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文学与自由
作者:
林贤治 著
定价:
28 元
页数:
199页
ISBN:
978-7-309-10802-6/I.847
字数:
102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14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编后记
      
       文学始终与自由连在一起。
       在这里,自由可分外部自由与内部自由。所谓内部自由,指作家精神的自由,心态的自由,保持人格的独立,行使“自我”而毫无窒碍;外部自由指构成作家生存与写作的环境条件,免于匮乏,免于恐怖,免于各种操控和束缚。一般而言,社会制度和社会风气对作家的影响是带决定性的。但是,在作家内部,由思想和人格所构成的自生长力量,也可以反作用于外部环境,即抵御和批判社会。关于文学与自由的关系,苏俄文学是最切近的观察点。从沙皇时代开始,自由一直遭到压制,何以还能从中产生从普希金到契诃夫,从曼德施塔姆到索尔仁尼琴等大批作家,就因为他们自身形成了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传统。然而据此并不能否定专制的政治环境对文学的严重损害,事实上,苏联后期至今的文学质量已经明显下降。这种情形,或者可以印证写出《1984》的奥威尔的说法:在极权社会,只要维持两代人以上,任何优秀的文学都有可能完结。
       自由首先赋予作家以政治立场,道德感和历史感,然后才是艺术想象力和形式感。美国批评家威尔逊表白说,他只为那些在伟大的作品中表现出道德意义的作家写评论,他认为,人类永远置于历史的批判之下;不是探讨人类的命运和价值,文化将不成其为文化。
       在有关文学的阅读中,我强烈地意识到自由精神的作用。真正的文学不可能离开自由而生存;自由是文学的灵魂,它统领并深入文学的肌质。在探讨文学的本质和价值,给文学以定义的时候,我都把作家的自由感置于首要和核心的位置。基于这样的文学观,正如书中所写,我强调“精神气候”对中国作家群的影响;指出作家“精神还乡”,以及由此获得“在路上”的文学感觉的重要性;根据对自由的感受力并由此展开的艺术创造力,给诗人和作家划出不同的层级;结合不同时段的文学现象和事件,重新绘制文学史地图。我觉得没有什么正统的、权威的结论可以倚仗,惟忠实于对自由和文学的原始理解,独立地面
       对文本;借助国外的一些理论专著,也算是一种参照。
       优秀的文学必定是自由的文学。要制造自由的文学,必须使作家获得自由。对作家来说,所谓外部自由和内部自由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互动的;就是说,现实中的自由境遇必须转化为作家的自由感,而不是设法规避。逃避现实也就是逃避自由。鲁迅说“直面”,说“正视”,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
       2014年5月5日

作者简介


       林贤治 著名作家,学者。著有《五四之魂》《人间鲁迅》《中国新诗五十年》等,主编丛书、丛刊多种。
       林贤治坚持平民主义立场,立足当下而取道迂远,笔涉政治、历史,文化、哲学和文学,行走于边缘地带。他习惯于使用随笔,据说因为文体自由,宜于思想的发挥,便于释愤抒情。他对语言的质地十分讲究,凝炼、锋利、柔韧,作品糅合了政论、史著、杂感与诗的特点,富于理想主义、道义感、介入的激情,表现为一种深沉而激越的风格。

书摘

目 录
      
       论散文精神
       诗与诗人
       《中国作家的精神还乡史》导言
       《文学中国》:序言,或一种文学告白
      
       中国作家群与精神气候
       左右说丁玲
       巴金的道路
       “战士诗人”为谁而战
       世纪末的狂欢
      
       九十年:中国文学一瞥
       六十年文学史如何书写
      
       编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