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协力促改革——秦绍德同志在复旦大学的讲话(1999—2009)
作者:
秦绍德 著
定价:
60 元
页数:
506页
ISBN:
978-7-309-09404-6/G.1150
字数:
471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5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自序
      
       2011年9月13日,我从工作了12年又9个月的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了下来。这是我一生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岗位。从52岁到64岁,正是年富力强想干事的时候。很幸运,我也赶上了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年代。
       过去十多年,尤其是从1999年到2009年的十年,是复旦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时期。这是跨世纪,然后主要是新世纪的十年。十年里复旦经历了太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复旦承接了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985”工程以及21世纪100所高水平大学创建工程——“211”工程。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合并,这是全国高校最重要的合并之一(陈至立语),也是复旦大学继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学校构架的又一次重要变动。在政府和社会的推动之下,复旦实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张,学生人数由一万多人增加到三万人,尤其是研究生规模增加了两倍,达到一万五千多人,首次超过了本科生。学生人数的激增引起了师资、宿舍、教室等各方面资源的紧张。在上海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和新一轮高等教育布局调整中,复旦得到了地方政府无偿调拨的2034亩土地,第一次拥有了4个校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复旦从来没有得到过如此丰厚的土地资源,可以说,为今后三五十年的发展留足了空间。由此,复旦紧迫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校园建设。2005年,复旦人迎来了建校一百周年。这是历史的里程碑,记录着复旦筚路蓝缕、艰难曲折、努力奋斗、由小壮大的伟大历程。所谓“百年一遇”,当代复旦人幸甚,同时也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弘扬历史遗产的问题。在全国改革形势的推动下,复旦和其他高校一样,从教学到科研,从后勤社会化、人事制度到学生思想教育,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改革,深刻地触动着人们的观念和几十年不变的旧的制度。
       在这样的形势下,复旦人没有丧失历史机遇,而是及时调整自己,抓住了历史机遇,全校上下同心同德求发展,团结和谐促改革,使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教学、科研、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达到了新水平。复旦更加开放,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内外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这样说,这或许是复旦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的起点。
       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不属于我们个人,而属于整个复旦,是全体复旦人书写的历史。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而个人只能在历史上起一定的作用。王生洪校长和我有幸于这个时期在复旦主政。我们是复旦十年发展改革的亲历亲为者。我们和领导班子成员将精神和精力都融入全校为之奋斗的事业中。我在许多场合都讲过,我们在任上之所以能为复旦做点事情,是应了“天时、地利、人和”。个人只能顺势而作,尽力而为。个人的贡献是有限的。作为学校的领导,讲话是推动工作的一种基本方式,讲话也不可能离开形势和工作要求。因此,我们在这个时期的工作性讲话,也不属于个人,而属于大家,讲话集合了大家的思想、大家的理想、大家的智慧,而其中许多讲话根本就是以党委、行政集体的名义讲的。当然,讲话难免有个人色彩。如果讲话有偏差、缺陷乃至谬误的话,那一定属于个人认识问题和文化素养问题,个人应该负责。
       选编这个讲话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历史。让人们从这些讲话中看到复旦十年历史发展的轨迹:机遇是怎样出现的,我们如何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进行决策、采取措施,最终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选编讲话集,还希望能起到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作用。我们总希望后人比前人更聪明,以今人的立场和水平回溯往事,会总结出很多经验教训。那么今天就可以少走弯路,加快发展。在快速生活节奏的今天,和浮躁一样,忘却历史也几乎成为一种通病。人们不断重复着过去曾经犯过的错误,重复付学费。大家都埋头处理眼前的问题,不知今天从何而来,该往何处去。所以,也许适当回顾历史是必要的。
       鉴于此,我自定了选编讲话集的几条原则。
       第一位的是客观真实。编辑讲话只删繁就简,不增也不改。讲话是历史的遗迹,必须保持原样,才能做到客观真实。也就是说,有些话在今天看来,明知不全面、有偏颇,甚至错误也不修改。保持原来面目,让读者理解当时的语境,看到正确或错误的原因。如果以今日之认识,改当时之讲话,历史就失真了。
       二是精选精编。宁缺勿滥。除了个别全局性讲话(如党代会报告)非全文编入以体现历史脉络外,许多讲话采用节选的办法,突出有价值的内容,节省篇幅;选对某一项事业、某一项工作有实际推动意义的讲话,不选应酬性的讲话;选有个性的讲话,不选官话、空话多的讲话。
       三是编年的原则。按年份编排,既避免重要缺漏,又增强了历史感,使读者清晰地看到复旦十年是怎么走过来的。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当我合上最后一篇讲话稿时,不禁松了一口气。当年活跃的场景始终在眼前晃动,我始终处在一种激动之中。正如我在离任告别时说:“回顾这十多年的历程,我总感到十分激动,一种个人的辛劳融入复旦事业发展的激动,一种个人价值在为复旦奋斗中得到体现的激动。”
       我要特别感谢王生洪同志,没有他的促进,我不会抓紧选编讲话集。几个月前,当他的讲话集选编完毕时,他特意关照选编人员,要等老秦的集子编出来,一起送交出版社。如同过去十年中一样,他和我常常是互相呼应,心有灵犀。
       我还要感谢我过去的和现在的秘书徐军、方明和邓续周,特别是邓续周,他们不仅完整地保存了我过去的讲话,而且在选编过程中帮助我做了大量论证、纠错和校勘工作。
      
       2012年9月于复旦园
      
      

作者简介


       秦绍德,男,汉族,1947年1月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2011年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中共十五大代表,中共第十六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中共上海市第七届、八届、九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1970年8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系,被分配至青海省西宁市工作。先后任中学、大专教师,西宁市文教局干部。1979年考取复旦大学新闻学系研究生,1982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工作,先后任复旦大学教师,新闻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新闻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校党委副书记。1987年9月在职攻读博士,1991年1月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1993年8月调离复旦,先后任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兼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副主席。1999年1月起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2002年11月当选为中纪委委员。2008年3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2010年3月当选为上海市社联主席。2011年9月不再担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职务。

书摘

目录
      
       自序
      
       听从母校的召唤——复旦履新演讲 (1999年1月5日)
       高举团结务实的旗帜 (1999年2月16日)
       抓住机遇,推进改革,加快发展 (1999年3月1日)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进教学科研 (1999年7月18日)
       关于“三年行动计划” (1999年11月5日)
       纪念谢希德先生 (2000年3月9日)
       两校合并的目标、路径和要求 (2000年5月10日)
       从历史看发展,以发展写历史 (2000年5月23日)
       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2000年7月15日)
       对“讲政治”的认识 (2000年10月21日)
       工会的性质和职责 (2000年12月19日)
       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扎扎实实迈出实质性融合的第二步 (2001年1月11日)
       从源头上做好反腐倡廉工作 (2001年3月9 日)
       倡导进取、坚韧、合作精神 (2001年4月13日)
       学习当书记的体会 (2001年6月27日)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向研究型大学转型 (2001年7月18日)
       抓住机遇,锐意进取,为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而奋斗 (2001年9月16日)
       学习苏步青先生 (2001年9月22日)
       怎样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 (2001年10月 16日)
       关于将“江湾新城”规划成新的大学园区的建议(2001年10月24日)
       共建是个创举 (2001年12月24日)
       全面推行学分制是一项重要改革 (2002年1月28日)
       关于我校扩展新校区的报告(2002年3月15日)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纠正学术领域不正之风 (2002年3月28日)
       学科建设要居安思危、卧薪尝胆 (2002年3月29日)
       积极稳妥地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 (2002年6月1日)
       如何推进“两级管理” (2002年6月17日)
       健全党委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2002年6月26日)
       统一战线工作中的若干问题 (2002年7月4日)
       总结三年,规划长远 (2002年7月18日)
       关于百年校庆 (2002年9月10日)
       集体领导方式的一种探索 (2002年10月30日)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改进学生工作 (2002年11月6日)
       大学的软环境建设漫谈(2002年11月26日)
       教育创新必先更新观念 (2003年1月)
       研究生招生要控制规模、调整结构(2003年1月10日)
       百年校庆与复旦精神 (2003年5月27日)
       加快培养和使用优秀年轻干部 (2003年6月12日)
       关于正确处理六个方面的关系 (2003年8月15日)
       历史的翅膀 (2003年8月)
       五大发展战略(2003年9月13日)
       复旦和《毛泽东自传》 (2003年12月)
       关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2004年1月8日)
       弘扬复旦精神,再创新的辉煌 (2004年5月27日)
       科研体制的重大改革 (2004年7月14日)
       弘扬高尚的师德 (2004年9月10日)
       健全全委会制度 (2004年10月20日)
       关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 (2004年10月20日)
       加强高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004年11月5日)
       以学生为本 (2004年12月18日)
       迎接百年校庆庆典年 (2004年12月28日)
       历史的见证,不倒的丰碑 (2004年12月31日)
       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2005年3月15日)
       修史济世,功在千秋 (2005年3月19日)
       德育工作,贵在落实(2005年5月20日)
       总结“十五”,规划“十一五” (2005年7月17日)
       党的先进性和实现创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2005年10月5日)
       研究通识教育 (2005年11月4日)
       合并的目标是实质性融合 (2005年11月18日)
       人才国际化的平台和窗口 (2005年12月14日)
       复旦学院——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体制探索(2005年5月)
       成功的庆典,新的启程 (2006年1月11日)
       自主选拔录取面试的统一要求 (2006年3月31日)
       自主选拔招生的一次试验(2006年4月24日)
       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2006年5月27日)
       大学文化的精髓 (2006年6月17日)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06年7月1日)
       复旦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2006年7月19日)
       着眼于增强学校综合实力 (2006年8月16日)
       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发展之路,为加快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 (2006年9月23日)
       跑好我们这一棒 (2006年9月24日)
       原来青年教师还可以这样培养 (2006年9月28日)
       当前大学发展中的两个问题 (2006年10月11日)
       和谐——发展的手段和境界 (2006年10月13日)
       关于设立地铁“复旦大学站”(2006年11月1日)
       当前中国大学管理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2006年11月18日)
       纪念于右任 (2006年11月25日)
       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 (2006年12月22日)
       制止商业贿赂 (2007年3月8日)
       政治交接的主要任务 (2007年4月13日)
       立足全局,着眼长效,做好高校稳定工作(2007年5月15日)
       贴切、活跃、用心 (2007年5月16日)
       联系实际,锐意创新 (2007年6月14日)
       服务上海,面向全国 (2007年7月18日)
       了解理解学生,寓教于管 (2007年8月22日)
       做一个学生爱戴的老师 (2007年9月7日)
       全方位推进校友工作 (2007年9月24日)
       关于繁荣人文社会科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2007年12月11日)
       关于校领导班子成员调查研究的几点想法
       为什么复旦会成为方永刚的人生转折点 (2008年3月31日)
       齐心开拓,做好历史性的奠基工作 (2008年4月7日)
       校友文化漫谈 (2008年6月14日)
       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2008年7月16日)
       生洪同志在复旦的十年 (2009年1月14日)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