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科学革命的历史分析: 库恩与他的理论
作者:
吴以义 著
定价:
28 元
页数:
220页
ISBN:
978-7-309-09435-0/N.16
字数:
202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出版说明
      
       自2011年开始,复旦大学历史系在建设世界史一级学科的过程中,本着从本系世界史学科的现实出发,考虑其学术传统,也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并符合国际学术的主流走向的主旨,拟议在本学科中提炼出相关的数个方向进行发展,而思想文化史也列在其中。为此,经过从事本方向研究的各位老师数次的讨论商议,决定编辑出版“西方思想文化史研究”系列丛书,一则将本方向同仁的研究成果及时出版面世,以供学界批评参考之用,二来也可建立起一个学术平台,从而可以吸引本系同仁之外的其他学者参与,求得更多和更好的学术著作进入本丛书,以扩展影响,进而形成一套具有学术展示和引领作用的学术研究丛书。而在此过程中,复旦大学出版社也为了支持我们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欣然同意将本套丛书列为该社的出版计划,于是便有了这套丛书的问世。
       早在20世纪80年代,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学科就编辑出版过“世界文化史”研究丛书,在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反响,既推动了文化研究和世界历史研究的深入,同时也对国内世界史学科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本研究丛书当然是这一学术传统的承续,也是其光大和发扬。将史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三者融为一体,侧重于在思想观念、仪式象征以及话语表达等方面展开,既讨论精英的思想,也探讨大众的观念、情感和心态;既研究个人的思想和概念的形成,也关注某个群体以及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既注重文本的分析,也考察仪式、象征和话语表达;既在史学演进的层面来研究其思想观念和不同流派的演进,又将史学本身也看成为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一种表达。由此,在研究内容上,我们不囿于以往的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的独立划分,而是在新的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逐渐合一、互有交叉的背景下,拓展其思路。这也就意味着从前思想史和文化史各自进行独立的分支研究已经过去,两者之间的融通已为学界之主流,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的新文化史研究大有取代以精英和文本为主的思想史研究之趋势。难怪国外有学者称,是思想史还是文化史?正是在研究内容不断扩展和研究理论与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的学术背景下,我们将之冠名为“西方思想文化史研究丛书”也凸显和呼应着这样一种国际学术界的新变化。并且,我们还设想在这一学术视野中形成学术研究的新路径,打造一套具有特色的学术丛书,进而也推动着我们自身研究领域的深化,改变历史研究的实践方式与提升学科队伍的建设水准。
       在编辑和出版这套丛书的过程中,世界历史学科,特别是从事思想文化史研究方向的各位同仁全力参与,奉献出了各自的学术成果;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诸位编辑也为此花费了很多时间与精力,并且为本丛书成功地申请到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的资助,这不仅是对这套丛书设想的肯定,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责任来回报如此高规格基金的支持。同样,复旦大学和历史系在进行“211三期”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也将本丛书列入其计划予以支持。在本套丛书即将面世之际,我们对上述提及以及没有提及的个人和机构表示衷心的感谢。这种谢意并非是一种常规的客套,实际上也印证了,在学术性知识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这一生产链或者说学术共同体的多个环节相互配合和支持,可以设想,没有这些支持和帮助的话,这些知识无法得以面世和进入市场来进行展示与流通。
       本套丛书的面世还仅仅只是一次启动,后面的工作还有很多,也许更为沉重的压力在等待着我们,但可以相信,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刻都需要理解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而在这种理解中,从思想文化入手是比较好的路径。因为思想文化既是引领行动的基础,又作为独立的存在而建构其实践性内容,塑造着实体性存在本身。正因为如此,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学科的诸位同仁将会在今后更加努力地工作,并将此丛书的编纂坚持下去,以取得新的进展。
      
       “复旦西方思想文化史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
       2012年9月
      

作者简介


       吴以义,1948年生,1981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1989年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1990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后研究。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教书,曾任职于纽约华美协进社(China lnstitute)。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史。著有《牛顿》(台北:三民书局,2000年)、《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 (台北:三民书局,2002年;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年)、《溪河溯源》(新星出版社,2008年)等,另有一些论文散见于《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科学》(上海)、《新史学》(台北)、The Gest Library Journal(Princeton)和Chinese Science(Los Angeles)。

书摘

目 录
      
       序 范岱年
       自序
      
       第一章 库恩的学术生涯
       一、库恩简历
       二、哈佛1:从三重奏到四重奏
       三、哈佛2:柯南
       四、从哈佛到伯克利
       五、从伯克利到普林斯顿
       六、普林斯顿
       七、从普林斯顿到麻省理工
      
       第二章 “化学史”和库恩早年对科学史的研究
       一、“疑问31”的史料研究
       二、对波义耳的研究
       三、库恩对科学史的哲学意义的最初探索
      
       第三章 哥白尼革命
       一、哥白尼以前的宇宙图景
       二、哥白尼及其工作简述
       三、库恩对哥白尼的研究
       四、科学史家对《哥白尼革命》的反应
      
       第四章 必要的张力:科学发展的内在原因
       一、犹他大学会议:常规科学的概念
       二、“反常”的典型事例
       三、“科学共同体”的“意见一致”和“范式”
       四、再论科学共同体的意见一致
       五、“范式”及其转换和科学革命的结构
      
       第五章 科学革命的结构
       一、“科学革命”的经典理论
       二、科学革命结构理论的哲学背景
       三、柯列依及其科学史工作的影响
       四、科学革命的结构1: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
       五、科学革命的结构2:革命
       六、科学革命的结构3:应该怎样写科学史
       七、哥白尼革命的结构分析
       八、科学哲学界对《结构》的讨论以及库恩的发展
      
       第六章 黑体与早期量子论问题
       一、20世纪初的辐射理论
       二、玻尔原子和量子论的决定性胜利
       三、1960年代库恩对量子物理学史的研究
       四、库恩的《黑体》一书要点
       五、《黑体》未能尽如人意
       六、什么是科学革命?
      
       第七章 以库恩做法为范例对中国史的检讨
       一、“关于自然的知识”如何不同于“科学”或“概念体系”
       二、“中国古代对自然的研究”如何不同于西洋的“科学”
      
       库恩年表
       参考书目
       索引
       附录: 对《孔恩一生的历史与社会脉络——评吴以义著〈库恩〉一书》的回应
       2013年再版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