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爱者之言:《墨子》选读
作者:
丁鸣 编选
定价:
18 元
页数:
193页
ISBN:
978-7-309-08988-2/B.433
字数:
128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人之需(代总序)
       一直想给中学生朋友编一套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读本。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自己的理由—
       中华古代文化浩如烟海,书市上古代文化方面的图书也不计其数,但专门面向现代中学生的普通读本却很难找到,更不要说那种切合中学生阅读心理,精心选材、精心作注、精心释义的系列丛书了。
       而从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看,当今中国语文教育,最缺失的一块又恰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重、理解与传承。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语文教育被当作两个大的工具在使用:一是作为政治工具,大致对应1949—1980年的30年间;二是作为应试工具,1980年以后的30余年皆如是。前者是自上而下的自觉行为,后者是“变态”行为—教育本来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但因为“高考列车”越跑越快所产生的巨大无比的力量,语文也已完全沦落为应试的工具。
       在这样的教育中,没有文化,或者说对文化的漠视,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丢弃传统文化,甚至鄙薄传统文化,也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
       在这样的教育中,现代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作为培育“民族文化之根”的意义,作为培育“效忠于”、“皈依于”中华民族的现代公民的意义,已基本丧失。
       而中华民族现代前行的艰难身影又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敬重、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其两大支柱是儒与道。而作为现世人生精神支柱的文化,又主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又以孔子为核心,孔子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何为“爱人”?孔子“一以贯之”的是“忠恕”二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强加给别人,自己想要的也要让别人拥有。这样,人与人就会友爱,社会就会和谐,人类就会幸福。而支撑这一社会理想的核心思想是:人与人的平等性。
       从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看,由于受列强的侵略,我们民族怀疑甚至痛恨过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那是我们落后挨打之源。所以,我们曾经把传统文化作为落水狗一般痛打。但从我们逐步摆脱“挨打”、“挨饿”之后“挨骂”的现实看,我们现在最缺失的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二字。不“忠”就不“诚”,不“诚”就无“信”;不“恕”就不“容”,不“容”就无“爱”。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之源,正在于无“信”无“爱”。
       要化解民族前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当然要从政治、经济、科学、军事、艺术、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去思考,但在教育过程中,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敬重、理解、传承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当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内容。当我们通过教育,通过生活方方面面形成的教化体系,能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民族意识融为一体,内化为崭新的民族精神,并使其上升为民族得以昂然立身的中华现代文明,那我们民族就真正完成了由古代到现代的转型,我们的国家就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我们的人民就会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语)。
       有了这样的愿望,就总希望能为实现这样的愿望尽微薄之力。所以我们带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乐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中学生朋友推介中华传统文化。
       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感到,要真正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就必须理解文化,特别要理解传统文化。
       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归根结底是与某个社会群体的认知方式、道德规范、文化传承、价值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特定的文化因素相关联的;语言运用的得体,既要遵循语法规则,更要遵循文化规则。由于汉语的组织特点是“文便是道”,“以意役法”,即意义控制形式,“意在笔(言)先”,所以文化规则在汉语的组织运用中更有着突出的意义。又由于汉语是由汉字联属而成,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更是世界几千年间唯一没有中断其历史的文字;每个走过几千年的汉字都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可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广博精深的文化单元,就是一个意趣醇厚的审美单元(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中指出,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故此,要让孩子们准确地把握经典文本表达的意义,恰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得体而有效地与人交际,就要引导他们了解、掌握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现在只有无知者才不会承认,中华文明体是一个坚实、深刻、厚重、博大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已将自己的精神文化贯彻到了人们可见、可知甚至可感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在人们气血经脉、意识与潜意识之中,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在这个“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文化体系中,天、地、人的分工、边界及其协调与平衡,都有着清晰、真切、表情生动的表达;在这个体系中,中华民族已建立起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在天与地之间,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由此,中华民族也就有着有别于一切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天地之间的人文化,而不是天界中的神文化,不是地界中的鬼文化。尽管我们的文化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神鬼,但总体而言是“敬鬼神而远之”。由此,我们也就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诸子百家中的任何一家最终都将自己的精神内核指向了人,为什么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主体选择了“儒”—人之需!如果不了解、不理解这样的文化,就不能真正读懂我们的文化原典,就不能真正听懂古今经典之作的汉语述说,就很难得体地用好已走过了几千年的民族语言。
       基于上述两大理由,我们编著了这套《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
       “根文化”就是“文化之根”。它表明这套读本关注的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部分。这又有两层意思:一是读本的内容选择上,关注代表根文化的内容;二是在注解、翻译、释义上,关注所选内容最本原的意义,基本不做现代阐释。
       作为“中学生读本”,我们尽可能适合中学生的文化心理。每个选本均按主题组织若干单元,并写单元导语;用浅近的白话注解、翻译、释义,力求简洁明了。
       《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第一辑15种,主要选取先秦时期的文本,包括《兴于诗—〈诗经〉选读》、《立于礼—“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选读》、《成于乐—〈乐记〉〈声无哀乐论〉选读》、《仁者之言—〈论语〉选读》、《义者之言—〈孟子〉选读》、《君子之言—〈荀子〉选读》、《智者之言—〈老子〉选读》、《达者之言—〈庄子〉选读》、《爱者之言—〈墨子〉选读》、《法者之言—〈韩非子〉选读》、《忠者之言—〈楚辞〉选读》、《谋者之言—〈孙子〉选读》、《“春秋”大义—〈春秋〉三传选读》、《“诸侯”美政—〈国语〉选读》、《“战国”争雄—〈战国策〉选读》。
       由于我们的浅陋,尽管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牵强、错误之处一定不少,期待方家指正。
      
       黄荣华    
       2012年2月10日
      

作者简介

书摘


       前  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影响最大、势力最强、门徒最多的首推儒墨两家。有关儒家及其创始人孔子的记载可以说汗牛充栋,已经非常详细;而关于墨子的就极其简略了,有关的遗迹也难以寻觅。《史记》没有墨子的专传,只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附记了寥寥24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这24个字,并没有准确交代墨子的身世背景;至于墨子是否做过“宋国的大夫”,后人也颇多争议;只有“善守御”、“为节用”6个字确凿无误,反映了墨子擅长防守之术、力行节俭之道的显著特点。
       墨学从最初能与儒学旗鼓相当的“先秦显学”到逐渐衰微,直至被推向历史的边缘,这一条路虽然越走越冷清,但丝毫影响不了其开辟者墨子的伟大。他的伟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墨子是中国的平民圣人。他出生于木工世家,一生都是劳动者(也有人认为他曾经在宋国做过一小段时间的大夫)。墨子自己也从不否认下层劳动人民的身份,骄傲地以“北方之鄙人”自称,即使后来成为了墨家领袖也一直念念不忘“农与工肆之人” 和“农与工肆之事”。他的一切言行,几乎都代表着劳动人民的利益。这一平民代言人的身份在由他开创并身体力行的“墨家十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十论,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笔者将其两两组合,列为前五个单元。“兼爱”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墨学的根本观念。正因为提倡爱无界、爱无私、爱无别、爱无偏,才会反对侵略战争,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非攻”的理论由此衍生。“尚贤”、“尚同”讲的是用人制度—唯贤是举、统一于上,这颠覆了贵族血统论,给予平民百姓以改变命运、翻身做“主”的机会。“天志”、“明鬼”、“非命”反映的是墨子的宗教思想,以上天的意志为最高准则监督与衡量天子的一言一行,以鬼神的无处不在、明察秋毫来约束与规范人的行为,以反对命定论来激发人们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斗志。“非乐”、“节用”、“节葬”主要是针对统治阶级的奢侈糜烂,从文化娱乐与消费财用两方面提出节约用度。作为劳动者,墨子深深知道稼穑之艰难、生产之不易,他不仅大力提倡戒奢以俭,反对铺张浪费,而且自己也终生过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实践着节用富民的主张。“墨家十论”牢牢扎根于底层,以爱的光辉温暖了饱受战乱之痛压迫之苦的民心。无怪乎孙中山先生曾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的博爱是一样的。”当然,也正因为墨子的爱以平民为出发点,墨学注定不会受到统治者的推崇与力捧。这恐怕也是墨学在与儒学的分庭抗礼中完败的原因之一吧。
       墨子是中国的科学先驱。在先秦诸子中,墨子是最富有科学精神而且在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都有理论研究成果及科技发明创造的巨匠。他既是一位“好学而博”(《庄子·天下篇》)的学问家,也是一位手艺高超精湛的技术家。他曾巧制木鹰使之翱翔长空,巧为“车辖(竖插在车轴前端的楔子)”以根绝车轮脱轴、车子倾覆的危害。还有“县梁”、“罂听”等诸如此类为保护弱国免遭强国侵略而设计的守拒器物,虽未必是墨子亲手制作,但这些详细的记载至少可以证明墨子精于此道。
       墨子不仅带领弟子制造生产、军事两用的桔槔、辘轳、滑轮、车梯等机械工具或武器,还同弟子一起进行本影、半影、球面镜成像、小孔成像等一系列光学实验,与弟子共同进行力学、声学等科学试验等等。清末民初,儒学衰落,西学东渐,中国学者逐渐用新的眼光来审视墨学,才发现在两千多年前的《墨子》一书中,竟埋藏着如此之多、如此之深刻的数学、几何学、光学、力学、物理学、天体学等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实在令人惊讶。英国的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中说墨家“勾画出了堪称之为科学方法的一套完整理论”。这套理论,包括数学、力学、光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其中许多成就在当时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有些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乏真知灼见。
       墨子是中国逻辑学的鼻祖。所谓逻辑,就是思维的形式、方法及其规律。人类三个古老的国家(古印度、古希腊、中国)几乎在相同的历史阶段(约在公元前5至前3世纪)各自独立创建了自己的逻辑学说:古印度的因明学,古希腊的形式逻辑,中国先秦时代的墨辩逻辑,成为世界上三大逻辑流派。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墨子自觉地认识到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规律的重要性。他将思维形式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第一个写出具有体系的逻辑学说—《墨辩》 6篇:《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墨子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家重科学,重逻辑,“在先秦诸子普遍忽视科学与逻辑的学术背景下,墨家的这一特征显得尤其可贵”(秦彦士《诸子学与先秦社会》)。
       流传到今天的《墨子》一书, 共为15 卷53 篇76516字。如果加上散佚的18篇,就有10万字,在诸子百家里面,可以说是最多的了。虽然不能以字数论高低,但墨子及其弟子涉猎之广,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册书只是撷取了墨学中的大纲目(十论)并以此组合为单元主题,再加上国备防守及墨经中的逻辑部分,分列为7个单元。《墨子》各卷不再按原先顺序排列而是根据主题词的需要编入相应单元。对于大部头的《墨子》而言,不到2万字的选译,一定是挂一漏万的。但是我们也许能在其中发现一些由墨家文化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比如埋头苦干、自强不息、克勤克俭、互助互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有学者把老子、墨子和孔子归结为“先秦三圣”,即:老子为“真圣”、墨子为“善圣”、孔子为“美圣”,并且认为,这三位先哲是开创了中华文明真、善、美三个方面最初精神境界的伟人。那么,就让我们在这本书里聆听善圣之言,沐浴在“爱”的光芒中,寻找到“至善之根”吧。
      
       丁 鸣   
       2012年3月  
      
      
       目录
      
       第一单元 兼爱·非攻
       兼爱上
       兼爱中(节选)
       兼爱下(节选)
       非攻上
       公输
       鲁问(节选)
      
       第二单元 尚贤·尚同
       尚贤上(节选)
       尚贤中(节选)
       尚贤下(节选)
       尚同上(节选)
       尚同中(节选)
       尚同下(节选)
      
       第三单元 节用·节葬
       节用上(节选)
       节用中
       辞过(节选)
       节葬下(节选)
      
       第四单元 非乐·非命
       非乐上(节选)
       三辩
       非命上(节选)
       非命下(节选)
       非儒下(节选)
      
       第五单元 天志·明鬼
       天志上(节选)
       天志下(节选)
       法仪(节选)
       明鬼下(节选)
       鲁问(节选)
      
       第六单元 国备·防守
       七患
       备城门(节选)
       备梯(节选)
       杂守(节选)
       第七单元 墨经·逻辑
       “三表法”
       “关于‘类’”
       小取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