       二、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的一系列艺术教育政策,使儿童戏剧教育课程理念渐渐浮出水面
       三、闽台两地戏剧教育政策的比较与发展建议
       第二节 闽台文化政策、政府对儿童戏剧教育发展投资力度和企业
       赞助情况的比较
       一、台湾的文化政策与企业界赞助为儿童戏剧的生存与
       发展提供保证
       二、闽南地区的文化政策与企业等社会各界赞助、支持儿童
       戏剧的情况
       三、对闽南地区文化政策与企业赞助儿童戏剧的发展建议
       第三节 闽南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比较
       第四节 闽台戏剧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研讨情况的比较
       一、极具专业水准的戏剧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研讨,是台湾
       戏剧教育发展强有力的后盾
       二、闽南地区儿童戏剧师资培训和理论研究现状堪忧
       三、对我国戏剧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研讨的发展建议
      
       第四章 创造性戏剧的游戏性特征及其创造力的培养
       第一节 “游戏”与“游戏精神”
       第二节 “创造性戏剧”与“游戏精神”
       第三节 儿童在戏剧游戏中的动态性审美体验
       第四节 戏剧游戏活动与创造力的培养
       第五节 闽台儿童戏剧游戏与创造力培养的主要区别
       一、儿童艺术戏剧方面弘扬游戏与创造性精神之比较
       二、儿童教育戏剧活动中表现游戏精神方面之比较
      
       第五章 儿童戏剧艺术教育的应用模式
       第一节 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戏剧文化
       一、构建校园戏剧文化的意义
       二、闽南校园戏剧文化建设
       三、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戏剧文化模式的几点建议
       第二节 校园戏剧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一、设置校本(园本)课程,落实戏剧人才培养目标
       二、专家团队引导,确保戏剧人才培养质量
       三、组建兴趣社团,提供戏剧人才培养平台
       四、社会环境支持,予以校园戏剧人才展示机会
       第三节 “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戏剧教育应用模式
       一、以家庭教育为基础,提倡亲子戏剧
       二、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实施学科戏剧
       三、以社会教育为延伸,发展社区戏剧
       第四节 闽台儿童戏剧艺术教育应用之比较
       一、校园戏剧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发
       二、校园戏剧艺术社团的组建
       三、校园对传播戏剧艺术剧团的引进
       结语
      
       第六章 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的构建
       第一节 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构建的意义
       第二节 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构建的可行性
       一、幼儿与戏剧的关系是自然天成的
       二、创造性戏剧是适用于幼儿园教育的教学方式
       三、创造性戏剧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教育目标一致
       第三节 创造性戏剧整合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实施方法
       一、策略生成
       二、暖身开动
       三、情境导入
       四、讨论交流
       五、多重演练
       六、回顾分享
       第四节 幼儿园戏剧教育整合课程活动案例
       一、《郯子鹿乳》戏剧教育整合课程活动
       二、《小小惠安女》戏剧教育整合课程活动
       第五节 闽台幼儿园创造性戏剧课程的主要区别
       一、闽南地区幼儿园率先进入“幼儿园戏剧教育整合课程”
       的探究阶段
       二、闽台幼儿园创造性戏剧定位不同
       三、闽台幼儿园创造性戏剧运用上的主要差异
      
       第七章 小学教育戏剧活动的应用模式
       第一节 儿童戏剧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一、灵活应用戏剧项目,玩转语文课堂教学
       二、创造性戏剧进语文课堂
       三、创设优质的校内外“戏剧”环境
       第二节 儿童戏剧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第三节 儿童戏剧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第四节 儿童戏剧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整合
       一、角色扮演
       二、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为内容的创造性戏剧
       第五节 儿童戏剧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整合
       一、精心提炼戏剧元素,开发校园心理剧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内容的创造性戏剧
       第六节 儿童戏剧与音乐学科整合
       第七节 儿童戏剧与美术学科整合
       一、以创造性戏剧方式导入美术活动
       二、在创造性戏剧表演中,展示学生自己的美工作品
      
       第八章 闽南文化与儿童戏剧教育
       第一节 闽南文化与闽南戏剧文化
       一、闽南文化
       二、闽南戏剧文化
       三、闽南文化对闽南戏剧文化的影响
       四、闽南戏剧文化的传承
       第二节 闽南文化与儿童戏剧教育
       一、闽南文化在儿童戏剧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二、构建闽南文化特色的儿童创造性戏剧教育课程
       三、在儿童戏剧教育中传承与发扬闽南戏剧文化
       第三节 闽南文化背景下的闽台儿童戏剧教育之比较
       一、大陆(厦漳泉地区)闽南文化传承与儿童戏剧教育
       二、台湾地区闽南文化传承与儿童戏剧教育
       第四节 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前景的构想
       一、政府出台政策,戏曲专家介入,民间大力支持
       二、营造氛围,重在熏陶
       三、戏剧与课程整合,创新课堂教学
       四、传统戏曲需现代化与儿童化
       五、戏曲进课堂要充分考虑地域化特征
       六、多方发力,加强师资培训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