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韩国的传统戏剧
作者:
[韩]田耕旭 著[韩]文盛哉 译
定价:
65 元
页数:
460页
ISBN:
978-7-309-10893-4/J.251
字数:
413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1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言
      
       文化,作为社会成员共有的知识、信念、行为的总体,可谓是人类固有的特性之一。它由语言、观念、信仰、道德、法律、习惯及艺术等要素组成。由于戏剧属于文化构成要素之一——艺术的范畴,我们又称其为戏剧文化或表演文化。正因为如此,传统戏剧史研究,又可以说是文化史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文化形成文化圈,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发展。文化的特性因地区与集团而异。从地区分布来看,具有相似文化模式的区域被称为“文化圈”。下面将以中世纪的欧洲文化圈与东亚文化圈为例做一下分析。若要涉及所有文化要素,其分析过程难免过于冗杂,因此下面仅就宗教与语言进行一番探讨。
       首先,在中世纪欧洲,以人人平等为教义的基督教为所有欧洲人所笃信;而作为中世纪欧洲共同的书面语,拉丁语在正式的文化活动中被人们广泛使用。当时的基督教与拉丁语不仅仅是某一国家独有的宗教或文字,而是整个中世纪欧洲文化圈所共有的宗教与文字。
       同样,在中世纪东亚诸国,佛教作为普遍的宗教而存在,并为所有东亚人所笃信;作为中世纪东亚共同的文字,汉字在所有正式的文化活动中广被使用。当时,佛教与汉字也不仅仅是某一国家独有的宗教或文字,而是整个东亚所共有的宗教与文字。
       文化一般由一个民族或地区传到另一个民族或地区,或由一个文化圈传到另一个文化圈。有些文化因素在其实用性与优点上比其他要素要强,文化就是这样传播的。
       自古以来,人类文化是通过独创与模仿产生并发展的。人类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简而言之,可以说是不同文明之间接触与分享,即交流的历史。当然,土著文明古已有之,但从其根本上看,一个文明常以互相交流的方式与外来文明紧紧相连,至于文明的发展,更是如此。文明史研究若忽视交流问题,也就无法避免在历史认识上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郑守一《古代文明交流史·序言》,四季节出版社,2001年。。因此,文明史的研究必须重视反映文化交流的历史。
       最近,介绍以丝绸之路为媒介的东西交通的学术专著纷纷出版面世,故读者们可以借此了解到我国与西域之间的具体交流情况。为寻找我国传统戏剧的始源起见,笔者在读遍述及东西交流及丝绸之路文化的文章专著的过程中深深领悟到戏剧史研究也应包括戏剧交流史的研究。笔者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我国传统戏剧是通过与中国、西域等国进行交流的过程而产生与发展的,而我国传统戏剧也是在外来戏剧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前进的。
       中国通过不断接受各国文化,发展并丰富了自己的文化。仅就戏剧文化而言,继秦汉之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历代王朝引进周边诸国的“乐”,丰富并发展了其艺术内容。这里所谓的“乐”,除音乐外,也包括戏剧在其内。此外,又以隋七部伎、九部伎以及唐十部伎为例,中国固有的音乐仅止于两三种,而西域乐却占据了大部分,还有高句丽乐也包括其中。由此可推,隋唐戏剧文化何等丰富,何等多彩。
       同样,我国传统戏剧也是通过与周边诸国互相交流,得以丰富并完善的。历史记载,高句丽、百济、新罗陆续引进中国与西域之乐,丰富、完善了其艺术生活。三国至朝鲜时代,外来戏剧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朝鲜半岛。它们在丰富朝鲜半岛戏剧文化之同时,也逐渐按我们的审美观被改造,最终成为韩国化的新形式的戏剧文化。而我们新戏剧文化的根基,又是来自夫余迎鼓、高句丽东盟、濊貊舞天等祭天仪式,以及马韩农耕仪式等远古社会传统歌舞传承发展而来的各种土著戏剧文化。
       在东亚文化圈,佛教、儒教、汉字等皆为诸国共有的文化遗产。韩中日三国在此共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相对独立的文化。因此,在研究戏剧文化时,应从各国的角度分别剖析东亚共同的戏剧文化——散乐百戏在韩中日三国各自的发展、变化、再创造的过程。
       散乐,意为中国古代乐舞,原指周代演的民间乐舞。从南北朝直至隋唐时期,一直作为百戏的同义词被使用。宋元以后,则成为民间艺人或民间戏班的代称。而“百戏”一词,从秦汉至宋元时期,作为古代乐舞杂技的总称一直被使用;元代以后,被各种剧种的术语所取代。在中国被称为散乐或百戏的戏剧,在我国一直被称为百戏、歌舞百戏、杂戏、山台杂剧、山台戏、傩戏、傩,等等。
       散乐百戏的种类,可分为如下几种: 一、 杂技,如跳铃、掷剑、倒立、爬竿、踩高跷、走索、耍双剑、抛圈、扛鼎、履火、冲狭、角抵、近似跆拳道的手搏戏、马技、驯兽等;二、 扮演动物的假面戏;三、 被称为优戏的滑稽戏;四、 各种幻术,如吞刀、吐火、断舌重接、剖腹断肠重接、吞籽结果、种树助长、砍人砍马复原、断手足、自缚自解、牛马换头等;五、 以歌舞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戏;六、 各种乐器演奏。
       散乐百戏是韩中日等东亚国家共有的戏剧文化遗产。因此,我们通过对散乐百戏的研究,既可究明韩国传统戏剧所蕴含的东亚戏剧文化的普遍特征,也可在高句丽古坟壁画及各种文献所见的演剧资料中找到新的解释。同时,通过对散乐百戏的考察,也可了解有关艺人集团的种种情况。除此之外,若将散乐百戏定为一个立体性研究对象,即可明确解释韩国传统戏剧的类型、分布、时间以及其与后世戏剧的相关性等问题。
       日本著名戏剧学家河竹繁俊曾指出,作为东亚共同的戏剧文化,散乐百戏在传入日本后,经过不断的嬗变,最终演变成了能代表日本的一些传统戏剧,如能乐、能狂言、人形净琉璃、歌舞伎等 河竹繁俊《日本戏剧史》(上),李雄秀译,图书出版青宇,2001年,第157页。。
       中韩两国也是一样。在中国,散乐是后代更为进步的舞台艺术的母体,有着两千年历史的汉代散乐百戏,直至其发展为近现代杂技为止,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经历了漫长而不断的演变过程。当然,宋元以后的戏曲艺术不是凭空出现的。在参军戏、“踏摇娘”等隋唐戏剧中,其艺术形式早已存在,并从多方面持续发展,为后世戏剧文化之形成作出了贡献。
       至于中国戏剧的起源,在中国占支配地位的说法是: 中国戏剧始源于战国时期楚国优孟装扮孙叔敖后拜见楚庄王(前613—前591)并为其演的优戏。这出自当时优孟对第三者的模仿。优戏是散乐百戏之一,与中国传统戏剧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散乐随着时代不断变迁,其间也融入了诸多杂技与戏剧成分。散乐百戏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中国戏剧形成期——宋金时期。宋代以后,散乐百戏被融入戏剧中,宋杂剧也基本继承作为滑稽戏之一的优戏的艺术传统。还有后代更为成熟的杂剧、传奇等剧种中常见的“插科打诨”,即滑稽可笑的动作与语言,也是深受优戏影响。
       散乐百戏在韩国也重演了同样的嬗变过程。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三国时代,被称为散乐百戏或散乐杂戏的戏剧形式,由中国与西域传至朝鲜半岛,即高丽、朝鲜二代的百戏、歌舞百戏、杂戏、山台杂剧、山台戏等戏剧便是。在韩国,散乐百戏系戏剧继续变化发展,直至朝鲜后期,该剧又演变成本山台戏假面剧、盘索里、人偶戏等戏剧。本书将被称为百戏、歌舞百戏、杂戏、山台杂剧、山台剧的戏剧形式,以及朝鲜后期形成并发展的本山台戏假面剧、盘索里、人偶戏等形式,一律统称为“传统戏剧”。
       散乐百戏从西域传入之前,中国早已存在部分与散乐百戏相似的戏剧形式。与中国的情况相似,我国也有土生土长的传统剧种。跳铃、走索、爬竿、蹑独桥等技艺以及类似优戏的滑稽戏,在全世界各个地区皆有分布。由此可推,散乐百戏在三国时代由中国与西域传入之前,其雏形早已存在于朝鲜半岛。后来传入中国的新罗“入壶舞”与“新罗狛”,以及高句丽傀儡戏等戏,就其戏曲形式而言,不管是我国固有的艺术形式还是受西域戏剧影响的产物,皆是在我们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固有的戏剧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中国、西域传来诸多散乐百戏,韩国固有的戏剧形式也从而在中国、西域籍戏剧艺人的影响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书拟将韩国散乐百戏剧种的起源、变化及其发展过程与中国、日本等国的情况相比较之同时,通过对东亚共同的戏剧遗产——散乐百戏在后世的变化、发展与再创造的过程进行考察,从而进一步探讨我国戏剧发展史及戏剧文化。

作者简介


       田耕旭 韩国口碑文学和民俗学专家。高丽大学国语国文学系文学博士,高丽大学师范学院国语教育系教授,文化财厅文化财委员,韩国民俗学会会长。长期致力于韩国假面剧、盘索利、木偶戏、百戏等传统戏剧的研究,以及韩国与东亚各国传统戏剧的比较研究。著有《韩国的传统戏剧》(2004)、 《韩国的假面剧》(2007)、Korean Mask Dance Dramas(2005)、Traditional Performing Arts of Korea(2008)等。
      
       文盛哉 韩国翻译家、学者。中国南京大学博士,韩国首尔大学博士。长期致力于文史哲方面的翻译与研究。译著有《中国古典戏曲十选》、《桃花扇》、《看钱奴》、《灰阑记》、《朝鲜史研究》、《京本通俗小说》等,并发表《现代中国戏剧舞台》、《中国宗教剧“目连戏”》等多篇论文。

书摘


       目录
      
       上编 传统戏剧的发展史
      
       序言
      
       第一章 重新了解韩国传统戏剧史
       第一节 名称与分类
       第二节 如何叙述传统戏剧
       第三节 时代划分问题
      
       第二章 韩国传统戏剧与西域、中国戏剧的相关性
       第一节 西域与韩国经由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第二节 从壁画看西域、中国、韩国的交流状况
       第三节 西域、中国、韩国戏剧的交流状况
       (一)与散乐百戏有关的记录及图像资料
       (二)散乐百戏的交流状况
      
       第三章 上古时代的传统戏剧
      
       第四章 三国时代的传统戏剧
       第一节 三国时代传统戏剧的总趋势
       第二节 三国的传统戏剧
       (一)高句丽乐
       (二)百济乐
       (三)新罗乐
       第三节 三国时代的艺人集团
      
       第五章 统一新罗的传统戏剧
       第一节 统一新罗传统戏剧的总趋势
       第二节 处容舞
       第三节 《乡乐杂咏》五首中所见五伎
      
       第六章 高丽时代的传统戏剧
       第一节 高丽传统戏剧的总趋势
       第二节 八关会上的传统戏剧
       第三节 燃灯会上的传统戏剧
       第四节 傩礼活动中的传统戏剧
       第五节 盂兰盆斋上的传统戏剧
       第六节 水戏中的传统戏剧
       第七节 各种宫廷宴享与宫中呈才
       (一)宋教坊乐的引进
       (二)宫中呈才的表演
       (三)《高丽史·乐志》所见唐乐呈才与乡乐呈才
       第八节 其他活动中的传统戏剧
       第九节 高丽时代的艺人集团
       (一)北方民族系统水尺
       (二)才僧系统艺人
       (三)西域系统艺人
      
       第七章 朝鲜时代的传统戏剧
       第一节 朝鲜时代传统戏剧的总趋势
       第二节 傩礼活动中的传统戏剧
       第三节 接待中国使臣时的传统戏剧
       第四节 御驾回宫时的传统戏剧
       第五节 闻喜宴上的传统戏剧
       第六节 佛教活动中的传统戏剧
       第七节 各种宫廷宴享与宫中呈才
       第一期,宫中呈才的落户:太祖—成宗年间
       第二期,宫中呈才的转变:燕山君年间—壬辰倭乱前夕
       第三期,宫中呈才的重整:壬辰倭乱—正祖年间
       第四期,宫中呈才的恢复:纯祖年间—朝鲜末期
       第八节 宫中呈才与民间戏剧的互动
       (一) 宫中呈才走向民间戏剧
       (二) 民间戏剧被编入宫中呈才
       第九节 其他场合上的传统戏剧
       第十节 朝鲜时代的艺人集团
       (一)世袭巫系统艺人
       (二)北方民族系统水尺与泮人
       (三)才僧系统艺人
      
       下编 传统戏剧的新走向
      
       引言
      
       第一章 假面剧的形成与嬗变
       第一节 假面剧的形成背景与艺术特征
       第二节 假面剧的起源
       (一)山台戏起源说
       (二)伎乐起源说
       (三)祭仪起源说
       (四)现实目的起源说
       (五)散乐百戏起源说
       第三节 假面剧的派系
       一、 本山台戏系统假面剧
       (一)本山台戏的形成
       (二)本山台戏系统假面剧的分布与地域特征
       (三)本山台戏系统假面剧的表演内容
       (四)优戏对本山台戏的影响
       (五)傩礼对本山台戏的影响
       (六)北方文化对本山台戏的影响
       (七)本山台戏与朝鲜后期首尔市井娱乐文化
       二、 洞祭戏系统假面剧
       (一)洞祭戏系统假面剧的产生
       (二)洞祭戏系统假面剧的分布与表演内容
       三、 其他假面剧
       (一)咸镜南道北青狮子戏
       (二)男社堂牌的德别基
      
       第二章 盘索里的形成与嬗变
       第一节 盘索里的形成背景与艺术特征
       第二节 盘索里的起源
       (一)民间故事起源说
       (二)文章 体小说先行说
       (三)巫祭起源说
       (四)叙事巫歌起源说
       (五)倡优集团的广大歌起源说
       (六)广大笑谑之戏起源说与优戏影响说
       (七)中国说唱文学影响说
       第三节 盘索里的发展与变化
       (一)盘索里的形成
       (二)盘索里的成长
       (三)盘索里的转变
       (四)日占时期的盘索里与唱剧
       第四节 盘索里的流派
       (一)东便制的流派
       (二)西便制的流派
       (三)中高制的流派
      
       第三章 人偶戏的形成与嬗变
       第一节 郭秃阁氏戏的起源
       第二节 郭秃阁氏戏的派系
       第三节 人偶戏的表演内容
       第四节 足假面戏的形成
       第五节 足假面戏的表演内容
       第四章 巫剧的形成与嬗变
       第一节 巫剧的形成
       第二节 巫剧的表演内容
       (一)作为农耕仪式的巫剧
       (二)作为送葬仪式的巫剧
       (三)作为治病仪式的巫剧
       (四)具有优戏性质的巫剧
       (五)受假面剧影响的巫剧
      
       第五章 朝鲜后期的流浪艺人集团
       第一节 男社堂牌
       第二节 社堂牌
       第三节 竹广大牌
       第四节 爬竿戏牌
       第五节 焦拉尼牌
       第六节 风角牌
      
       参考文献
      
       全书插图及图片说明
      
       索引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