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国文化英语教程
作者:
吉红卫 主编
定价:
40 元
页数:
239页
ISBN:
978-7-309-10287-1/H.2225
字数:
327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随着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内许多学者提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年轻人中精英群体的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提高我国“软实力”的重任。但是我国许多大学生在学习英语十多年以后,还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和内涵,出现明显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种失语现象的存在阻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的传播,同时影响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感的培养。
       因此,本书的编写力求在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提高自己的中国文化素养,加强学生用英语介绍、解释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方向的不同观点,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在语言应用层面和精神层面提供一种新的体验和挑战。
       本书选择了代表性的英语经典和当代时文,提供不同视角理解、讨论中国文化的形成因素、发展过程等,着重讨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如地理、历史、哲学、宗教、教育和科学等,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文化,并强调中国文化长久以来对世界的影响。
       结合编者在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及学生的反馈意见,本书在复旦大学出版社郑梅侠、唐敏老师的帮助下得以最终定稿。本书的内容和编写具有如下特点:
       一、 凸显观点,弱化事实描述
       本书的特点是文章中突出而鲜明的观点和独特的视角。现有的中国文化英语类教材往往注重对文化常识的描述,等同于中国文化概况介绍,在内容上对我国的大学生较缺少新意。本书的编者着重收集中国文化相关学者的各种观点,选择具有影响力的汉学家如(John King Fairbank, Joseph Needham)的经典篇章和林语堂等国学大师的英文佳作,旨在帮助学生研读大师们对我们熟悉的文化的独特的看法和观点,同时学会使用必要的英语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 着力训练批判性思维
       因本书所选文章皆带有一定观点,与一般的知识性文章相比,更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程度的鉴别或思辨能力。为帮助学生提高思辨技能运用能力,本书突出对学生思辨性分析和思维技巧的训练。通过不同的练习和系列技能训练,鼓励学生进行带有积极思考的阅读,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分析,如作者的观点如何得出,基于怎样的知识和推理,运用怎样的视角和方法,并在此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提出质疑。
       三、 选材真实,语言纯正
       尽管本书的内容为中国文化,但是阅读材料的选择均为地道的英语语料,比如,有些篇目选自知名的汉学家中国文化研究的专著、美国政府文件和英语报刊及网站的文章,力求保留原文语言的原汁原味,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地道纯正的语料。
       四、 视频与阅读材料的结合
       随着现代技术在英语课堂的应用,关于中国文化的视频成为教学材料的必要部分。本书利用CCTV、TED、BBC、CNN及电影等网络资源,选择和剪辑了20多段视频,配有讨论话题,供教师课堂教学使用和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视频的使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角度和不同的观点,也可以作为课文讨论前的导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兴趣。
       五、 练习形式多样,各有侧重
       本书的练习形式多样,有的侧重全文大意理解和词汇短语的习得,有的侧重思维能力训练,偏重逻辑和推理。其中有学生熟悉的多项选择阅读理解、文章结构填空、适当词形填空和翻译等题型;也有训练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推理题、游戏类型的字谜填空题;更有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鼓励学生多做自主探索,广泛阅读,通过批判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本书要求学习使用者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能听懂英语授课,能阅读英语文章,热爱中国文化,有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学习需求。学习者通过广泛的英语阅读,学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能用适当的英语进行有效的表达。
       本教材从中西方不同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化,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提高英语表达的能力,也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使其在英语教学中重新发现不同视角下的中国文化。
      
       编者
       2013年10月
      

作者简介

书摘


       使用说明
      
       《中国文化英语教程》是基于中国文化的英语阅读类教材,适用于大学英语提高阶段选修课、中国文化英语通识课和研究生公共英语阅读课,涵盖英语语言学习和中国文化学习,旨在帮助学生通过使用英语这一工具,多角度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学会用恰当的英语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增强学生实际运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本教材共有12个单元,每个单元均有Text A、Text B两篇课文,共24篇文章,每篇文章各有侧重,难度和长度均不相等,并附有练习,可以自成一体,教师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结合学期的周课时数,选择合适的文章以确定教学的内容。如每周2课时的课程,可以选择其中8—10单元作为教学内容,视频讨论题A部分作为课堂讨论材料,视频讨论题B部分和其他文章设为课后自主学习内容,可利用平时测验或者期末考试进行检查;如每周4课时,不仅可以涵盖所有单元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将视频讨论题B部分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展开讨论提供更为丰富的材料。
       为了方便单独使用每篇文章,Text A、Text B均配有基于课文理解的练习Part Ⅰ、强化词汇学习的练习Part Ⅱ以及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Part Ⅲ(或Part Ⅳ)。Part Ⅰ 包括文章结构分析、信息填空和传统的多项选择题和翻译等题型,根据文章的特点交替出现。该部分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通读全文,领会文章大意和主要信息,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Part Ⅱ词汇部分的练习主要以文章中常用短语为主,有翻译、配对、选词填空和词性转换等传统题型,还设有深受西方人喜欢的填词字谜练习,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言形式。Part Ⅲ(或Part Ⅳ) 的文化背景部分,有的是著名汉学家的简介、主要影响和作品等,有的选用不同材料补充正文的信息,或者提供相反观点的文章,拓宽学生的视野。
       另外,每个单元Text A部分配有视频讨论题A部分和视频讨论题B部分,A部分视频较短,约3—5分钟,供熟悉主题、导入正文和课堂讨论使用,B部分视频长短不一,约10—20分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Text A部分还配有系列性的有关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突出对学生思辨性分析和思考技巧的训练。编者借鉴国外在思辨能力方面有影响力的材料,编写了12个单元的思辨技能练习,涵盖思辨的概念和技巧。该部分可根据学生兴趣和教学需要选择使用,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训练学生的这些技能,使学生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体会思辨的乐趣。
       使用本教材时,建议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对平时学习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弱化期末考试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作业完成的质量。如平时成绩40%—50%,包括作文、课堂讨论和英语展示(学生小组活动)等,期末考试50%—60%;可以采用主观测试形式,如回答问题或写学期小论文,也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传统的考试形式,如阅读理解、翻译和作文等。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自主学习内容,或者选择涉及文化的英语文章作为阅读理解的段落。
       由于本书涉及内容较为广泛,文章观点各不相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兴趣增减教学内容。本书编者还整理了相关教学课件和试卷,供教师参考使用,并恳请对不足之处提出意见、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10月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