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忠者之言:《楚辞》选读
作者:
谭荣生 编选
定价:
18 元
页数:
204页
ISBN:
978-7-309-09028-4/I.691
字数:
133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2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人之需(代总序)
       一直想给中学生朋友编一套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读本。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自己的理由—
       中华古代文化浩如烟海,书市上古代文化方面的图书也不计其数,但专门面向现代中学生的普通读本却很难找到,更不要说那种切合中学生阅读心理,精心选材、精心作注、精心释义的系列丛书了。
       而从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看,当今中国语文教育,最缺失的一块又恰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重、理解与传承。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语文教育被当作两个大的工具在使用:一是作为政治工具,大致对应1949—1980年的30年间;二是作为应试工具,1980年以后的30余年皆如是。前者是自上而下的自觉行为,后者是“变态”行为—教育本来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但因为“高考列车”越跑越快所产生的巨大无比的力量,语文也已完全沦落为应试的工具。
       在这样的教育中,没有文化,或者说对文化的漠视,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丢弃传统文化,甚至鄙薄传统文化,也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
       在这样的教育中,现代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作为培育“民族文化之根”的意义,作为培育“效忠于”、“皈依于”中华民族的现代公民的意义,已基本丧失。
       而中华民族现代前行的艰难身影又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敬重、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其两大支柱是儒与道。而作为现世人生精神支柱的文化,又主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又以孔子为核心,孔子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何为“爱人”?孔子“一以贯之”的是“忠恕”二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强加给别人,自己想要的也要让别人拥有。这样,人与人就会友爱,社会就会和谐,人类就会幸福。而支撑这一社会理想的核心思想是:人与人的平等性。
       从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看,由于受列强的侵略,我们民族怀疑甚至痛恨过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那是我们落后挨打之源。所以,我们曾经把传统文化作为落水狗一般痛打。但从我们逐步摆脱“挨打”、“挨饿”之后“挨骂”的现实看,我们现在最缺失的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二字。不“忠”就不“诚”,不“诚”就无“信”;不“恕”就不“容”,不“容”就无“爱”。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之源,正在于无“信”无“爱”。
       要化解民族前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当然要从政治、经济、科学、军事、艺术、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去思考,但在教育过程中,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敬重、理解、传承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当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内容。当我们通过教育,通过生活方方面面形成的教化体系,能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民族意识融为一体,内化为崭新的民族精神,并使其上升为民族得以昂然立身的中华现代文明,那我们民族就真正完成了由古代到现代的转型,我们的国家就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我们的人民就会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语)。
       有了这样的愿望,就总希望能为实现这样的愿望尽微薄之力。所以我们带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乐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中学生朋友推介中华传统文化。
       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感到,要真正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就必须理解文化,特别要理解传统文化。
       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归根结底是与某个社会群体的认知方式、道德规范、文化传承、价值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特定的文化因素相关联的;语言运用的得体,既要遵循语法规则,更要遵循文化规则。由于汉语的组织特点是“文便是道”,“以意役法”,即意义控制形式,“意在笔(言)先”,所以文化规则在汉语的组织运用中更有着突出的意义。又由于汉语是由汉字联属而成,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更是世界几千年间唯一没有中断其历史的文字;每个走过几千年的汉字都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可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广博精深的文化单元,就是一个意趣醇厚的审美单元(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中指出,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故此,要让孩子们准确地把握经典文本表达的意义,恰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得体而有效地与人交际,就要引导他们了解、掌握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现在只有无知者才不会承认,中华文明体是一个坚实、深刻、厚重、博大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已将自己的精神文化贯彻到了人们可见、可知甚至可感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在人们气血经脉、意识与潜意识之中,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在这个“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文化体系中,天、地、人的分工、边界及其协调与平衡,都有着清晰、真切、表情生动的表达;在这个体系中,中华民族已建立起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在天与地之间,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由此,中华民族也就有着有别于一切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天地之间的人文化,而不是天界中的神文化,不是地界中的鬼文化。尽管我们的文化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神鬼,但总体而言是“敬鬼神而远之”。由此,我们也就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诸子百家中的任何一家最终都将自己的精神内核指向了人,为什么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主体选择了“儒”—人之需!如果不了解、不理解这样的文化,就不能真正读懂我们的文化原典,就不能真正听懂古今经典之作的汉语述说,就很难得体地用好已走过了几千年的民族语言。
       基于上述两大理由,我们编著了这套《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
       “根文化”就是“文化之根”。它表明这套读本关注的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部分。这又有两层意思:一是读本的内容选择上,关注代表根文化的内容;二是在注解、翻译、释义上,关注所选内容最本原的意义,基本不做现代阐释。
       作为“中学生读本”,我们尽可能适合中学生的文化心理。每个选本均按主题组织若干单元,并写单元导语;用浅近的白话注解、翻译、释义,力求简洁明了。
       《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第一辑15种,主要选取先秦时期的文本,包括《兴于诗—〈诗经〉选读》、《立于礼—“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选读》、《成于乐—〈乐记〉〈声无哀乐论〉选读》、《仁者之言—〈论语〉选读》、《义者之言—〈孟子〉选读》、《君子之言—〈荀子〉选读》、《智者之言—〈老子〉选读》、《达者之言—〈庄子〉选读》、《爱者之言—〈墨子〉选读》、《法者之言—〈韩非子〉选读》、《忠者之言—〈楚辞〉选读》、《谋者之言—〈孙子〉选读》、《“春秋”大义—〈春秋〉三传选读》、《“诸侯”美政—〈国语〉选读》、《“战国”争雄—〈战国策〉选读》。
       由于我们的浅陋,尽管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牵强、错误之处一定不少,期待方家指正。
      
       黄荣华    
       2012年2月10日 
      
      
      

作者简介

书摘


       前  言
      
       “楚辞”有两种意思:一为文学形式;一为书名。首先,“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韵文形式。“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以诞生地命名,独树一帜。其次,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屈原曾多次使齐,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他诗中“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思想和大量的比兴手法,就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儒法思想与《诗经》的传统;但对《楚辞》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还是楚文化。楚地民歌渊源甚古,相沿不断,其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楚国一直盛行着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老百姓有崇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要奏乐、唱歌、跳舞以娱神。这种巫术风俗的熏陶,培养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滋润着美丽的歌辞和舞蹈,给楚辞提供了养料。其他如楚国的地理风物、方言声调等也给楚辞提供了直接营养。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自屈原开始,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这无疑开创了诗歌写作的新纪元。屈原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的浪漫是骨血里的浪漫,浪漫里渗透着近乎极致的豪放、忠诚。这也是屈原成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的原因之一。
       忠诚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但忠诚的人遇到一个到处都充斥着虚假与逢迎的时代是可悲的。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最终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屈原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可以说在一个“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代,忠诚是注定要付出代价的。屈原正是以忠贞精神捐躯于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之精神,集中表现在两个层次:一个是他对君王忠心耿耿,对故土热爱留恋。这种精神如果浓缩为一个词,就是“忠诚”。在屈原之后的两千多年里,这种忠诚逐渐被放大定格为“爱国”精神。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民族和阶级,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诠释会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一个人对于生他养他的一方水土,有着一种天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另一个层次,则是屈原追求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坚守一种独立自主不移的价值观,珍惜自己心灵的纯净,绝不会因为生存的艰难而加以污染,也不会蝇营狗苟,唯唯诺诺。这种精神,实质上是对自己的忠诚,如果浓缩为一个词,就是“独立自主”。在此后的历史中,这种独立自主也被逐渐放大,被蒙上了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也成为对抗强权、反对压迫的一种精神。
       事实上,忠诚与独立自主,这两种人格在某些方面是有冲突的。屈原本人也是在这种冲突中不断地迷茫、碰壁,最终到死也无法解决这层矛盾。但这种冲突又是必然的,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有着两面性。有冲突才会产生张力,才会在冲突断裂的时候爆发出巨大的精神能量,从而影响后来人。
       正是屈原忠诚爱国精神的感召,每当中国处于动乱时期,中国作家往往通过诠释屈原作品来寄托自己忠君爱国的怀抱。东汉的王逸与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不仅分别拟作《九思》与《九昭》抒写忠君爱国之情,而且通过完成《楚辞章句》与《楚辞通释》等学术经典来寄托各自以屈原为榜样维护正义、忠于君国的信念。南宋文天祥更将屈原的爱国心化为自己的爱国行动,他化用屈原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意境,撰写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达自己忠诚为国、至死不渝的追求。1941年5月30日,老舍、郭沫若、闻一多、郁达夫等五十三位知名作家署名的《诗人节宣言》更是提出效法屈原,使诗歌成为民族的呼声:“我们决定诗人节,是要效法屈原的精神,是要使诗歌成为民族的呼声……诅咒侵略,讴歌创造,赞扬真理。” 1942年1月,郭沫若满怀抗日救国的激情,将历史上屈原爱国抗秦与现实中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结合起来,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将两千年前的爱国诗人屈原复活到抗战时代的激流中,激励着一切有良知的中国人从历史剧中汲取力量,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
       本书试图从“忠诚”的角度,对《楚辞》的有关篇章作出自己的解读,以便中学生朋友准确地把握《楚辞》的核心文化知识和“忠诚”的价值理念。单元内容为四大板块: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忠诚于自己的文化。其中选文主要是屈原的作品,也有宋玉的《九辩》。版本依从上海古籍出版社《楚辞》(图文本,董楚平译注,2006年10月)。注释融合各家之说,以定论为主,以准确、浅近为原则。译文力求准确、生动。特此说明并致谢。
      
       谭荣生 
       2012年2月
      
       目录
      
       第一单元 忠诚于自己的理想
       第一节 高洁的人格
       第二节 “美政”的理想
       第三节 抗争的人生
      
       第二单元 忠诚于自己的职责
       第一节 强烈的责任感
       第二节 上下求索的精神
       第三节 知难而进的态度
      
       第三单元 忠诚于自己的国家
       第一节 忠于国君
       第二节 热爱人民
       第三节 眷恋故土
      
       第四单元 忠诚于自己的文化
       第一节 巫文化的浪漫气息
       第二节 楚地民歌的现实精神
       第三节 可贵的创新意识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