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当代广播电视学
作者:
郭镇之 苏俊斌 编著
定价:
35 元
页数:
306页
ISBN:
978-7-309-08653-9/G.1043
字数:
346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2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当代广播电视学》是论述广播电视及其他电子传媒大众传播活动和规范的一本教材,范围主要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播电视的活动与现象,包括传统广播电视、有线和卫星广播电视及其他电子媒介。同时,在互联网Web2.0时代,考虑到新传播技术和新传播媒介的发展,以及公众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的前景,本教材也涉及新技术和新媒体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情况,并增加了对非媒介传播的点滴思考。
       本书按照16周的教学时间,分为16章。这16章内容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l章为导论性质的开篇,介绍时代背景和广播电视的当代环境;第2章到第15章根据广播电视的专业特征,分为史论等基础知识、广播电视节目特点、广播电视产业运作机制、广播电视法规、媒介伦理和批评等内容。第16章为总结性质的结尾,归结到广播电视的职业前景。在每一章后附有思考题,同时还列了进一步阅读的书目,供学生拓宽知识。
       本书的目的,是让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对大众社会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广播电视——的性质、特征、内容和环境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获得基本的专业素养,从而对即将从事的职业产生理性的认识和亲切的感情。这本书同时也可以为一般社会读者服务,让他们了解广播电视的基础知识,揭开大众电子传媒“造势”、“造星”、“制造流行”的神秘面纱。
      

作者简介


       郭镇之,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第九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全球传媒评论》主编,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
       1982-1985年、1994-2004年在北京广播学院任教。1988—199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2004年至今在清华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曾到加拿大、美国、韩国、德国、新西兰、新加坡作访问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国电视史》、《北美传播研究》、《传播论稿》、《中外广播电视史》、《传媒的历史与分析:大众媒介在加拿大》 (译著)。合作著作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译著)、《聚焦“焦点访谈”》、《广播电视新闻概论》、《守望社会:电视暗访的边界线》、《第一媒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视》等。
      
       苏俊斌,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并获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讲授电子媒介、社会网络与传播研究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学术兴趣主要在于探讨媒介技术变迁的动因及其影响。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发表多篇论文并被CSSCI、EI等数据库全文检索。
       2011年获“中美教育基金”资助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访学,2008年至2010年参与欧盟第七框架计划“中国欧盟信息技术标准伙伴项目”的研究,博士论文获“联校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导论:21世纪的广播电视
      
       第一节 全球化与广播电视
       一、全球化时代的媒介环境
       二、市场化条件下的广播电视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广播电视
       一、数字化时代的大众传播媒介融合
       二、“走出去”工程与中国媒介的电子融合
      
       第三节 本书特点与使用方法
       一、文化传播的基本取向
       二、新闻传播的专业视角
       三、框架结构和使用方法
      
       第二章 大众传播与广播电视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现代社会
       一、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播
       二、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广播电视与电子传播
       一、广播电视的定义
       二、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
      
       第三章 媒介技术与广播电视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技术过程
      
       第二节 广播电视技术的原理和特征
       一、有线广播电视
       二、地面广播电视
       三、卫星广播电视
      
       第三节 数字化与广播电视
       一、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发展
       二、广播电视科技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广播电视的体制与监管
      
       第一节 世界广播电视体制
       一、广播业的管治依据
       二、广播的“公共服务”理念
       三、广播制度的分类及特点
       四、各种广播电视的管治模式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体系的制度管理
       一、广播制度的发展
       二、广播电视的体系结构
       三、广播电视行政监管
      
       第五章 世界广播电视概述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发展
       一、近代电子传播的先驱
       二、广播的诞生
       三、电视的诞生
       四、广播电视行业的扩展
      
       第二节 世界广播电视概况
       一、美洲
       二、欧洲
       三、亚洲
       四、大洋洲
       五、非洲
      
       第六章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早期传统(1923—1949)
       一、外国人在中国的广播活动(1923—1949)
       二、早期中国人创办的广播电台(1926—1949)
       三、国民政府广播事业的兴衰(1928—1949)
       四、中国共产党广播事业的起源(1940—1949)
      
       第二节 改革开放之前的共和国广播电视(1949—1978)
       一、共和国早期的广播事业(1949—1966)
       二、“文化大革命”与广播电视(1966—1976)
       三、广播电视的转折与恢复(1976—1978)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广播电视(1979—2010)
       一、改革开放与电视崛起(1979—1989)
       二、广播电视的市场转型(1990—2010)
      
       第七章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
      
       第一节 广播电视语言系统
       一、广播语言
       二、电视语言
      
       第二节 中国新闻的宣传话语
       一、新闻传播与宣传
       二、中国共产党的宣传传统
      
       第三节 广播电视新闻的节目类型
       一、广播电视的直接新闻节目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专栏节目
       三、广播电视新闻的体裁特点
      
       第八章 广播电视与国际传播
      
       第一节 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理论
       一、国际广播电视的历史
       二、国际传播的理念和争议
      
       第二节 对外传播与中国形象
       一、广播电视对外宣传的发展与理念
       二、广播电视走出去的实践和思考
       三、改进中国的国际形象
      
       第九章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类型与编排
      
       第一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与特征
       一、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概述
       二、戏剧节目的类型与特征
       三、综艺节目的类型与特征
       四、纪实节目的类型与特征
       五、节目的新形态和新趋势
      
       第二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排策略与方法
       一、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排策略
       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排方法
      
       第十章 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生产过程
       一、生产要素
       二、产品的性质
       三、市场与规制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市场经营
       一、资源配置方式
       二、收入来源
       三、广告经营
       四、节目经营
      
       第三节 广播电视的管理
       一、管理者角色
       二、管理的理念
      
       第四节 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中的利益冲突与伦理准则
       一、个人利益、企业利益以及公共利益
       二、职业伦理与企业责任
      
       第十一章 广播电视的接受者
      
       第一节 大众传播受众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一、管理研究与批判研究
       二、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
      
       第二节 大众传播受众的研究路径
       一、被动的受众:传播效果研究
       二、主动的受众:“使用与满足”研究
       三、视听者接受研究
       四、中国受众研究
      
       第十二章 广播电视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方法概述
       一、研究方法基本概念
       二、观察方法
       三、实验方法
       四、内容分析法
      
       第二节 抽样与调查
       一、抽样方法
       二、调查方法
      
       第三节 收听率、收视率以及节目评估
       一、收听率
       二、收视率
       三、节目评估
      
       第四节 广播电视研究的伦理原则
       一、自愿原则
       二、无伤害原则
      
       第十三章 广播电视的法规与政策
      
       第一节 广播电视法律制度
       一、大众传媒与广播电视法律
       二、对广播电视的行政规制
       三、与广播电视相关的法律诉讼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的规制管理
       一、中国广播电视法制的发展
       二、广播电视的法制与规制
       三、广播电视的规制措施
       四、中国广播电视的法律管理
      
       第十四章 广播电视与道德伦理
      
       第一节 伦理学基础
       一、伦理道德与法律
       二、西方伦理学理论
       三、中国新闻伦理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新闻传播伦理问题举隅
       一、新闻造假
       二、冷血“新闻”
       三、隐性采访与偷拍偷录
       四、中外媒介伦理问题
      
       第十五章 广播电视与媒介批评
      
       第一节 媒介批评的理论视角
       一、大众传播的传统批评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视角
       三、媒介批评的主要理论视角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批判理论
       一、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观点
       二、文化研究理论的批评范式
      
       第三节 广播电视批评与媒介素养
       一、对广播电视媒介的批评
       二、广播电视与媒介素养教育
      
       第十六章 结论:中国广播电视传播业者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新闻专业主义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
       二、新闻工作的职业要求
       三、广播电视人的职业特点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人的职业要求
       一、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政治使命
       二、中国广播电视的职业准则
      
       主要参考资料
       附录1重要人名译名
       附录2缩略语
       附录3“60年影像中国”历史资料精选摘要
       编余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