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同心谋发展——王生洪同志在复旦大学的文集(1999—2009)
作者:
王生洪 著
定价:
60 元
页数:
448页
ISBN:
978-7-309-09405-3/G.1151
字数:
416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5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自序
      
       从复旦校长岗位上退下来,将近三年时间了。身份变了,但心态没有变。媒体上每一个关于复旦的消息,还是能吸引我全部的注意力;来自学校的每一次召唤,我也非常乐意尽心尽力去贡献我的绵薄之力。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复旦情结吧。
       这本文集,记录了我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十年间比较重要的文稿、讲话,以及接受媒体采访的文章。除了少量已公开发表,大部分内容是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这次整理出版,文字上都保持了原来的面貌,仅有个别文章出于版面的考虑作了删节。对我来说,将我在复旦担任校长期间所涉及的文字整理出版,不仅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对复旦这十年中方方面面工作的总结和反映。在这十年中,复旦所取得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对教育的重视,更关键的是复旦师生的共同努力。如果说,这里面的文字代表了复旦的一段历史,那在这段历史中,我的作用只占到很小一部分。如果在这段历史中,有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怀念,那是因为我们在一起奋斗过,为复旦而奋斗!
       在复旦这十多年,我深深地感受到,复旦人志向远大,但淡泊名利,专心学术,更爱惜学校。复旦的师生都希望学校能够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取得与世界知名大学比肩的成绩,也希望学校的管理者能够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存在的危机和挑战,真正把全部心力放在为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上。我这里说的复旦人,不仅是学校的师生员工,还有我们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校友。和他们对学校的期盼相比,包括我在内的复旦的管理者,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我们的管理工作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我们都应该不断回顾我们的工作,从中发现遗憾和不足,虚心地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让我们的管理水平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相适应。我希望通过这本文集的出版,能为大家审视复旦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发展——办学的基本思路、战略规划的实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科研政策和管理、两级管理、区域合作与服务社会等,提供一个比较客观的视角。对复旦大学在这十年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有更为准确的把握,以应对学校面临的更大挑战。
       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反思,现代大学也必须通过不断反思才能取得进步。复旦大学站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前列,也是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成员,承担着通过人才培养、学术发展和思想进步来引领社会发展的重任。肩负如此重担,唯有不断反思大学本身,才能让我们更加坚定于大学的教育本质和社会责任,使我们的学校更加健康地发展。希望更多人关心复旦发展,关心中国高等教育,我坚信复旦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我要感谢复旦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感谢所有在十年中在复旦就读的学生,是他们成就了复旦;我要感谢和我一起工作的全体班子成员,他们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全力支持;我也要感谢和我一起工作了十年的校长办公室的全体同志。在校长办公室工作过的、一起经历这个过程的刘季平、李倩、李粤江、徐阳、赵宁、汪习波等为本书文稿整理、编辑做了很多工作,此外,陈谦余、许征、刘承功、叶绍梁等也为本书做过大量工作,在此向这些同志表示感谢!
      
       2012年9月于复旦园
      
      

作者简介


       王生洪,男,汉族,1942年6月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复旦大学第十八任校长(1999—2009)。现任中国老教授协会副会长、上海老教授协会会长、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主席。
       1965年8月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系。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1984年3月为国家教育部特批教授。1981年3月至1983年6月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在美国普度大学、亚里桑拿大学和得克萨斯州立大学进修和访问研究。
       曾任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市政府教育卫生办公室主任、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市高教局局长、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和复旦大学校长。中共十五大代表,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第八、九、十届政协副主席,第五届上海市青联副主席。曾担任中国电子机械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曾应邀担任香港特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委员、新加坡教育部国际学术咨询组专家。
       长期从事精密跟踪雷达、射电天文望远镜和大型天线系统结构设计以及计算力学和数学优化软件库的研发。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全国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1990)、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等。编著有《电子设备结构设计》、《有限元方法及其应用》、《上海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等。曾获“上海市科技战线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被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授予“校长奖”,法国里昂商学院授予“金色联盟奖”。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香港大学、韩国全南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书摘

目录
      
       自序
      
       共同创造复旦新的辉煌 (1999年1月5日)
       迎接世纪之交的机遇与挑战 (1999年1月16日)
       《三年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要点难点
       (1999年7月16日)
       不懈奋进不负重托 (1999年7月27日)
       面向新世纪,培养创新人才 (1999年10月)
       真抓实干,加快发展 (2000年1月13日)
       以谢希德教授为楷模 (2000年2月28日)
       提高综合实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2000年4月27日)
       实行平稳过渡,推进实质性融合 (2000年5月10日)
       加快发展,深化改革,促进融合 (2000年7月15日)
       加快发展复旦微电子 (2000年8月4日)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00年10月)
       “政基金”是大学生参加科研的创新舞台 (2000年10月26日)
       不拘一格降人才——由韩寒、满舟现象引起的思考 (2000年11月)
       探索矩阵结构,推进学科发展 (2000年11月21日)
       为建设一流的法学院而努力 (2000年11月26日)
       把颜福庆教授开创的医学教育事业推向新发展 (2000年11月29日)
       新世纪新复旦 (2001年1月1日)
       抓好学科交叉,推动学科建设 (2001年1月9日)
       加快步伐,推进实质性融合 (2001年1月11日)
       执教五十周年,为复旦奉献终生 (2001年1月15日)
       加强和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根本保证 (2001年1月18日)
       多方合作,两地互动,共谋沪港长期繁荣之计 (2001年1月20日)
       继承妇女工作优良传统,为复旦发展再作新贡献 (2001年5月21日)
       “如今报国心犹在”——学习苏步青教授的奉献精神 (2001年6月2日)
       复旦的传统和精神是我们的内在支撑 (2001年9月15日)
       关于《复旦大学“十五”发展计划纲要》的说明 (2001年9月16日)
       贯彻决定,教育和制度要双管齐下 (2001年10月)
       超越自我,争取更大成绩 (2001年10月23日)
       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谈创新人才培养和招生制度改革(2001年11月)
       以学分制改革为抓手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2002年1月26日)
       正视利弊主动应对——中国高等教育“入世”策略纵横谈(2002年2月)
       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刻变化 (2002年3月22日)
       统一战线与建设一流大学 (2002年7月3日)
       三步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初步构想 (2002年9月10日)
       培养一流人才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2002年11月7日)
       加速提升大学科学研究的核心竞争力 (2002年12月2日)
       大力推动制度创新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3年1月)
       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提升学校整体水平 (2003年1月4日)
       推进不同文明的交流是世界大学的共同责任 (2003年3月25日)
       大力推动教育国际化战略进程 (2003年4月14日)
       大学是什么,复旦意味着什么? (2003年8月31日)
       对研究生提出的四点希望 (2003年8月31日)
       复旦是个大家庭 (2003年9月10日)
       岁月无痕心灵有寄——《台湾复旦校友忆母校》序(2003年9月)
       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003年10月15日)
       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一起把百年校庆的活动办好 (2004年5月27日)
       搞好科研平台和创新基地,加快一流大学建设进程(2004年7月12日)
       发挥高校特点和优势加快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2004年8月24日)
       大学应在世界各国相互沟通、增进了解中发挥主导者的作用(2004年10月15日)
       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2004年11月3日)
       办好“上海论坛”,推进学术交流,服务经济发展(2004年11月18日)
       百年复旦,新的起点 (2005年1月)
       百年回眸话复旦 (2005年1月12日)
       回首百年重要时节 (2005年2月7日)
       发扬优良传统,切实承担教育责任 (2005年3月28日)
       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2005年4月2日)
       百年复旦与中国高等教育 (2005年5月27日)
       进一步加强医学学科建设 (2005年6月9日)
       S3:责任和使命 (2005年9月11日)
       复旦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 (2005年9月14日)
       校友是复旦永恒的财富 (2005年9月20日)
       大学:城市创新的源泉 (2005年9月23日)
       复旦百年:精神与使命 (2005年9月24日)
       希望复旦永远是青年,永远在成长 (2005年9月25日)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2005年10月6日)
       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基地建设 (2005年11月)
       总结“十五”,规划“十一五” (2005年12月2日)
       三区联动,共同发展,构建新型创新区 (2006年1月19日)
       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2006年7月12日)
       “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2006年9月23日)
       轻功利,重学术,引导学生探究创新 (2006年9月25日)
       推进国际合作,培养优秀人才 (2006年10月31日)
       向方永刚同志学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2007年4月11日)
       体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007年5月18日)
       发扬复旦传统服务国家建设 (2007年6月27日)
       “巩固学校,维护国家”:责任与使命 (2007年7月6日)
       复旦因他们而精彩 (2007年9月13日)
       服务上海是篇大文章 (2007年9月25日)
       继往开来争创一流 (2007年9月29日)
       为优秀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 (2007年11月19日)
       推进创新基地建设促进大学文科发展 (2007年12月14日)
       加强院长系主任工作,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2008年4月26日)
       大学:在传统和未来之间 (2008年5月4日)
       更加坚定地把学校各项改革推向深入 (2008年7月16日)
       做国家和民族的火炬手 (2008年8月30日)
       增进交流,加强合作,共创亚洲美好未来 (2008年11月5日)
       在改革的道路上奋进——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2008年12月24日)
       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2009年1月1日)
       愿复旦的明天更加辉煌 (2009年1月14日)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