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组织创新视角下的企业战略变革研究
作者:
南洋 著
定价:
30 元
页数:
240页
ISBN:
978-7-309-10176-8/F.1986
字数:
260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1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正日趋复杂多变,环境变化给企业发展造成的影响也愈加深刻。对于逐步融入全球制造体系的我国本土企业而言,竞争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日益加剧尤为明显。如何应对利用动态环境所给予的机遇或是应对动态环境所带来的挑战,俨然成为众多企业战略管理决策实践中的关键议题,亦是理论界时下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
       复杂多变动态的竞争环境意味着企业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注组织内的创新活动、战略适应性等因素。战略的本质在于“选择”和“转换”,选择正确的行业适时进入、策划符合企业自身特色的业务组合、营造组织内部良好的创新氛围以及成功的实施战略规划有助于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提高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位势。而战略转换则能够满足企业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事实上,企业的持续成长能力同企业连续不断地“调适”与其所处环境的结合程度密切相关,这种“调适”本质上就是企业适时发生的战略变革。在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需要进行战略变革,面对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条件尤为明显。目前,国内外战略变革的相关研究已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然而,现有的研究对于战略变革仍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系,战略变革中的“内容学派”和“过程学派”基本属于割裂开的研究状态。同时,由于管理学理论对变革的度量和纵向研究的重视,已经打开了争辩和论战的“潘多拉盒子”,这反映在实证研究中得出许多相互矛盾的结论,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战略变革研究所选取的研究角度导致的。
       在此背景下,本书以上海先进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着“企业如何进行战略变革”这一主题进行研究,首先确定战略变革的研究视角,通过回顾主流学派对企业本质的理解、战略本身与战略变革研究视角的变迁以及组织创新的理论研究,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说明在组织创新的视角下研究企业的战略变革是贴切的,更易于为企业管理者所理解和接受,对处于战略变革实践中的企业管理者提供理论指导有所帮助。在对战略变革的研究视角确定的基础上,融合战略变革研究中的“内容研究”和“过程研究”两个方面,从组织创新的视角对企业战略变革中的类型构成、影响因素、作用路径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帮助企业把握战略变革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搭建由组织内部的创新活动到实现战略变革的桥梁,以及找到切实可行的战略变革方式和提升变革效果的途径。
       本书对战略变革的研究沿着“类型构成—影响因素—作用路径”的逻辑脉络展开,系统阐述组织创新视角下企业的战略变革。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基于战略成熟度模型将战略变革的类型划分为洞察力主导的战略变革和执行力主导的战略变革,并具体分析两种战略变革类型的构成要素;第二,通过组织内部的创新活动会影响管理者认知和行为的变化继而产生战略变革行为,建立组织创新不同层面特征要素对战略变革两种类型的影响关系;第三,以过程的角度看待战略变革,将其划分为产生战略变革行为(组织创新的特征要素对战略变革的影响)和实现有效的战略变革(战略变革类型中的构成要素对实现有效变革的影响)两个部分,建立组织创新视角下企业战略变革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基于战略成熟度模型的战略变革类型及其构成要素、组织创新不同层面的特征要素对战略变革类型的影响,以及战略变革类型中的构成要素对实现有效变革的影响。根据模型变量设计问卷量表,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资料,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前置因素—类型构成—变革效果”之间可能存在的路径,同时得到实现有效战略变革的途径。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有如下三点。
       (一) 确定战略变革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
       洞察力主导的战略变革是由战略定位、战略关联和战略理念三个要素构成的,其中,战略关联在洞察力主导的战略变革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强;执行力主导的战略变革类型是由战略共识、战略协同、战略控制和战略适应四个要素构成,其中,战略适应和战略控制在执行力主导的战略变革过程中的重要性更强。通过以上对战略变革构成要素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培育战略变革过程中的重要组成要素,通过把握对企业成功进行战略变革有关键作用的战略变革要素,可以使企业制定和执行有关战略变革要素积累的规划,来保证战略变革的顺畅进行。
       (二) 找到组织创新对战略变革影响的前置因素
       组织创新三个层面的特征要素,即个体创新素质与创新倾向、团体创新氛围和知识型组织,均显著正向影响战略变革,其中,在对洞察力主导的战略变革影响上,知识型组织的影响程度最高,在对执行力主导的战略变革影响上,团体创新氛围的影响程度最高。该分析结果有助于使企业从组织创新的视角认识战略变革的发生过程,帮助企业搭建由组织内部的创新活动到实现战略变革的桥梁,对于企业通过组织内部不同层面的创新活动培养创造具备战略变革的条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 分析组织创新对实现有效战略变革的路径
       经对模型整体拟合效果和各路径系数显著性检验后,得到了实现有效战略变革的具体路径: 个体创新素质与创新倾向战略关联战略变革效果、个体创新素质与创新倾向战略适应战略变革效果、团体创新氛围战略关联战略变革效果、团体创新氛围战略协同战略变革效果、团体创新氛围战略控制战略变革效果、团体创新氛围战略适应战略变革效果、知识型组织战略协同战略变革效果、知识型组织战略控制战略变革效果、知识型组织战略适应战略变革效果。通过对组织创新视角下企业战略变革过程的路径分析,找到切实可行的战略变革方式和提升变革效果的途径,告诉企业应该在战略变革过程中的哪一方面着力打造、加强组织创新的何种特征要素方可保证实现成功的战略变革,并结合问卷中的相应题项内容提出提升战略变革效果的有效途径,即在战略变革过程中,通过构建团体的创新氛围(自由开放的沟通环境、团队的鼓励支持)和知识型组织(观点的激发、问题结构化的解决方法)影响战略变革的执行效果,尤其是重视变革中的战略控制(及时追踪执行效果并有效修正执行偏差)和战略适应(对顾客需求和替代技术变化的适应),从而获得有效的战略变革。
       综上所述,本书力求在理论上,架构融合战略变革“内容研究”和“过程研究”两个方面的理论模型;在实际运用上,提出实现战略变革的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导论
      
       理论基础篇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背景
       第一节 企业本质的不同理解
       第二节 战略研究的视角变迁
       第三节 战略变革的理论解释
      
       第二章 国内外战略变革的研究现状
       第一节 战略变革的概念
       第二节 不同视角下的战略变革研究
       第三节 战略变革的内容和过程研究
       第四节 对现有战略变革研究的总结
      
       第三章 组织创新的相关研究
       第一节 组织创新的定义与分类
       第二节 组织认知与学习理论
       第三节 对现有组织创新研究的总结
      
       第四章 组织创新与战略变革的关系
       第一节 组织创新的“二元定义”与战略变革的关系
       第二节 组织创新的“认知、学习”与战略变革的关系
       第三节 对现有组织创新与战略变革关系研究的总结
      
       第五章 组织创新视角下企业战略变革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战略变革的类型及构成要素
       第二节 组织创新视角下战略变革的因素研究
       第三节 组织创新视角下企业战略变革的过程研究
      
       理论基础篇小结
      
       实证分析篇
      
       第六章 组织创新视角下企业战略变革的研究方法与量表设计
       第一节 问卷分析方法
       第二节 问卷量表设计
      
       第七章 组织创新视角下企业战略变革的研究过程
       第一节 数据收集及样本描述
       第二节 研究变量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第三节 研究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四节 结构方程模型与研究假设验证
       第五节 整体分析结果
      
       实证分析篇小结
      
       实践措施篇
      
       第八章 提升战略变革效果的有效方式
       第一节 战略变革关键要素的培育
       第二节 战略变革有效路径的构造
       第三节 先进制造模式下企业战略变革的目标与方式
       第四节 战略变革的对策和思考
      
       第九章 适者生存:企业战略变革的动态能力建设
       第一节 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第二节 动态能力对企业战略变革活动的指导作用
       第三节 动态能力和战略变革构造的企业成长模型
       第四节 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战略变革实现途径
      
       实践措施篇小结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全书研究总结
       第二节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