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爱因斯坦谈人生
作者:
[美]杜卡斯(Dukas,H.) [美]霍夫曼(Hoffman,B.)编选
定价:
20 元
页数:
160页
ISBN:
978-7-309-10071-6/K.448
字数:
73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原出版者的话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已经把学术性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文集》纳入出版计划,总共有二十卷之多。这项浩大的工程将耗时数年,目前才刚刚起步。在工作中我们有缘见识了海伦·杜卡斯(Helen Dukas)女士的收藏。这位女士从1928年开始担任爱因斯坦的秘书,直到他1955年逝世;此后她一直是爱因斯坦档案的保管者。她出于个人兴趣收集的大量书信及其他只言片语,堪称爱因斯坦性格气质的结晶。我们被藏品打动了,于是在征得杜卡斯女士及奥托·纳坦(Otto Nathan)博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遗产托管人——的慷慨同意后,我们决定印出这样一本小册子。纽约城市大学女王学院的巴纳希·霍夫曼(Banesh Hoffmann)教授应邀在这个项目中协助杜卡斯女士。霍夫曼博士曾经是爱因斯坦的合作者,已经同杜卡斯女士合写过一部爱因斯坦的权威传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创造者和叛逆者》;1973年美国物理学会及美国钢铁基金会为这部作品颁发了优秀科学作品奖。他和杜卡斯女士乐得再次合作,本书就是合作成果。
       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这本小书给了我们特别的快乐。说起来,爱因斯坦作品在美国的首次面世就是通过我们,那是1922年出版的《相对论的含义》;我们也是他最后的出版者,因为第五版《相对论的含义》包含了爱因斯坦关于广义相对论的最终论述。而本书提供的视角为我们补完了伟人的另一面:他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也是伟大的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名气也最大。而且他常写回信。所以就有了眼前这本小书。
       和上一本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创造者和叛逆者》不同,本书并非传记,也不阐释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我们没有编排章节,不加目录也不附索引;乍一眼看去全无体例结构可言。本书引用的内容,大部分是爱因斯坦迄今从未发表过的书信,以及他不为发表、信笔写下的只言片语。对此我们无须置喙过多,让它们自己说话便是。
       有些文稿本身即由地道的英文写成,我们就逐字照搬。有些文稿的英文略嫌生硬,我们便稍作调整,同时尽量保留那富于魅力的德文风味。至于其余部分,我们都给出英语译文。有很多稿件寄出的是英文,但德文底稿还在;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直接上现成的英文版,不作重译了。
       在科学方面,爱因斯坦堪称卓越的艺术家,理论的美感摄人心魄;在文字功力上,爱因斯坦也相当不俗。因此,本书最后部分将附上现有的德语文稿与底稿,以便熟悉德文的读者诸君能够亲口品尝爱因斯坦的文章风味。(中文版略——译者)
       爱因斯坦一生追求和平。关于这个话题已经有一整本书了,那便是《爱因斯坦论和平》(纽约舍肯书局)。书的覆盖面足够详尽,我们若想就此话题找出一星半点未曾发表的材料那是难上加难。所以,想对爱因斯坦这方面的观点刨根问底的读者请去阅读那本书。不过,我们从那本书中选取了一篇长文,这么做的道理有两层:首先,它本身是一篇有力的檄文,特别值得发表;同时,我们在此发表它也是为了向《爱因斯坦论和平》整本书致敬,因为重新刊行这些内容是我们由衷的愿望。
       文稿的编排次序并非随心所欲。当记忆的阀门被打开,一个个断片从丰富的人生中奔涌而出,联缀成系列。不期而遇的转折,是记忆自身的逻辑,引领我们在时间的长河中回溯或前行。本书便是由一串串系列构成,每个系列自成一体,在编排格式上彼此区分。当然,把每一篇文稿单独抽出来欣赏也未尝不可;但本书的宗旨一以贯之:读者诸君走完这段处处留情的旅程之后,想必会对爱因斯坦整个人有了更深更亲切的了解。
       想要在旅程中带上地图的话,请翻到本书最后,那儿有一份简短的爱因斯坦生平简表。

作者简介

书摘

书评       

践履比宣言更重要

张钰翰

       长期以来对爱因斯坦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他那一头乱糟糟、睁着略显惊恐大眼睛的头像和小时手工课只能做出很粗糙的小板凳的故事。后来才知道那个故事是编出来的,而爱因斯坦虽不修边幅,但也是还有不错的照片的。及至随涣斋师读书,提及一流科学家皆为哲学家,又曾在他桌上见过《爱因斯坦文集》,对于爱因斯坦便有了新的观感——当然,只是感受而已,我从未直接读过他的任何著作。
       最近读到这本《爱因斯坦谈人生》,素雅而精致的小册子,很容易读,也颇能引起人的思考。
       爱因斯坦无疑是个伟大的人——不仅在物理之科学领域,也同样在于人生界。这本书大多是在他的信件,尤其是给普通人的信件——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能像他那样,给绝大多数来信作回复,而且其中一些还颇为滑稽——和信笔写下的文字中编选的。在这些有点随性的只言词组中,闪烁着爱因斯坦人性的光辉和智慧的火花。
       作为一个科学家,爱因斯坦崇尚理性,他相信自然界存在包罗一切的根本规律。尽管他也承认,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理解是不完善的,支离破碎的。说自然规律,大概会让人有近似于数学“公理”一类的感觉,以为是纯粹客观的东西,不掺杂人的主观意图。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本来就是将人引入到物理学之中的,他在一封回信中也讲到将人称之为动物是很自然的事情。那么,作为动物之一,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主观”却未必就一定就是所谓的“主观”而已。这个自然规律——爱因斯坦有时也说“宇宙精神”——用中国古人的话来讲就是天道,其实本无所谓主观还是客观。而他的这种想法,在测不准原理公开之后也仍然没有改变。或许测不准对于爱因斯坦来说,只属于人类认识的不完善,而并非宇宙本来如此。有些“规则”,是需要人们去努力认识的,就像潘雨廷先生用《易》之六十四卦对应DNA的结构,背后未必没有根据在。“说到上帝在玩骰子或搞‘感应’(telepathic)术(当今的量子理论就这么说),我可从没这么相信过。”这大概就是有名的“上帝不掷骰子”的原话吧。
       对于这种自然规律或宇宙精神的敬畏、欣赏、崇拜,就是爱因斯坦的“宗教感情”。这不妨是一种权宜的说法。在这里,“宗教”不必然需要有教团、仪式,也不需要人格化的神——这是爱因斯坦完全无法相信的——关键在于“敬畏”的“信仰”。说信仰这个词,语意是有点重的。这种意识,是人在认识自身之渺小后生出的内在的敬畏之心,是真诚而不容消歇的。而这种所谓的“宗教情感”,又颇近于中国人对于天道的态度。汉学家和中国学家往往苦恼于中国人究竟有没有“宗教”。如果在爱因斯坦所提及的意义上来讲,答案便是显而易见的了。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也不是这里几句话就能说清的。我只是想说,爱因斯坦作为“人”的精神,与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可以相通的。
       归宿到人生界,爱因斯坦认为“一切人类价值的基础在道德”。这个道德,是西方伦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如果说是从“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的角度来讲,他这个说法也不能算错。但他强调道德纯属于人间世界,其重要性只是对人,而不对上帝,则不能不叹其未达究竟。孝悌不仅仅是伦理之道德,同样也是道之自然如此,这或即如爱因斯坦尚未能探得究竟的“自然规律”罢。
       更为重要的,在我看来,爱因斯坦所强调的道德不是虚悬着的高调宣言,而是脚踏实地的践履,是在常行日用之中的价值。专业知识和技艺并不是人的必需品,更不是人“进步”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仅靠知识和技艺不足以让人类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道德标准的践行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在我看来,佛陀、摩西、耶稣的贡献比所有才智之士加在一起的贡献还要大。”也就是说,在爱因斯坦的眼中,佛陀、摩西、耶稣的重要并不在于他们所开创的宗教,而首先是他们的实践性的人生。他们不仅仅是“教主”,更是“高尚道德标准的践行者”!
       在很多封信里,爱因斯坦都不乏风趣与幽默,有时也会有自我调侃。这使得他与来信者更加贴近,而在本质上并无不同。他没有自恃甚高,而对一切抱有亲切的态度——哪怕是他不喜欢和嘲讽的对象,他也尽量“平等”地去进行对话与交流。他说,“无论男女老幼、飞禽走兽、树木花草还是日月星辰,在爱和理解中,让它们的欢乐成为你的欢乐,它们的痛楚成为你的痛楚。”这话颇有些“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意味。虽然他并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但不得不再次强调,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在包括一般所谓“自然”与“人生”的宇宙的意义上而言。
      
       爱因斯坦谈人生
       【美】海伦•杜卡斯 巴纳希•霍夫曼 编选
       李宏昀 译
       定价:20元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