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医体质养生指南
作者:
李其忠 主编
定价:
20 元
页数:
181页
ISBN:
978-7-309-09902-7/R.1332
字数:
156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 言
      
       辨识体质,有效养生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在一份题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这就提示21世纪的医学模式将从“疾病医学”转向“健康医学”,并从“群体治疗”向“个体调治”转化,从“治人的病”向“治病的人”转变。这种个体化调治的思路与方法,可以也必须从“体质”入手,即通过辨析人群中的不同体质特征实施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干预措施。
       中医药学在其形成之初,就有关于体质现象的观察与记述。成书于秦汉之际的中医药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对人类个体与群体的体质形成、体质特征、体质差异、体质变化、体质分型,以及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转归等诸多方面有详细描述。《黄帝内经》以降,体质理论代有发挥,由此而形成了颇具中医特色的辨体(质)诊疗、辨体(质)养生的学术体系。
       近几十年来,中医界围绕体质的概念、形成、分型、作用、纠治等开展了大量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就体质的概念而言,不同学者对此的界定表述虽不尽相同,但对构成体质概念的基本要素的认识是一致的:
       一是强调体质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
       二是强调体质是在先天禀赋与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即所谓“禀赋于先天,得养于后天”;
       三是强调体质与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发病类型的倾向性、疾病传变的趋向性密切有关。
       由此可见,体质才是隐藏在一个人健康、疾病、寿命背后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
       自《黄帝内经》始,中医学历来认为每个人的体质,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受后天因素之影响,是在先、后天两大因素的共同作用及影响下形成的。体质形成的基础虽然在于先天禀赋,但偏颇体质并非不可调、不可变。现代研究及大量事实表明,后天的所处环境、饮食营养、生活起居、文化素养、疾病干扰、医学干预等因素,均有可能使体质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因此,对于偏颇体质的人,完全可以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养生保健措施,如改变周围环境与生活方式、改善饮食营养与膳食结构、加强运动锻炼、提高人文素养、采取医疗干预等,均有助于纠治体质偏颇以保健延年。
       我们有理由相信,唯有依据自身的体质特点所进行的养生保健活动,才是科学的、有效的。本书所系统介绍的中医体质养生内容,正是为了让人们能辨识自己的体质类型,并依据自身体质特点而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以冀真正成为中医体质养生的“指南”。
       本书出版得到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S30301).
      
       李其忠
       2013年9月

作者简介

书摘


       编写体例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介绍中医体质理论的相关内容,如体质的概念、体质养生的意义、体质形成的基本因素、体质分类的文献记述,以及如何认识自己的体质等。
       下篇介绍不同体质的中医养生,如不同体质的身心特点,不同体质的情志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等具体内容,并指出每种偏颇体质的易发病症及其药食并调的养生方法。
       本书编写力求:突出体质,侧重养生,讲究实用;深入浅出,中西并述,以中为主。以冀在良莠不分的中医类养生科普书籍中真正起到“指南”作用。
      
      
       目 录
      
      
       上篇 中医体质理论
      
       1.体质、体质养生的概念和意义
       1.1什么是体质
       1.2体质的重要作用何在
       1.2.1影响自然寿命
       1.2.2影响发病倾向
       1.2.3影响疾病易感
       1.2.4影响疾病性质
       1.2.5影响预后转归
       1.3什么是体质养生
       1.4体质养生的重要意义何在
      
       2.体质形成的基本因素
       2.1先天禀赋有何影响
       2.2后天因素有何影响
       2.2.1环境因素
       2.2.2性别因素
       2.2.3年龄因素
       2.2.4饮食因素
       2.2.5劳逸因素
       2.2.6情志因素
       2.2.7疾病因素
      
       3.体质分类的文献记述
       3.1体质分类的古代文献记载有哪些
       3.2体质分类的现代研究有哪些
      
       4.如何认识自己的体质
      
       下篇 中医体质养生
      
       1.气虚体质的中医养生
       1.1气虚体质有哪些身心特点
       1.2气虚体质怎样养生
       1.2.1情志养生
       1.2.2起居养生
       1.2.3运动养生
       1.2.4饮食养生
       1.2.5药物养生
       1.3气虚体质易发病症如何药食并调
       1.3.1自汗
       1.3.2感冒
       1.3.3贫血
      
       2.阳虚体质的中医养生
       2.1阳虚体质有哪些身心特点
       2.2阳虚体质怎样养生
       2.2.1情志养生
       2.2.2起居养生
       2.2.3运动养生
       2.2.4饮食养生
       2.2.5药物养生
       2.3阳虚体质易发病症如何药食并调
       2.3.1肥胖症
       2.3.2宫寒
       2.3.3骨质疏松
      
       3.阴虚体质的中医养生
       3.1阴虚体质有哪些身心特点
       3.2阴虚体质怎样养生
       3.2.1情志养生
       3.2.2起居养生
       3.2.3运动养生
       3.2.4饮食养生
       3.2.5药物养生
       3.3阴虚体质易发病症如何药食并调
       3.3.1失眠
       3.3.2内热
       3.3.3便秘
      
       4.湿热体质的中医养生
       4.1湿热体质有哪些身心特点
       4.2湿热体质怎样养生
       4.2.1情志养生
       4.2.2起居养生
       4.2.3运动养生
       4.2.4饮食养生
       4.2.5药物养生
       4.3湿热体质易发病症如何药食并调
       4.3.1痤疮
       4.3.2湿疹
       4.3.3口腔溃疡
      
       5.痰湿体质的中医养生
       5.1痰湿体质有哪些身心特点
       5.2痰湿体质怎样养生
       5.2.1情志养生
       5.2.2起居养生
       5.2.3运动养生
       5.2.4饮食养生
       5.2.5药物养生
       5.3痰湿体质易发病症如何药食并调
       5.3.1肥胖
       5.3.2脾虚
       5.3.3高脂血症
      
       6.气郁体质的中医养生
       6.1气郁体质有哪些身心特点
       6.2气郁体质怎样养生
       6.2.1情志养生
       6.2.2起居养生
       6.2.3运动养生
       6.2.4饮食养生
       6.2.5药物养生
       6.3气郁体质易发病症如何药食并调
       6.3.1梅核气
       6.3.2焦虑症
       6.3.3抑郁症
      
       7.血瘀体质的中医养生
       7.1血瘀体质有哪些身心特点
       7.2血瘀体质怎样养生
       7.2.1情志养生
       7.2.2起居养生
       7.2.3运动养生
       7.2.4饮食养生
       7.2.5药物养生
       7.3血瘀体质易发病症如何药食并调
       7.3.1黄褐斑
       7.3.2冠心病
       7.3.3痛经
      
       8.特禀体质的中医养生
       8.1特禀体质有哪些身心特点
       8.2特禀体质怎样养生
       8.2.1情志养生
       8.2.2起居养生
       8.2.3运动养生
       8.2.4饮食养生
       8.2.5药物养生
       8.3特禀体质易发病证如何药食并调
       8.3.1过敏性鼻炎
       8.3.2过敏性哮喘
       8.3.3荨麻疹
      
       9.平和体质的中医养生
       9.1平和体质有哪些身心特点
       9.2平和体质怎样养生
       9.2.1情志养生
       9.2.2起居养生
       9.2.3运动养生
       9.2.4饮食养生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