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公共关系学(第五版)
作者:
居延安 主著
定价:
25 元
页数:
352页
ISBN:
978-7-309-09638-5/C.263
字数:
325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6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五版前言
      
       我们这本《公共关系学》,初版是在1989年。2001年出的第二版,容括了12年间国内外公共关系学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整个20世纪90年代公共关系实践的沿革和发展。2005年推出第三版,从一版到三版,从出世起步,到迅速成长,再到成熟提高,风雨兼程十五年,公共关系作为一个行业在中国“崛起了”,但我们这本《公共关系学》还不敢说“立”了起来。诞生于2008年的第四版,是作者立足中国、纵观世界、精益求精、再攀新高的又一次努力。我们依然不敢说我们”立”了起来。日历天天在翻,年历年年在换,悠悠然我们又长了五岁。从初版的1989年到五版问世的2013年,我们的《公共关系学》虚岁已是二十有五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正是这样,一个人15岁开始认真读书,读它15年,到30岁时,也该能独当一面独立处事了。 这第五版将度过走向三十而立的五年,作者的心情是未立而欲立,欲立则更志于学,觉得只要认真地学了,立或不立,就让读者去评说了。
       确实,此次第五版的修订出版,成了本书主著和作者的又一次学习机会。我们的学习重心放在了社会化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发展是如何影响并改写了公共关系网络传播的规则的。我们与读者分享了我们对今后五年的一个重要预测:有了社会化媒体和移动媒体,公共关系的未来故事将有全新的说法、全新的写法。用好了社会化媒体和移动媒体,公共关系前程似锦。第二个重要学习内容就是在五版中首次提出的“关系政治”概念。我们学习的是如何让政治用现代公共关系的思路、视野和手段,来疏通、协调和优化与各界公众的关系,特别是来疏通、协调和优化与中外媒体的关系、与社会公众的关系,甚至与各种敌对政治力量、组织和群体的关系,而不是用简单的宣传说教、用行政手段、用施压、用武力乃至暴力来使人就范。“关系政治”这一公关概念的提出,与我国2012年底开创的21世纪亲民政治密切相关。第三个由深入学习而得来的、首次在五版提出的重要概念是“关系公关”(Relationshiporiented Public Relations)。“关系公关”是本书第四版新增的第八章提出的“作为‘关系管理’的公共关系”思想的进一步肯定和深化。所谓“关系公关”,说的是关系管理学里所讲的以“长期、互信、互利、共赢”为导向的、涵盖了包括公关战略、公关策划、公关招数、公关评估、公关人员素质培养在内的新媒体网络时代的“新公共关系学”。
       一部相对成熟的教科书,章节和文字的增删,必须慎之又慎,更不可有伤筋动骨的大增大删。这是本书从初版到五版25年来一贯遵循的原则。读者不难发现,五版的大部分章节依然保持了前四版的内容和结构,有些只是改了部分字句,有的只改了几个字而已。内容增加篇幅最大的是第十四章,其次是第一章第三节。第四版中置于书末、供读者参考的“余论:公共关系的多学科方法”在五版中删去了。另外,我们还校正了四版第180页左上方“形象评估坐标图”的说明错误。
       25年来,承蒙读者厚爱,本书主著和作者把写好、改好、做好这本《公共关系学》当成了一生的事业。一本书成了作者一生的牵挂,是何等的机缘、份量和由此产生的快乐!我们要把这种快乐与读者分享,与这么多年来为我国公共关系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师们分享!没有你们,我们是不可能在25年后的今天,这样充满憧憬地走向美丽的而立之年的。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上篇 理论篇
      
       第一章 导论: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学
       第一节 作为现代社会传播活动的公共关系
       一、关于公共关系的众多说法
       二、公共关系的工作定义
       第二节 作为一门学科的公共关系学
       一、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
       三、我国公关实践与学科发展
       第三节 研究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关系学研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关系经济”和“关系政治”为公关发展带来机遇
       三、公共关系学研究与时俱进
      
       第二章 公共关系的渊源、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现代社会以前的类公共关系
       一、公共关系概念的时代性
       二、古人对类公共关系的认识
       三、古代类公共关系活动实践
       第二节 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兴起
       一、公共关系形成的历史条件
       二、公共关系在美国的肇始
       三、公共关系创始人艾维·李与伯内斯
       第三节 公共关系在现代公众社会的发展
       一、公共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及其特点
       二、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三、现代公众社会:公共关系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三章 社会关系和公共关系
       第一节 社会关系的一般属性和形态
       一、社会关系的一般属性
       二、社会关系的形态
       第二节 社会关系的调节 机制和调节 手段
       一、社会关系调节 机制的运用原则
       二、社会关系的一般调节 手段
       第三节 公共关系的形态特征和调节 法则
       一、公共关系的形态特征
       二、公共关系的调节 法则
      
       第四章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运行及其关系联结
       二、社会组织的外观形象和内在精神
       三、公共关系的工作目标
       四、社会组织的代言人:公众人物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
       一、公众的基本特性
       二、公众的分类
       第三节 公共关系三部曲——交流、沟通、劝说
       一、公共关系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二、公共关系是一种意义沟通活动
       三、公共关系是一种价值劝说活动
       四、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的角色互换
      
       第五章 公共关系的职能和作用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职能
       一、采集信息的职能
       二、提供咨询的职能
       三、参与决策的职能
       四、协调交流沟通劝说的职能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作用
       一、监测作用
       二、凝聚作用
       三、调节 作用
       四、应变作用
      
       第六章 公共关系的类型
       第一节 主体或部门公共关系
       一、企业公共关系
       二、商业服务业公共关系
       三、金融业公共关系
       四、政府公共关系
       五、事业、团体公共关系
       六、社会公众人物公共关系
       第二节 对象公共关系
       一、员工关系
       二、消费者关系
       三、政府关系
       四、媒体关系
       五、社区关系
       六、股东关系
       七、竞争对手关系
       八、国际公共关系
       第三节 功能型公共关系
       一、日常事务型公共关系
       二、宣传型公共关系
       三、征询型公共关系
       四、矫正型公共关系
      
       第七章 公共关系的规范和准则
       第一节 公共关系必须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出发点
       一、满足公众的知晓需求
       二、尊重公众独立自主的人格需求
       三、满足公众不断转移、升华的精神需求
       第二节 公共关系必须十分注重社会效益
       一、社会效益是社会组织与公众根本利益的总和
       二、公共关系既对自身组织负责,也对公众负责
       第三节 公共关系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大原则
       一、先有客观事实,后有公共关系
       二、必须全面、深入地掌握事实
       三、必须实事求是地报告事实
       第四节 公共关系以不断创新为灵魂
       一、观念的创新是决定性的创新
       二、方法创新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保证
       三、内容项目创新是公共关系的活力所在
      
       第八章 作为“关系管理”的公共关系
       第一节 公共关系呼唤伦理关怀和个体切入
       一、公共关系呼唤伦理关怀和个体切入的技术理由
       二、公共关系呼唤人文关怀和个体切入的市场动因
       三、公共关系呼唤伦理关怀和个体切入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关系人文主义:世纪公共关系大伦理
       一、“关系人文主义”的历史内涵
       二、“关系人文主义”的哲学内涵
       第三节 公共关系个体切入的四个操作层面
       一、公共关系“个体切入”的四个操作层面
       二、当今环境变化的四个特征
       第四节 从个体切入到“全员公关”
       一、规范化原则
       二、礼貌化原则
       三、恪守谅解原则
      
       下篇 实务篇
      
       第九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一:调查与策划
       第一节 公共关系调查概述
       一、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
       二、公共关系调查的科学性
       三、公共关系调查的指导原则
       四、公共关系调查的过程
       第二节 公共关系策划概述
       一、公共关系策划及其基本原则
       二、公共关系策划与创造性
       三、公共关系策划过程分析
      
       第十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二:口语传播
       第一节 口语传播概述
       一、口语传播的特点
       二、口语传播的技巧
       第二节 口语传播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的运用
       一、日常接待
       二、新闻发布
       三、沟通性会议
       四、公务谈判
       五、游说策动
      
       第十一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三:文字传播
       第一节 文字传播的特点和技巧
       一、文字和文字传播的特点
       二、文字传播的技巧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文字传播
       一、新闻稿撰写
       二、广告文案设计
       三、宣传资料制作
       四、内部报刊编辑
       五、公共关系常用文书
      
       第十二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四:实像传播
       第一节 实像传播的特点和技巧
       一、实像传播的特点
       二、实像传播的技巧运用
       第二节 实像传播在公共关系实务中的运用
       一、推销活动
       二、样品展览和示范表演
       三、橱窗陈列
       四、作业场所布置
       五、实用饰品的设计配套
      
       第十三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五:大众传播的整合运用
       第一节 大众传播整合运用的特点和技巧
       一、大众传播整合运用的特点
       二、大众传播整合运用的技巧
       第二节 大众传播整合运用举要
       一、广告运动
       二、媒介事件
       三、社会公益事业赞助
       四、主题活动
      
       第十四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六:网络传播
       第一节 网络传播的一般特点和技巧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与特点
       二、网络传播的原则和技巧
       第二节 传统网络传播在公共关系中的运用
       一、电子邮件(Email)
       二、网上论坛 (BBS)
       三、万维网(World Wide Web)信息浏览
       四、信息的个人化
       第三节 新世纪的网络传播宠儿:社会化媒体和移动媒体
       一、社会化媒体
       二、移动媒体
       三、用好了社会化媒体和移动媒体,公共关系前程似锦
      
       第十五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七:危机传播管理
       第一节 组织危机与危机传播管理
       一、组织危机定义、特点及分类
       二、危机传播管理内涵及意义
       第二节 危机传播管理的组织落实
       一、危机管理组织架构的设置
       二、“发言人”制度的确立
       三、第一时间快速反应通道的建立
       四、组织危机形态的预测
       五、组织潜在危机的评估
       第三节 危机传播管理的基本程序
       一、赶赴现场,了解事实
       二、分析情况,确立对策
       三、安抚公众,缓和对抗
       四、联络媒体,主导舆论
       五、多方沟通,迅速化解
       六、有效行动,转危为机
       第四节 危机传播管理的若干原则
       一、“3T”原则
       二、公众为上原则
       三、维护信誉原则
       第五节 危机传播管理“事实与价值模型”
       一、事实路径
       二、价值路径
      
       第十六章 公共关系专职机构和专业人员
       第一节 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公共关系
       一、公共关系职业与市场经济
       二、职业公共关系的两种类型
       第二节 公共关系专职机构
       一、组织内设置公关机构的必要性
       二、组织内公关机构的设置模式
       三、组织内公关机构的人员配置和预算
       四、组织内公关机构的工作
       第三节 公共关系专业人员
       一、公共关系专业人员的素质
       二、公共关系专业人员的培养
       三、公共关系专业人员的从业资格鉴定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