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医与中药
作者:
李其中 著
定价:
25 元
页数:
170页
ISBN:
978-7-309-08657-7/R.1245
字数:
107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2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由三则医学典故说开去
      
       当我为撰写“我们的国家”系列丛书中的《中医与中药》一书而收集资料、构思框架时,首先映入脑际的是悬壶济世、橘井流芳、杏林春暖等医学典故。
       《后汉书·方术列传》记曰:“费长房者,汝南人,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惟长房子楼上睹之,异焉……”传说费长房是河南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有一天看到一位竹杖上挂着葫芦的老人(即壶翁)在市集中卖药,天黑散街之后,壶翁即跳入葫芦中,费长房见后觉得很奇怪,便以酒款待。壶翁揣测费长房有拜师之意,次日便带其一起进入葫芦中,只见大厅布置华美,佳肴满桌,长房立刻拜壶翁为师,学习医术与修仙之道,几年艺满后,他也开始悬壶行医。正因有这一则充满传奇色彩的医学典故,后人将行医治病称为“悬壶济世”。
       晋代葛洪曾在其所著的《神仙传》中载有这样一个传说:汉代桂阳郡有个叫苏仙公的人,刻苦修炼,终于得道成仙。在其仙去之前对母亲说:“明年天下疫疾,舀庭中井水一升,摘檐边橘叶一枚,可疗一人。”到次年,果然大疫流行,他的母亲按照吩咐用橘叶、井水救治病人,活人无数,医名大振。后人即用“橘井流芳”来形容医术高超、治病救人的中医。得道成仙本属虚幻,但此传说却反映了人们对祛病保健的美好愿望和对良医大家的仰慕之情。
       宋代《太平广记》曾收录这样一个典故:“(董)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奉乃三国时期名医,医德高尚,为人治病,分文不取。患者遂以种杏树的方式表达谢意,经年累月,蔚然成林,竟达十万之众,后世遂以“杏林春暖”来颂扬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之医生。
       三则医学典故集中反映了广大民众对祛病保健、防疾消灾的美好愿望,也充分赞美了行医之人无私奉献、妙手回春的高尚医德。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具有独立理论风格和切实临床疗效的医学体系,是至今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而依然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唯一的传统医学。中医理论的探索方法和解释依据,以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为背景,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医学发现和医学发明,直至今天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灿烂夺目。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亦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浓重一笔,留下了辉煌篇章。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千百年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良药苦口”喻之“忠言逆耳”,多少年来成为中国百姓的修身名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也早已成为古今医家的道德标准。中医药学隐含着千百年来融合而成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因子,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其作为中国元素最为鲜明的一个知识领域,甚至是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习称。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学,原本也属中医学的知识体系,但由于中药学有其相对独立性,故现多分而论之。
       《中医与中药》一书期冀通过对中医中药的历史发展轨迹、中医中药对民众祛病保健的伟大贡献以及中医中药的相关基础知识等的介绍,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我们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作者简介


       李其忠,1950年生。1975年上海中医学院毕业留校任教。1986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99年晋升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后被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2001年始任学校基础医学院院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委员。2010年始任学校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常务副主任。曾先后被聘为法国杵针中医学院兼职教授、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校外督导专家、台湾长庚医院客座教授。
       任职期间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完成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曾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协会学术著作奖二等奖。曾被评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宝钢奖。
      

书摘

目录
      
       前言 由三则医学典故说开去
      
       上篇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
      
       一、 我国医药卫生实践的早期阶段
       1.医药起源的远古传说
       2.疾病认识的早期记载
       3.卫生医事的最早文献
       4.病入膏肓的由来和六气致病的发端
      
       二、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祖国医学的奠基之作——《内经》、《难经》
       2.药学知识的开山之祖——《神农本草经》
       3.临床辨证论治第一书——《伤寒杂病论》
       4.著名医家始载入史册——从扁鹊到华佗
      
       三、 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的全面发展
       1.医学典籍的校注疏证
       2.医学理论的全面提高
       3.医学流派的学术争鸣
       4.综合医著的先后问世
       5.温病学说的渐趋崛起
       6.中药方剂的不断充实
       7.中外医学的频繁交流
       8.中医外科的历史钩玄
       9.中医妇科的突出成就
       10.中医儿科的发展脉络
       11.针灸推拿的独到贡献
       12.养生文化的文献追溯
      
       下篇 中医药学基础知识
      
       一、 中医药学的学科性质
       1.中医药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2.中医药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3.中医药学深受古代哲学影响
      
       二、 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三、 中医药学的医学模式
       1.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
       2.传统医学模式的启迪
      
       四、 中医药学的天人相应
       1.天人相应的肇始说
       2.天人相应的辩证观
       3.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五、 中医药学的文化属性
       1.中医药学与儒文化
       2.中医药学与佛文化
       3.中医药学与道文化
       4.中医药学与易文化
      
       六、 中医药学的思维方法
       1.注重整体
       2.强调调和
       3.擅长辩证
       4.援物比类
       5.司外揣内
       6.内景返观
      
       七、 中医药学的人文伦理
       1.医乃仁术
       2.生命至贵
       3.大医精诚
       4.智圆行方
      
       八、 中医药学的哲学思辨
       1.元气论
       2.阴阳论
       3.五行论
      
       九、 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
       1.四气五味理论
       2.升降浮沉理论
       3.药物归经理论
       4.引经报使理论
       5.药物毒性理论
       6.君臣佐使理论
      
       十、 中医药学的现代研究
       1.文献研究
       2.临床研究
       3.实验研究
       4.群体流调研究
       5.多学科研究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