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新编政治经济学
作者:
伍柏麟 史正富 华民 主编
定价:
56 元
页数:
641页
ISBN:
978-7-309-10968-9/F.2080
字数:
646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201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最高的“学术贡献奖”获得者伍柏麟教授领衔,十多位教授、副教授集体编撰而成。全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打破国内长期以来沿袭自苏联教科书模式的结构,以科学的范畴体系和严密的逻辑顺序,划分为“社会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商品市场经济”、“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六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坚持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等基本理,同时密切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实际,尝试说明21世纪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力求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创新性实践,世界经济翻天覆地的巨变,呼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发展。作为一部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对现实有很强解析力和应用价值的教材,本书力图为此做出一点绵薄的贡献。
       本书体系严密,思路清晰,内容全面而颇有创新,文字表述流畅,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本科及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用书,也可供对当代经济理论与实际感兴趣的各界人士作为增长和更新知识的读本。

作者简介


       伍柏麟,1928年生,浙江宁波市人。1951年秋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本科毕业,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三年制研究生毕业回复旦大学经济系工作。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是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博导。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经济系副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代院长、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首任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著有《中国市场经济改革:20年》、《伍柏麟文集》;主编《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程》、《中国经济改革20年系列研究》(10卷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教程》、《中国企业集团论》;合著《西方国有经济研究》、《国有经济核心论》等。多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4年更获得优秀成果奖中最高的“学术贡献奖”。
      
       史正富,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与1984年分别获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5年赴美求学,获得美国美利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和马里兰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1995年回国后,从事企业工作,创办上海同华投资集团,任董事长至今。2003年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现代企业的结构与管理》、《现代企业中的劳动与价值——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现代拓展》、《现代企业的产权革命》、《制度变迁中的理性与惯性——中国农村改革案例研究》(英文)、《超常增长:1979--2049年的中国经济》。与人合著《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分析》、《政治经济学教材》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数十篇。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中国图书奖等多个奖项。
      
       华民,1950年生,1993年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上海市国际友人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企业家资质评审专家。长期从事国际经济、世界经济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西方棍合经济体制研究》、《不均衡的经济与国家》、《世界国有企业概览》、《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导论》、《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出版《公共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多部教材,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先后获得“金三角”企业研究优秀论文奖、吴玉章奖、安子介国际贸易优秀论文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等。
      

书摘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来源和形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来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形成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自觉利用——经济规律体系和种类——经济范畴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科学的抽象方法——分析和综合方法——数学和统计方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充分认识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第一篇 社会经济形态
      
       第一章 社会生产
       第一节 产品的直接生产过程
       生产和需要——劳动过程——社会过程
       第二节 社会生产的总过程
       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生产和消费——生产和分配——生产和交换
       第三节 社会生产规模和社会总产品
       社会生产的规模和水平——社会分工——社会总劳动和社会总产品——劳动时间节 约是社会生产普遍和首要规律
      
       第二章 社会再生产
       第一节 生产和再生产
       再生产的含义和条件——社会再生产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社会再生产的比例
       社会劳动总量的按比例分配规律——决定部门间劳动分配比例的因素——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总生产和总需要的静态平衡——总生产和总需要的动态平衡
       第三节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和发展
       产业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增长源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三章 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两种生产及生产与生态的平衡
       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平衡
       第二节 环境与经济发展
       人与环境的和谐——两类环境问题——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及严重化——全球化背景下环境问题愈加突出——保护环境是人类的共同需要——保护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第三节 新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可持续发展含义和内容
       第四节 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何谓创新——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第四章 社会经济形态演进规律及实现动力
       第一节 社会经济形态与经济制度构成
       社会经济形态——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制度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五形态和三形态
       五形态和三形态理论的形成——五形态和三形态的含义——五形态与三形态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经济形态演进规律及实现动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实现是利益主体博弈均衡结果
      
       第二篇 自然经济
      
       第五章 原始社会公有制经济
       第一节 原始人类采集狩猎的非排他性公有制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和人类社会——采集狩猎的非排他性公有制
       第二节 农业定居的排他性公有制
       母系氏族社会及其经济——人口及自然资源的约束——基于物的产权制度的分析
       第三节 父系氏族社会及私有制的产生
      
       第六章 奴隶制的强制经济
       第一节 奴隶制强制经济制度的形成及其历史进步性
       向奴隶社会的制度变迁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奴隶制经济的不同形态
       古希腊的奴隶制经济——古罗马的奴隶制经济
       第三节 奴隶制经济兴盛的条件及与古代东方奴隶制的比较
       奴隶制经济兴盛的条件——西方奴隶制与古代东方奴隶制的对照
      
       第七章 封建半强制经济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及其历史进步性
       强制经济关系的两种制度安排——技术进步改变了土地所有者在不同制度间的相对净收入——奴隶制向封建制变迁之原因的进一步辨析——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变迁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封建经济制度的形态差异及原因
       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中国封建地主经济与西欧封建领主经济——封建经济制度具体形态差异的原因
       第三节 封建强制经济制度僵局的形成及打破的两种途径
       市场规模狭小、暴力潜能分配不均与强制经济制度僵局——强制经济制度僵局被打破的两种可能途径
      
       第三篇 商品市场经济
      
       第八章 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 商品的两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两因素——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第二节 商品的价值量
       同种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不同种商品的价值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第三节 价值形式的发展——商品转化为货币
       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商品拜物教到货币拜物教
       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第五节 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都是商品
       三次产业和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服务产品的价值和价值量——商品外延扩大的意义
      
       第九章 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第一节 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自给生产转化为商品生产的基本条件——市场和竞争
       第二节 商品的生产过程
       商品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商品的市场价值——市场价值量变化的因素
       第三节 商品的流通过程
       商品流通过程的二重性——供求平衡条件下的价格——供求变化与市场价格——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和流通过程——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关系
       第五节 价值规律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第十章 市场经济与政府
       第一节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概念的由来——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实质和异同
       第二节 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和功能
       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机制——市场经济功能
       第三节 市场的个人治理与政府治理
       市场治理机制的演化——政府治理的经济原因——政府悖论与有限政府——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基本职能
      
       第四篇 自由资本主义经济
      
       第十一章 自由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一节 资本主义形成的基础
       商品市场关系是资本主义形成的前提和经济基础——技术进步与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
       第二节 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原因——资本主义企业形成的两条途径: 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和包买商制度——资本主义企业的形式——资本积累时期的暴力与超经济的强制手段
       第三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劳动对资本的隶属——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等意识形态的形成——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治统治地位的确立
      
       第十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劳动力的买和卖
       第二节 资本的增殖运动
       资本增殖运动的基本阶段——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流通过程与价值构成——管理过程与价值构成——研发过程与价值构成
       第三节 剩余价值最大化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第四节 工资和生产组织形式
       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名义工资、实际工资与工资水平——资本主义企业形式的变化
       第五节 西方经济学家的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述评
       关于资本理论——关于剩余价值理论
      
       第十三章 商业资本与交易费用
       第一节 资本循环与周转
       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第二节 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本质与职能
       商业资本的形成和本质——商业资本的职能和作用
       第三节 商业流通费用与流通服务的价值创造
       商业流通费用——商业价值创造和商业利润来源
       第四节 交易费用与交易协调结构
       交易与交易费用——交易过程的特点——交易的协调方式——选择合适的交易协调结构
      
       第十四章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一节 借贷资本的本质和特点
       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借贷资本的特点
       第二节 资本主义信用和银行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资本主义银行——资本主义信用的作用
       第三节 借贷利息、银行利润与银行服务的价值创造
       借贷利息和利率——银行服务价值创造与银行利润
      
       第十五章 社会总资本和利润率平均化
       第一节 社会总资本和个别资本
       各部门个别资本总和——全社会资本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个别资本
       第二节 个别资本部门内竞争和部门利润率的形成
       部门内部竞争和部门利润率的形成——影响部门利润率的因素
       第三节 部门资本部门间竞争和全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不同产业部门利润率的差别——部门间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对利润率平均化的反趋势:行业垄断——生产价格的形成——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商品再生产的条件
       第四节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量的同时增加——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第十六章 资本主义农业和地租
       第一节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土地所制的形成和特点——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
       第二节 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及源泉——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的关系
       第三节 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及源泉——垄断地租——土地价格
       第四节 资本主义在农业中发展及当前的新特点
       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生产集中——资本主义农业落后于工业——二次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发展中的新特点和地租
       第五节 非农土地地租和完全形态的生产价格
       矿山地租——建筑地段地租
       第六节 土地所有权与土地资源配置
       混合型的资本主义现代土地所有制——多种土地所有制下的土地流转——公私并存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历史意义
      
       第十七章 资本主义再生产及其矛盾
       第一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积累——资本积累的形式——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
       第二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平衡发展的要求——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第三节 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过程的矛盾和比例失调
       再生产矛盾的具体表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比例失调的两种类型
      
       第十八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周期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危机的实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必然性
       第二节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第三节 经济危机的作用和历史意义
      
       第五篇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第十九章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型
       第一节 技术创新和长波周期的转换:转型的动力基础
       第二次技术革命与主导产业的确立——技术经济范式转型与大规模生产需求形成
       第二节 宏观国际环境的变化与世界市场的形成:转型的
       外部条件
       地理大发现后宏观国际环境的巨变——19世纪晚期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三节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型的基本途径
       垄断经济的概念——走向垄断的基本途径——垄断形成过程中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
       第四节 走向垄断资本主义两种模式:市场自发式和政府外
       推式
       以英美为代表的核心先发型资本主义国家——以德法日为代表的追赶型资本主义国家
      
       第二十章 社会化大资本的企业和垄断
       第一节 社会化大企业及其形成原因
       大企业的规模与构成——生产力社会化与大企业——管理社会化与大企业——资本社会化与大企业——现代企业的新特征
       第二节 现代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容——多层合约的难题与关键
       第三节 现代企业中的净剩余分配
       净剩余分配的形式——净剩余分享模式与企业分类——净剩余分配模式的驱动因素
       第四节 现代企业与市场竞争
       大企业与市场竞争——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大企业与创新
      
       第二十一章 国家资本与国家的经济参与
       第一节 国家经济参与的发展和原因
       国家经济参与的发展——市场失灵与国家参与——国家参与的思想与政治条件
       第二节 国家经济参与的基本形式:国有经济及宏观政策调节
       资本主义国有经济——宏观政策调节 的目的与手段——政府的财政调节 ——政府的货币调节 ——收入政策——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
       第三节 国家参与的后果与政府管理
       经济周期的新特点——菲利浦斯曲线——预期与菲利浦斯曲线的失灵——政府调节 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的新形式
      
       第二十二章 金融资本与垄断
       第一节 现代金融体系的形成
       现代金融体系的形成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需求——现代金融体系简介——银行业的发展及现代金融中介体系——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现代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
       第二节 金融体系中垄断的形成:金融资本
       银行业走向垄断与金融资本的形成——新的历史时期关于“金融资本”是否存在的争议——重新认识当代金融资本
       第三节 金融资本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虚拟化
       马克思的“虚拟资本”概念及其现代内涵——金融资本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虚拟化”——金融资本及经济“虚拟化”的历史作用
      
       第二十三章 国际分工与资本国际化
       第一节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新变化
       国际分工及战后的新特征——世界市场的新变化——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第二节 资本的国际化
       资本输出与借贷资本的国际化——产业资本国际化
       第三节 世界体系中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并存与矛盾
       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并存及后者的基本特征——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起源和本质——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国际剥削——争取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问题
      
       第六篇 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
      
       第二十四章 市场经济全球化总论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及动因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市场经济关系的全球扩张
       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进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二战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扩张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的效应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应——经济全球化的风险与冲突
      
       第二十五章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全球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一节 信息和网络化时代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和网络化的基本内涵——信息和网络化时代的特征
       第二节 信息和网络化时代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马克思关于生产组织形式的论述——信息和网络化生产组织形式的内涵与特征——信息和网络化生产组织形式产生的原因——信息和网络化生产组织形式的效应
       第三节 信息和网络化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拉动了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长理念发生了变化——“再工业化”是生产方式的创新——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革
      
       第二十六章 全球贸易自由化及其深化
       第一节 贸易自由化的动因
       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战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之间多层次的自由贸易关系制度安排——科技革命降低了广义的贸易成本
       第二节 贸易自由化的机制
       微观层面上的国际分工机制——宏观层面上的制度变迁机制
       第三节 贸易自由化的效应
       价格效应——贸易效应——经济增长效应——结构调整效应——收入分配效应——制度变革效应
      
       第二十七章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理论与形态的发展
       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形态的发展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下国际分工的基本特征
       全球价值链内涵——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的形成——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变化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下国际分工的效应分析
       对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国家间利益分配不平衡——东道国产业价值链提升效应——东道国劳动就业效应——对东道国宏观政策的影响
      
       第二十八章 金融国际化及全球化
       第一节 金融国际化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资本流动高潮迭起——国际金融中心蓬勃发展——金融全球化
       第二节 金融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协调与监管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数次更迭
       第三节 金融国际化的特征
       国际金融体系有明显的等级之分——国际证券投资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入变动显著
       第四节 金融国际化发展的成因
       货币资本向全球扩张的原动力——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的现实原因——金融创新
       第五节 金融国际化的影响
       金融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金融国际化的国别影响
      
       第二十九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解
       第一节 世界经济宏观联系的新特征
       实体经济一体化——金融资本逐利全球——全球失衡
       第二节 金融市场的动态不稳定性
       金融杠杆加大——金融市场中的正反馈回路——全球金融市场动态失稳
       第三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必然性
       金融市场宏观管理缺位——有关危机可预防性的争论——经济危机的历史必然性——经济危机与全球变革
      
       第三十章 经济全球化最新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最新发展趋势
       全球化的三大趋势——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结构变动——世界经济失衡
       第二节 美、欧、日经济与中、印等新兴市场经济
       美国的创新之路——欧洲货币一体化——日本的长期衰落——中、印等新兴市场经济
       第三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前景
       美元金融霸权——美国金融核战略——改革的路径——2008年金融危机
      
       结束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全球化经济时代的主题
       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当代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决定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三、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背景下谋发展、促进步
       后语

书评       

与时俱进的政治经济学教材

袁志刚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重镇。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中国几乎所有经济学人都会跟一本教材结缘,那就是蒋学模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该教材面世20多年来不断修正,再版13次,累计发行近2000万册,难以数计的学子攀着它迈入了政治经济学的殿堂。尽管蒋学模先生已离开我们几年了,13版《政治经济学教材》仍是一本重要的教材,影响世人。今天,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团队的二号人物,著名经济学家、201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获得者伍柏麟教授,根据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情况、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探索的需要,在86岁高龄又一次主动请缨,带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十多位教授、副教授集体编撰而成《新编政治经济学》。作为伍老师的学生,也作为经济学院的负责人,我很早就接触了本书的电子版,学习以后,深感震撼。
      
       内容之丰富、创新点之多,是国内同类教材少见的
       震撼的原因是,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创新点之多,都是国内同类经济学教材少见的。
       首先,这个教材的体系与结构与时俱进,反映了全球经济和经济学研究的一般趋势。教材打破了国内长期以来沿袭自苏联教科书模式的结构,以科学的范畴体系和严密的逻辑顺序,划分为“社会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商品市场经济”、“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六篇。教材的体系结构跟现在西方的教材,西方经济学或者宏观、微观教材的写法有一个共同趋势,就是从生产一般开始,把人类生产一般的过程描述得非常深入,然后是再生产理论,在西方是增长理论。后面再展开分析经济周期。
       第二,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制度分析的重要性。教材基本上是按照人类历史和制度演进的进程,依次对各类社会经济形态展开分析,体现了理论逻辑与历史制度演进相统一的原则。此外,全书从原始社会经济一直讨论到当代全球化经济,时空跨度极大,这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的原理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适性与解释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的编写团队具有较高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驾驭能力。
       第三,本教材把人口与经济增长、自然环境生态文明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放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来认识,这是非常难得的。该篇的《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规律及发展动力》两章是过去及现在所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都没有的,提出了很多重要和创新的观点,如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中人是决定性因素的观点,提出所有制概念中应包括劳动力所有制问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中如何进行环境保护的讨论,都涉及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四,对全球经济的最新发展,分别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全球化两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相当深入。教材的第六篇“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共七章。写作力量几乎动员了复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学科华民教授领衔的主干力量。在开篇“市场经济全球化总论”中,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讨论了以信息和网络化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分析了其对经济从微观生产到宏观发展的深刻影响。在这个基础上,又分别对于全球化在贸易、生产、金融领域的表现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教材阐述了对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危机的新理解与经济全球化的最新发展趋势。
      
       经济学日益明显的一个趋势是回归政治经济学传统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二是以西方为主流的经济学。然而,比较主流经济学研究在中西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出,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研究相对单调,更多偏向于技术和文献导向,而西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机制方面,以机制设计、评价和问题的发现、分析为主,技术和文献的研究为辅。此外,西方还有几种重要的经济学流派,如奥地利学派和制度学派等,为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新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2014年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的著作《21世纪资本论》走红全球,也说明经济学需要关注大问题,如资本与劳动的收入分配。经济学日益明显的一个趋势是回归政治经济学传统,如美国经济学家阿西蒙格鲁等人最近的研究,从几百年乃至千年的历史发展的角度,强调文化、制度和法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将中国经济学发展方向从技术和文献导向转为问题导向是对中国经济学界的必然要求。仅仅从技术应用和文献总结方面进行的经济学研究无法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现实提供支持和指导,只有从中国经济现实经验出发,考虑中国的特定经济、政治制度环境来进行研究才能得出有意义的成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无论对于学生的培养,还是对经济实践的问题理解和解决,都是十分重要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虽然在二战之后发展很快,在技术工具和分析方法上也进行了大范围的创新,但从整体上来说仍不成熟。经济学研究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多元的,数理模型、计量实证等不过是其中一种。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经济体表现出如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复杂性,也从来没有一个经济体经历过如此大范围的有意识的经济试验。对于经济学整个学科的发展而言这也是少有的实验机会。中国经济学界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将中国经济改革的现实同经济学的研究紧密联系。面对如此难得的契机,一方面,中国经济学界应当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加强交流,保证国内外在经济学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前沿方面处于相近的水平;另一方面又要强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增加国内经济学研究的灵活性,在中国问题研究领域占得主导权。伍柏麟教授领导的这个团队,经过多年努力,推出这本厚重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对中国经济学的教学事业,对于中国经济学的创新,对于中国经济实践的指导和推进,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本文原载2015年1月18日《文汇报》
      
 
《新编政治经济学》令人耳目一新

石士钧

       放在面前的这部由伍柏麟教授、史正富教授、华民教授主编的《新编政治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以其完整严密的框架结构、厚实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发人深思的众多见解,向广大读者展示了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又一项丰硕的新成果。在笔者看来,该书在如下五方面表现非常突出:第一,鲜明坚持马克思经济学的根本方向;第二,大力凸显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精神;第三,高度追求自身经济逻辑的统一顺畅;第四,积极借鉴现代经济学的有用成果;第五,努力开展旨在创新的理论探索。尤其是在创新的理论探索方面的学术努力,更为值得称道和嘉许,并应予以发扬光大。
       一部政治经济学教材是否上乘或优秀,其理论阐述水平的高下无疑是最重要的衡量尺度。严格地说,优秀教材理应进行三方面的理论努力,即在积极阐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广泛吸收现代经济学的有用成果的同时,还要展开理论创新的具体探索,以顺应当今时代的理论呼唤。就后一方面而言,《新编政治经济学》同样作了比较扎实和深入的探索,提出了一些视野宽广、富于启迪的理论观点。
       例如,第4章明确主张所有制概念中应包括劳动力所有制问题,可以看成为是对所有制这个概念传统理解的一种突破之举和理论发挥。它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中人是决定性因素的观点而提出来的,既顺理成章,又饱含新意。其一,它由此引申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立论,即劳动力的所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决定性因素。其二,它对劳动力的产权问题做了五个层面的发挥。其三,它运用这个理论见解合乎逻辑地解释了私有制社会的相关现象。质言之,依照这个理论见解的阐发,可以大大拓展所有制研究的理论空间和现实意义,应该会引起有关研究者的较大关注。
       再如,第19章第1节把经济长波周期下的技术创新视为资本主义从竞争向垄断转型的动力基础,便是又一个独特新颖的理论观点。按照其具体阐述,第二次技术革命的诞生,确立了新的主导产业,带来了新的技术范式,进而形成了一种能够演化出关键性技术发展范式的特定历史形态,最终促使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转型。应该说,这种见解既立足于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又结合着其他一些因素来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进,不乏积极的研究价值。
       又如,第30章第1节在讨论当今世界经济失衡问题时,同样提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学术见解。作者指出,世界经济失衡的触发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与中国这两个大国;教材总结出世界经济失衡的一个基本原理,即世界有了一个主权货币几乎可以无限供给的美国和一个人口众多、从而劳动几乎可以无限供给的中国;它还断言,世界经济在短期里不可能重新走向均衡。如此明晰干脆的经济判断,令人耳目一新。
       毫无疑问,这些理论见解的提出,自然可能会面临见仁见智的学术争论。但是,该书在理论创新上迈出的坚实步伐值得称赞。
       毋庸讳言,本书当然会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缺憾。例如,第六篇的总体设计值得充分肯定,可是有些章节的理论阐述还是不够深刻或到位,尤其在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更显得稍逊一筹。在适当借鉴更多的现代经济学理论成果方面,它似乎能够做得更加深入和全面一些,特别是所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或所谓的西方政治经济学的有些理论内容。极少数章节的顺序或内容亦可以安排得更为合理有序 。有些意在进行学术探索的理论观点,或者还需要斟酌推敲,或者其论证力量似乎尚有待加强。此外,集体编著教材常见的一些不足,如各章理论阐述水平或驾驭文字能力参差不齐等,依然一定程度上有所表现。
       诚然,这些瑕疵并不会淹没该书那些颇具光彩的理论见解和阐述特色。只要那些比较年轻的编著者能够坚守这块理论阵地,那么,该书一定能够进一步精益求精,发挥出更大的学术影响力。
       (作者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本文原载《社会科学报》第1452期,2015年3月19日)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