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现代呼吸病学
作者:
白春学 蔡柏蔷 宋元林 主编
定价:
280 元
页数:
1046页
ISBN:
978-7-309-09978-2/R.1337
字数:
1950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1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社会经济负担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空气污染和烟草暴露对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多重耐药菌的泛滥和流行、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对公共卫生造成的巨大威胁和恐慌、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仍缺乏特效治疗等。因此,有必要将近5年来全球在”乎吸系统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规范化诊疗策略进行梳理,系统性介绍给广大从事呼吸疾病诊治的第一线工作者。主编邀请了国内外100余位呼吸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以其临床专长和研究方向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呼吸病学的进展撰写本书。
       本书共6篇。①呼吸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强调了环境和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呼吸系统疾病应预防为先的理念。②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检:仔细梳理了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指导和规范广大呼吸专业医师的临床基本技能。③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技术:除了详细介绍传统的影像、病理、肺功能、微生物诊断技术在呼吸系统的应用外,还特设了生化、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肺血流动力学技术,以及介入呼吸病学的新兴技术,如自荧光纤维支气管镜和电磁导航纤维支气管镜等。④呼吸系统疾病的现代治疗技术:从治疗学的角度归纳了呼吸系统疾病可采纳的现代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外科微创治疗、放射治疗、气管内雾化治疗及物理治疗等,高屋建瓴地引领了呼吸系统疾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新理念。⑤呼吸病学及其进展:详细介绍了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进展,诊治规范、指南和进展,有助于临床医师日常快速查阅。⑥现代呼吸病学相关进展:概括介绍了呼吸转化医学和呼吸物联网医学,涉及以前没有的基于物联网的呼吸病管理理念,这也是本书区别于其他呼吸系统专著的特色和亮点之一。
       本书尽可能涵盖呼吸领域现代进展和发展趋势,使读者能够紧跟国际动态。同时突出呼吸病学的“现代概念”,特别注重先进性、实用性、系统性、严密性、权威性及预见性。使广大呼吸内科医师及其他医师不仅能从本书中了解呼吸学科最新进展和将来发展趋势,而且可掌握即用型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作者简介


       白春学,1951年出生。1979年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师从著名呼吸内科学专家朱贵卿教授和罗慰慈教授攻读研究生,1982年获硕土学位;1986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师从著名呼吸内科学专家李华德教授攻读博土研究生,1989年获博土学位。1991年荣获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四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土学位获得者”称号。1985年在日本进修结核病防治,1997~199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心血管研究所师从国际著名危重医学和生理学家Mattllay教授(《美国生理学——肺》杂志主编)做博土后研究。现为上海市领军人才,复旦大学教授、博土生和博土后导师,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呼吸内科负责人。
       兼任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主席,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副会长,APSR科研委员会主席,2011亚太呼吸会议主席。Springer出版集团Translational Respiratory Medicine主编和中国《国际呼吸杂志》主编,英国Internotional Journal ofCOPD(IF=2.732)、PLOS ONE(IF=3.534)、JCBs和Journal of Proteomics(IF 3.929)等日家杂志副主编。American Journal of Reapirotory o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IF=11.986)、American Journal of Reapirotory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IF=4.109)和CHEST(IF=7.132)编委。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等43项科研课题,发表论著500余篇,其中英文130篇,SCI影响因子累计620余分。主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专著6部,获得专利32项。
       崇尚接轨国际的学术精神,提出“国际大会有声音、国际杂志有影响、国际学会有位置、国际社会有认可”的四有教授标准。倡导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创立“接轨国际、面向世界、服务病人、造福社会”学科平台。建立中国首个肺癌诊治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肺部肿瘤综合诊疗中心和建立中国肺癌防治联盟,最早提出无线传感肺功能并发展成基于手机的物联网医学。
      
      
       蔡柏蔷,1946年5月出生。1970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78年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师从著名呼吸内科病专家朱贵卿教授,1981年研究生毕业,获硕土学位。1989~1994年于美国路易斯安娜州医学中心呼吸和监护医学科作博土后研究工作。1995年学成回国,1997年晋升为正教授,同年担任硕土研究生导师,2000年晋升博土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土生导师。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副组长。目前担任的社会兼职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编委和《基础与临床杂志》编委。
       从事呼吸内科疾病诊断、治疗的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已有44年,掌握呼吸内科的基本理论,对呼吸系统的疾病有相当深入的造诣。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一氧化氨和内皮素等临床和基础项目。主编《协和呼吸病学》、《高级医师案头丛书——呼吸内科学》等12部呼吸内科学术专著。参编《急诊医学》、《内科学新进展》等多部专著。发表论文198篇。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等。2003年被授予“北京市统战系统防治非典型肺炎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特等奖”。2007年度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精晶教材荣誉证书。2010年中国医师协会授予“中国呼吸医师奖”。2013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医疗成果二等奖”。
      
       宋元林,1970年5月出生。1994年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1996年该校硕士毕业后在中山医院呼吸科工作,1998~200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做博士后,自2001年起分别担任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心血管研究所及医学系助理研究员,2009年起担任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麻醉与围术期重症监护科副研究员。2011年起回复旦大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工作。现任上海市教委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副主任、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呼吸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spirology杂志副主编、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副主编。《中华肺部疾病杂志》、《上海医学》、《国际呼吸病杂志》、ISRN Pulmonology杂志等编委。主要从事肺损伤/急性窘迫综合征、肺部感染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等临床工作。科研方面从事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与疫苗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治疗,呼吸道腺体分泌、离子通道与呼吸系统液体转运、荧光标记和双荧光法测定等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美国肺脏病学会、囊性纤维化基金会、加州大学学术议员基金、美国国立卫生院P30分课题等研究项目。先后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被引用3200余次。中国专利7项、美国专利l项、转化专利2项。编写著作5部。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面上项目,“973”项目子课题,市科委重点课题,教育部博士点课题,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书摘


       目录
      
       第1篇 呼吸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
       1 烟草
       1.1概述
       1.2烟草及吸烟行为
       1.3吸烟与二手烟暴露的流行状况
       1.4吸烟及二手烟危害健康的致病机制
       1.5戒烟方法及对烟草依赖的规范治疗
       2 环境污染
       2.1呼吸道疾病主要污染源
       2.2污染物
       3 过敏原
       3.1概述
       3.2过敏的发病机制
       3.3过敏原分类
       3.4过敏原引起的症状及临床表现
       3.5过敏原的检测
       3.6过敏的防治
       4 病原微生物
       4.1概述
       4.2呼吸道微生态系统
       4.3微生物致病机制
       4.4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病原微生物
       4.5常见的下呼吸道疾病病原微生物
       4.6免疫缺陷患者的呼吸道病原微生物
       4.7小结
       5 职业因素
       5.1概述
       5.2职业有害因素的存在状态和来源
       5.3职业有害因素的接触途径和接触机会
       5.4职业有害因素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5.5生产性粉尘
       5.6金属与类金属
       5.7刺激性气体
       5.8窒息性气体
       5.9有机溶剂
       5.10高分子化合物
       5.11农药
       5.12物理性职业有害因素
       5.13生物性职业有害因素
       5.14职业性呼吸系统肿瘤
      
       6 遗传性因素
       6.1概述
       6.2支气管哮喘
       6.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6.4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6.5肺癌
       6.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第2篇 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检
      
       7 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学、体格检查和病史采集
       7.1发热
       7.2咳嗽
       7.3咯血
       7.4胸痛
       7.5呼吸困难
      
       8 呼吸系统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8.1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
       8.2呼吸系统疾病查体
      
       第3篇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技术
       9 生化、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9.1呼吸系统细胞病理学
       9.2肺癌标记及其临床意义
       9.3结核病相关检查
       9.4微生物分子诊断学及其临床应用
       9.5呼出气冷凝聚物检查
       10 呼吸生理学诊断技术
      
       10.1肺功能
       10.2血气分析、酸碱和电解质平衡
       10.3运动心肺功能检查
       10.4气道反应性测定
      
       11 影像学诊断技术
       11.1X线检查
       11.2CT检查
       11.3MRI检查
       11.4核医学
       11.5PET与肺肿瘤核医学
       11.6超声
       11.7心超
       11.8介入放射学在诊断上的应用
      
       12 内镜学和病理学
       12.1普通纤支镜在诊断上的应用
       12.2荧光支气管镜在诊断上的应用
       12.3电磁导航纤支镜在诊断上的应用
       12.4气道内超声在诊断上的应用
       12.5纵隔镜检查和纵隔切开术
       12.6胸腔镜在诊断上的应用
       12.7其他病理学标本采集方法
      
       13 肺血流动力学诊断技术
       13.1右心导管术
       13.2急性肺血管反应性试验
       13.3肺动脉造影
      
       第4篇 呼吸系统疾病的现代治疗技术
      
       14 药物和雾化吸入治疗
       14.1抗感染治疗
       14.2平喘治疗
       14.3止咳、祛痰治疗
       14.4雾化吸入治疗
      
       15 肺癌治疗
       15.1肺癌综合治疗
       15.2肺癌化疗
       15.3肺癌放疗
       15.4肺癌同步放化疗
       15.5肺癌靶向治疗
      
       16 机械通气
       16.1有创机械通气
       16.2无创机械通气
      
       17 内镜治疗
       17.1纤支镜在治疗上的应用
       17.2胸腔镜在治疗上的应用
      
       18 肿瘤生物治疗
       18.1肿瘤生物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18.2肿瘤生物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8.3肿瘤的治疗方法
       18.4生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防治
       18.5发展趋势
      
       19 外科治疗
       19.1胸腔置管在治疗上的应用
       19.2介入放射学在治疗上的应用
       19.3肺减容手术
       19.4肺移植
       19.5射频消融
       19.6胸腔镜检查和视屏辅助胸腔镜手术
      
       20 其他治疗
       20.1氧疗
       20.2肺康复治疗
       20.3血液滤过与体外膜肺治疗ARDS
      
       第5篇 呼吸病学及其进展
      
       21 先天性和遗传性肺疾病
       21.1先天性肺疾病
       21.2遗传性肺疾病
      
       22 感染性疾病
       22.1社区获得性肺炎
       22.2医院获得性肺炎
       22.3肺真菌感染
       22.4病毒性肺炎
       22.5肺寄生虫病
       22.6衣原体性肺炎
       22.7支原体性肺炎
       22.8军团菌肺炎
      
       23 良性气管和支气管疾病
       23.1支气管哮喘
       23.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3.3支气管扩张症
       23.4弥漫性细支气管炎
       23.5上气道梗阻
       23.6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
      
       24 支气管和肺新生物
       24.1气道肿瘤
       24.2肺癌
       24.3原发肺的其他恶性肿瘤
       24.4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24.5肺转移瘤
      
       25 肺泡疾病
       25.1弥漫性肺泡内出血综合征
       25.2过敏性肺泡炎
       25.3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25.4坏死性肉芽肿血管炎(韦格纳肉芽肿病)
      
       26 肺间质疾病
       26.1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26.2系统性结节病
       26.3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
       26.4肺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
       26.5药物诱发的肺疾病
      
       27 结缔组织疾病的肺部表现
       27.1总论
       27.2类风湿关节炎
       27.3系统性红斑狼疮
       27.4系统性硬化病
       27.5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27.6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27.7干燥综合征
       27.8贝赫切特病(白塞病)
       27.9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27.10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
       27.11强直性脊柱炎
      
       28 纵隔和胸膜疾病
       28.1纵隔疾病
       28.2胸腔积液
       28.3恶性胸膜间皮瘤
       28.4气胸
      
       29 肺循环疾病
       29.1肺栓塞
       29.2肺源性心脏病
       29.3肺动脉高压和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29.4肺动静脉畸形
       29.5肺血管炎
       29.6肝肺综合征
      
       30 呼吸监护和呼吸危重病
       30.1呼吸衰竭
       30.2呼吸监护
       30.3肺水肿
       30.4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30.5危重患者的代谢和营养
       30.6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脏器衰竭
       30.7手术和围术期呼吸功能评估
      
       31 睡眠和睡眠疾病
       31.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31.2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
      
       第6篇 现代呼吸病学相关进展
      
       32 转化医学
       32.1转化医学和转化研究
       32.2转化医学在中国的发展
       32.3转化医学面临的挑战
       32.4如何发展转化医学
       32.5国际转化医学和生物医学园区
      
       33 物联网医学
       33.1物联网医学第1阶段:与时俱进的远程医学
       33.2物联网医学第2阶段:在疾病监测和管理中应用
       33.3物联网医学:未来呼吸病学模式的理想平台
      

书评       

呼吸科医生案头必备宝典——评《现代呼吸病学》

陈智鸿
我是一名在三级医院工作的呼吸科医生,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非常想备一本既能指导临床实践,又能启发思考,能清晰降解疾病来龙去脉的专业书籍。2015年春节期间在上海书城偶遇该书,首先吸引我的是该书的编者,前两位是我国呼吸届的泰斗级人物,上海中山医院的白春学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的蔡柏蔷教授,另外还有一位青年才俊是中山医院的宋元林教授,他也是呼吸届的后起之秀。翻看书的扉页,立即被强大的编者整容所震撼,呼吸领域各亚专科的领袖人物如王辰、何礼贤、沈华浩、陈荣昌、康健、曹彬等均参与了该书的编著。
       实用性强:
       首先《现代呼吸病学》是一部非常实用的书籍,当我从疾病诊断出发、从症状鉴别出发、从呼吸系统常用技术出发、从呼吸病常用治疗措施出发,都能容易地找到想查询的章节。以疾病诊断为例,该书系统地概括了呼吸系统的所有常见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气道疾病、间质性肺病、肺癌、肺血管病,呼吸危重症和睡眠疾病等。它的疾病划分与美国胸科学会及欧洲呼吸学会倡导的“呼吸和危重监护领域”是密切吻合的。在对每一疾病的介绍中,浓缩了近5年的最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进展和指南。使我在诊治疾病时能得到最前沿、最权威、最实用的指导。以“呼吸诊断技术”为例,我的专长是气管镜治疗,我非常关心的前沿领域如:荧光支气管镜、磁导航支气管镜、内镜下治疗等内容也一一讲述。在每种新技术中详细介绍了适应症、禁忌症和操作细节,并配有多张精美的图片。我根据她的“气道内超声检查”一节制定了我科的超声支气管镜检查常规。
       权威著作:
       这部书是继北京协和医院罗慰慈教授的《现代呼吸病学》(人民军医出版社)后,再次独立编撰的一部系统性、权威著作。在序言中罗教授深感欣慰:16年后他的学生(白春学和蔡柏蔷教授)继承老一辈呼吸专家的事业,历尽2年多时间,呕心沥血,从书的框架设置、到组织全国呼吸专家编写、到反复查询和修订,最后才有了这样一本精美而权威的呼吸著作呈现给全国的读者,因此,这部书既是传承也是发扬。以肺癌的治疗为例,本书强调了“综合治疗”的理念,即是;当一位肺癌患者来到呼吸科,并不意味着他只能首选化疗或靶向治疗;当他来到胸外科,也不意味着首选手术治疗,而应该全面分析患者病情,并经过多学科讨论,制定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路径,使患者获益最大,这与当今倡导的MDT(Mutidisciplinary treatment)非常接近。又如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特别介绍了最新的“柏林标准”,详细阐释了“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异同,并提出来多种治疗手段如防治肺水肿、改善呼吸功能,加强抗炎、抗氧化,抗感染、抗纤溶,注重肺损伤修复等内容。在本章中还强调了重症患者的能量和营养代谢。如何处理并发症如“sepsis”“MODS”等。这些都是临床实践中非常关键的内容。每一章节都紧扣国际呼吸领域的进展,除了编写者均是该领域的大牛外,每章所引述的参考文献几乎多达百篇。
       思考性:
       《现代呼吸病学》也引导我思考,为什么呼吸道疾病已跻身全球四大慢性疾病——“心脑血管”、“肿瘤”、“代谢”、“呼吸病”。在本书中我找到了一些提示。例如开篇就提到呼吸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如:“烟草”、“环境”、“过敏原”、“微生物”和“职业因素”等。这也使我深深思考,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除了需要关注疾病的诊治外,还应多关注疾病的危险因素。我国是烟草大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5岁以上的吸烟人群比例为28.1%左右,其中男性吸烟率为52.9%,吸烟可导致许多呼吸道疾病如慢阻肺、肺癌、间质性肺病等。另外目前大家都非常关注的环境污染PM 2.5也会对呼吸道健康造成困扰。例如我在工作中发现,一旦pm2.5升高,门诊就会爆棚,充满了咳嗽、咽痛、哮喘发作、慢支炎发作等病患。虽然有些疾病有其深厚的社会、经济、文化根源,不是单单医生能解决,但医生应该肩负疾病的诊治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宣讲者,政策修订的呐喊者等多项职责。我们也应该与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立法部门、行政部门的同仁一起密切合作,最终还我们社会一个洁净的“肺部”。
       引领性:
       我在本书的最后章节读到“转化医学”和“物联网”医学的章节,突然觉得豁然开朗。虽然我在二级医院工作,日常的繁忙事务使我没有充裕的时间从事科研。但我从本书的字里行间,开到了编者对我们呼吸界未来发展的规划。即:无论从事临床工作、科研工作,转化的思想需一直贯穿在我们工作中,因为只有将理论、技术进行梳理,细化、最后转化到实际工作,才能造福与同行,造福于病患。物联网医学的到来也许能解决目前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状态,通过远程系统为病家服务,通过医生的专业协作组构建,能使大部分患者在日常中得到专业的指导和监测,也能使患者安心在社区医生或全科医生的关照下,因为医生之间的联动,能解除社区和全科医生得不到专业指导的后顾之忧,从而最终优化资源配置,缓解医患紧张。
       我读了该书后满心欣喜,这是一本集呼吸领域前沿新知,编排严谨,条理清晰,用词准确的大师级著作。我想推荐本书给呼吸界的同行、内科其它专业的医生、甚至从事基础研究的同行参考。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