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谋者之言:《孙子》选读
作者:
张慧腾 编选
定价:
18 元
页数:
220页
ISBN:
978-7-309-09342-1/B.448
字数:
145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人之需(代总序)
       一直想给中学生朋友编一套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读本。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自己的理由—
       中华古代文化浩如烟海,书市上古代文化方面的图书也不计其数,但专门面向现代中学生的普通读本却很难找到,更不要说那种切合中学生阅读心理,精心选材、精心作注、精心释义的系列丛书了。
       而从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看,当今中国语文教育,最缺失的一块又恰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重、理解与传承。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语文教育被当作两个大的工具在使用:一是作为政治工具,大致对应1949—1980年的30年间;二是作为应试工具,1980年以后的30余年皆如是。前者是自上而下的自觉行为,后者是“变态”行为—教育本来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但因为“高考列车”越跑越快所产生的巨大无比的力量,语文也已完全沦落为应试的工具。
       在这样的教育中,没有文化,或者说对文化的漠视,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丢弃传统文化,甚至鄙薄传统文化,也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
       在这样的教育中,现代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作为培育“民族文化之根”的意义,作为培育“效忠于”、“皈依于”中华民族的现代公民的意义,已基本丧失。
       而中华民族现代前行的艰难身影又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敬重、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其两大支柱是儒与道。而作为现世人生精神支柱的文化,又主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又以孔子为核心,孔子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何为“爱人”?孔子“一以贯之”的是“忠恕”二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强加给别人,自己想要的也要让别人拥有。这样,人与人就会友爱,社会就会和谐,人类就会幸福。而支撑这一社会理想的核心思想是:人与人的平等性。
       从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看,由于受列强的侵略,我们民族怀疑甚至痛恨过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那是我们落后挨打之源。所以,我们曾经把传统文化作为落水狗一般痛打。但从我们逐步摆脱“挨打”、“挨饿”之后“挨骂”的现实看,我们现在最缺失的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二字。不“忠”就不“诚”,不“诚”就无“信”;不“恕”就不“容”,不“容”就无“爱”。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之源,正在于无“信”无“爱”。
       要化解民族前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当然要从政治、经济、科学、军事、艺术、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去思考,但在教育过程中,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敬重、理解、传承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当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内容。当我们通过教育,通过生活方方面面形成的教化体系,能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民族意识融为一体,内化为崭新的民族精神,并使其上升为民族得以昂然立身的中华现代文明,那我们民族就真正完成了由古代到现代的转型,我们的国家就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我们的人民就会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语)。
       有了这样的愿望,就总希望能为实现这样的愿望尽微薄之力。所以我们带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乐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中学生朋友推介中华传统文化。
       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感到,要真正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就必须理解文化,特别要理解传统文化。
       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归根结底是与某个社会群体的认知方式、道德规范、文化传承、价值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特定的文化因素相关联的;语言运用的得体,既要遵循语法规则,更要遵循文化规则。由于汉语的组织特点是“文便是道”,“以意役法”,即意义控制形式,“意在笔(言)先”,所以文化规则在汉语的组织运用中更有着突出的意义。又由于汉语是由汉字联属而成,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更是世界几千年间唯一没有中断其历史的文字;每个走过几千年的汉字都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可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广博精深的文化单元,就是一个意趣醇厚的审美单元(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中指出,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故此,要让孩子们准确地把握经典文本表达的意义,恰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得体而有效地与人交际,就要引导他们了解、掌握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现在只有无知者才不会承认,中华文明体是一个坚实、深刻、厚重、博大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已将自己的精神文化贯彻到了人们可见、可知甚至可感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在人们气血经脉、意识与潜意识之中,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在这个“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文化体系中,天、地、人的分工、边界及其协调与平衡,都有着清晰、真切、表情生动的表达;在这个体系中,中华民族已建立起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在天与地之间,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由此,中华民族也就有着有别于一切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天地之间的人文化,而不是天界中的神文化,不是地界中的鬼文化。尽管我们的文化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神鬼,但总体而言是“敬鬼神而远之”。由此,我们也就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诸子百家中的任何一家最终都将自己的精神内核指向了人,为什么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主体选择了“儒”—人之需!如果不了解、不理解这样的文化,就不能真正读懂我们的文化原典,就不能真正听懂古今经典之作的汉语述说,就很难得体地用好已走过了几千年的民族语言。
       基于上述两大理由,我们编著了这套《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
       “根文化”就是“文化之根”。它表明这套读本关注的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部分。这又有两层意思:一是读本的内容选择上,关注代表根文化的内容;二是在注解、翻译、释义上,关注所选内容最本原的意义,基本不做现代阐释。
       作为“中学生读本”,我们尽可能适合中学生的文化心理。每个选本均按主题组织若干单元,并写单元导语;用浅近的白话注解、翻译、释义,力求简洁明了。
       《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第一辑15种,主要选取先秦时期的文本,包括《兴于诗—〈诗经〉选读》、《立于礼—“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选读》、《成于乐—〈乐记〉〈声无哀乐论〉选读》、《仁者之言—〈论语〉选读》、《义者之言—〈孟子〉选读》、《君子之言—〈荀子〉选读》、《智者之言—〈老子〉选读》、《达者之言—〈庄子〉选读》、《爱者之言—〈墨子〉选读》、《法者之言—〈韩非子〉选读》、《忠者之言—〈楚辞〉选读》、《谋者之言—〈孙子〉选读》、《“春秋”大义—〈春秋〉三传选读》、《“诸侯”美政—〈国语〉选读》、《“战国”争雄—〈战国策〉选读》。
       由于我们的浅陋,尽管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牵强、错误之处一定不少,期待方家指正。
      
       黄荣华    
       2012年2月10日
      

作者简介

书摘


       前  言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堪称中国兵学文化的顶峰之作,《四库全书》将其称为“百代谈兵之祖”,它的成就与地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影响深远。阅读《孙子兵法》以窥斑见豹,可以对中国兵家学说、军事文化等产生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孙子兵法》也称《吴孙子兵法》,因其作者相传是春秋末期吴国的将领孙武。孙武的生平可以参见司马迁《史记》中的《孙子吴起列传》。吴王阖闾意欲伐楚,从楚国投奔而来的伍子胥前后共七次向他举荐孙武,吴王终于决定召见孙武。孙武初出茅庐,在吴宫指挥吴王嫔妃操练,三令五申之后将吴王最宠爱的两位女人斩首,以明军纪。自此,孙武率领吴军多次攻伐楚国,取得辉煌战绩,也奠定了吴国的霸主地位。然而,孙武为吴国立下赫赫战功之后,便不辞而别,不知所终,史书上也没有记载孙武最后的归宿,让后人猜测、唏嘘。好在《孙子兵法》的传世,让我们能通过两千年前的文字了解孙武非凡的军事才华与风范,感受这位大军事家超常的睿智与冷静、周密与审慎,依稀回到风起云涌、群雄并起的春秋时代。
       《孙子兵法》原为八十二篇,今存本六千余字分十三篇,依次为: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呈现了一个完整和全面的军事思想体系。为了便于阅读,本书提取《孙子兵法》所论述的一些重要主题,保留绝大部分内容并重新编排各章节,形成了“兵者何为”、“为将之道”、“成于事先”、“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因敌制胜”、“变幻无穷”等七个单元,第一单元为总说,介绍兵家对战争内涵与性质的论说。战争的主体是人,故而第二单元重点探讨战争的核心主体“为将者”的要求与原则。第三、四、五单元围绕战前谋划,体现兵家对“慎战”与“备战”的推崇。第六、七单元围绕战中谋略,体现兵家战术的主动性与灵活性。本书每个单元又包括若干章节,每个章节都起了一个独立的标题,来突显其内容,也注明了该章节在原典的出处。这样的编法能比较鲜明地突出《孙子兵法》思想的精华,尤其是体现孙子重“谋”的思想。在《孙子兵法》中,一切战争的要素都可以且必须预知,为将者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来谋划和制定策略,从而确保在战争之前充分准备,拥有不败的把握,在战争之中因敌而变,最终出奇制胜。在中国古代各类兵书中,《孙子兵法》以重“谋”的特色独树一帜,具有战略高度与哲学色彩。
       兵法的内容自然扎根于其产生的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研究《孙子兵法》固然不能脱离成书的春秋年代。然而,《孙子兵法》又不局限于时代,其中的很多重要思想和经典理论,如“上善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出奇制胜”、“知彼知己”等,可以用来对中国历史上各种战例反映的规律和原则做出精辟概括与深刻揭示,时至今日依然非常适用,甚至难以超越。更重要的是,《孙子兵法》也不仅限于军事理论,它所揭示的道理对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体育等方方面面都有启示作用,也是丰富人生智慧的重要宝库。此外,作为诸子散文之一的《孙子兵法》凝练整饬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阐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是我们理解先秦思想文化无法绕过的珍贵史料。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人们并不知道《孙子兵法》的真正作者,有人认为它是另一位先秦著名军事家孙膑的作品(先秦诸子都被尊称为“子”),甚至由于先秦史书没有对孙武的记载而怀疑孙武其人是否存在。直到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中重新发现了《孙膑兵法》的残简,才解开了疑团。《孙膑兵法》也称《齐孙子兵法》,相传由战国时期齐国人孙膑所著,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共八十九篇。现存残简约一万一千余字,有关研究者将其整合为十八篇。
       孙膑是孙武的后裔,在军事天赋与才智上得益于家学渊源,他教田忌赛马、与庞涓斗智的典故耳熟能详。他的《孙膑兵法》在体系与风格上与《孙子兵法》一脉相承,而且对《孙子兵法》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包括“以人为贵”的治军原则、克敌制胜的战争谋略、利用地形的战术思想等。本书节录了《孙膑兵法》中的相关内容,分别编入各单元之中,以便与《孙子兵法》互相阐发、比较,对有关问题也可以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为了以示区别,在本书注解、今译和释义中,凡是有关孙膑的内容都直称“孙膑”,而“孙子”专指孙武。其实,二人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足堪以“孙子”称之。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作为军事著作,自古为历代统兵指挥的将领与出谋划策的军事家所熟读。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阅读兵法,并不用来直接指导作战,也不是用来一味算计争夺、片面追逐利益,而是要尝试走近传统文化,领悟先贤智慧,获得人生启迪。
       本书的选文参考了几种目前通行的版本,在《孙膑兵法》部分,由于残简存在文字内容的缺漏,为保持原貌,文献缺漏处以“□”表示,缺漏内容较多的以省略号表示,在今译部分也以大致疏通内容为主,以便于一般读者阅读和理解。
      
       目录
      
       第一单元 兵者何为
       国之大事
       兵者不可不察
       合于利而动
       兵者诡道
       不战而屈人之兵
       用兵之害
       军争利危
       贵胜不贵久
       兵之急者
       兵之四用
      
       第二单元 为将之道
       知兵之将
       王者之将
       择人任势
       料敌制胜
       听计必胜
       将者国之辅
       兵情如弩矢
       将有五危
       败之六道
       将之廿败
       将之卅二失
       胜在篡卒
       将者之义、仁、德、信
       令素行
       令民素听
       施赏悬令
       视卒如子
       用兵移民之道
       投之无所往
       善用兵者
       用民得其性
       将军之事
      
       第三单元 成于事先
       庙算知胜
       五事七计以知胜负
       知胜之五道
       恒胜有五
       以形相胜
       以万物之胜胜万物
       所以胜不可一也
       胜可为
      
       第四单元 知彼知己
       知彼知己
       相敌三十三法
       知敌之情
       五间之用
       以上智为间
      
       第五单元 知天知地
       四知而全胜
       兵以诈立
       因地之利
       地之六道
       地之道
       用兵九地
       九变五利
       九地之变
       处军之地
       雄城与牝城
       知战之地,知战之日
       抚时而战
      
       第六单元 因敌制胜
       深入则专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夺爱则听
       四要八忌
       杂于利害
       以迂为直
       致人而不致于人
       量敌而动
       众寡有道
       必战有道
       动敌以形
       避实击虚
       以众击寡
       善者薄敌
       击敌十道
       兵有五名
       五恭五暴
       巧能成事
       围魏救赵
      
       第七单元 变幻无穷
       因利制权
       奇正相生
       奇正无穷
       势险节短
       应形于无穷
       兵无常势
       五火之变
       火战之法
       水战之法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