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知心·中国心血管内科发展历程
作者:
葛均波 霍勇 主编
定价:
68 元
页数:
337页
ISBN:
978-7-309-10578-0/R.1381
字数:
370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5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心路医路品牌介绍
      

       “心路医路”是由钟南山院士发起,国内众多医学大家担任主编,以“探索心路医路,共创医患和谐”为品牌宗旨的医学人文第一品牌。多年来,“心路医路”秉承这一宗旨,以聆听医患心声,传递医学人文关怀与医界正能量为使命,试图为大众搭建一道桥梁,以让普通大众了解战斗在临床一线的医学专家的研究成果和奉献精神,了解医务工作者的艰辛。“心路医路”是高尚医德医风和人文精神的立体展示平台,各领域医学大家集体向大众发出声音,倾吐医生群体对构筑和谐医患关系真实的心声,传递医务工作者的正面形象及社会使命,拉近普通大众与医务工作者的距离,展现医生群体为医患和谐做出的真正努力。
      
       心路医路品牌使命
       1、平台定位:立足服务医疗、服务社会的公益原则,汇聚国内医学各领域顶级专家团队力量,共同打造医学领域最顶尖、最公正、最接地气的医学科普、人文图书文化项目。
       2、多种载体:主要涵盖图书、画册、纪录片、会议等宣传渠道。
       3、受益群体:主要包括广大医生、医学生、患者、患者家属、医疗企业及从事和关注医学事业的各领域人群。
       4、项目目标: 建立医学人文精神的深层次展示交流平台,联合医学界各学科“大家”及医疗服务企业,共同向社会发出声音,聆听医生群体对构筑和谐医患关系的真实心声,展现医务工作者及医疗领域从业者为医患和谐乃至社会和谐做出的真正努力,促进医务工作者的医德医风教育和人文精神普及工作,激发医务工作者的自豪感和责任心。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方面的进步也是日新月异,新的诊疗方法、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大大改善了对一些原来认为不可能救治疾病的治疗水准。这些变化与医学界几辈人出于对医学的热爱,执著地付出是不可分开的。每一项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展都是经历了无数困难才获得了今天的繁花似锦。
       现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后来的支架植入已经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有效且主要的治疗手段。有一次,我在国外演讲,谈到中国首例PTCA是1985年开展的,听课的人中有一位美籍华人教授指正我,说早在1983年苏州医学院就完成了一例PTCA。我回去以后翻阅资料,得知中国第一例PTCA是在1983年春由熊重廉、蒋文平教授领导的团队在美国罗马·琳达(Loma Linda)大学专家的指导下完成的。于是我就想,应该写一本书,来记录这些前辈医家所作出的贡献,让广大的年轻学者、医生、医学生能够了解心血管内科的发展历史。
       本书以时间为导向,通过对心血管内科发展的各个时期经典诊疗方法、治疗手段等梳理,展示中国心血管内科的发展历程。由于一些历史事件查不到记录,编者难免会漏记一些大事件,希望能在本书第二版时增加,请各位读者见谅。本书编者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一些新技术、新疗法的来龙去脉,同时也介绍一些技术在国际上的产生过程和典故以及临床意义,这对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心血管内科发展历程和进行创新有一些启迪,因此本书不拘泥写作风格和形式。
       谨以本书向医学界的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将本书献给广大的医疗同仁、医学生。
       感谢陈灏珠院士为本书撰写大纲。对本书的编委及其同事们拨冗编写,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葛均波
       2014年5月
      
      

作者简介


      
       葛均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德国美因兹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干细胞和组织工程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等。
      
       霍勇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国心脏学院院士(FACC)。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亚太心脏协会主席、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前任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主任、卫计委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工作组组长卫计委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考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卫计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心血管药物专业组组长等。

书摘

目录
      
       第一篇
       知心:
       从远古走向现代的心血管内科发展历程
      
       第二篇
       滴水石穿的积累
       ——中国心血管内科初步发展(1950~1979)
      
       第一章 诊断方法的发展
       抛砖引玉—心脏电生理总论
       砥砺前行—右心导管术
       再接再厉—左心导管术
       投石问路—选择性指示剂稀释法测定
       化繁为简—腔内心电图及心音图
       诊断肺血管病“金标准”—肺动脉造影
       生命的电波—心脏电生理检查
       生物电的妙用—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
       精确分析—希氏束电图研究进展
       另辟蹊径—心外膜旁道束标测
      
      
       第二章 治疗手段的发展
       护心肌不停跳—外科直视下手术解决先天性心脏病与风湿性心脏病
       生死起伏—临时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追古铄今—见证和展望中国心脏起搏治疗事业
       安全高效—心脏起搏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第三篇
       积跬步至千里的见证
       —中国心血管内科迅猛发展(1980~1999)
      
       第一章 诊断方法的发展
       离子与离子通道的故事—细胞电生理检查
       心眼—我国超声心动图发展简史
       每时每刻的守护—动态心电图
       让病灶无处遁形—SPECT与PET
       探索动脉内结构变化—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
      
       第二章 治疗手段的发展
       杀出一条血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大浪淘沙—中国特色的经前臂动脉微创化冠心病介入治疗
       与时间赛跑—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
       射频消融的先行者—直流电消融
       畅通生命之路—二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先天性心脏病缺损封堵术
       “建筑”的艺术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金属裸支架)1989~1999年
       平息心脏风暴—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
       没有硝烟的战场—射频消融术1988~1999年
      
       第四篇
       好风凭借势,远航正当时
       —中国心血管内科的辉煌当代(2000年至今)
      
       第一章 诊断方法的发展
       洞悉光的魅力—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毫厘必争—冠状动脉内压力测定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
      
       第二章 治疗手段的发展
       和谐心跳重塑心衰患者的新生—心脏再同步治疗
       重大飞跃—药物洗脱支架在中国
       功成身退的“隐士”—可降解支架
       柳暗花明,零的突破—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和
       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
      
       第五篇
       医海迷津中的先行者
       —探寻名医大家
      
       深切怀念我国心血管病内科一代宗师董承琅教授
       ——写在董承琅教授逝世20周年之际
      
       伟大的旗帜 永远的榜样
         —记黄宛教授
       兢兢业业医者楷模
         —记林传骧教授
       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记陶寿淇教授
       黑土地上的赤子仁心
         —记傅世英教授
       悬壶济世 桃李满园
         —记魏太星教授
       人民的好医师
         —记方圻教授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
         —记赵华月教授
       “苍生大医”
         —记于维汉院士
       勇于开拓 名医风范
         —记陈灏珠院士
       用心呵护生命
         —记高德恩教授
       “这一生,我最爱的是病人!”
         —记王士雯院士
       紧握生命永不放弃
         —记陈传荣教授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