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读书这么好的事
作者:
张新颖
定价:
15 元
页数:
176页
ISBN:
978-7-309-08767-3/G.1060
字数:
94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2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张新颖教授应报刊编辑之约专为广大中学生读者撰写的读书之作。所涉内容有为何读书、如何读书、读什么书、读书之乐等一系列有趣话题。作者娓娓道来,叙述庄谐并重,文字张弛有致。读后给人平易亲切之感,掩卷之余又感深受启迪。
      
      

作者简介


       张新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著有《栖居与游牧之地》、《歧路荒草》等多部。

书摘


       目录
      
       上篇/读书这么好的事
       一、“给我狭窄的心 / 一个大的宇宙”
       二、留在我们身上的种子和朝向自我的过程
       三、不放弃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
       四、“好像有了它在,我的生命也就有了安全”
       五、不读书的种种理由
       六、很困难,所以很快乐
       七、书中的恒星
       八、“不懂”的召唤
       九、起死回生的一骂
       十、亲密与美妙,还有幸福
       十一、 普通读者
       十二、工具书不是工具书
       十三、“世界上有那么多我不要看的书”
       十四、书的侦探
       十五、和写书的那个人见面,还是不见
       十六、重读
       十七、像这样的一篇读书笔记
       十八、网络时代的笨拙精神
       十九、读书的历史和网络时代的挑战
       二十、向谁去抱怨书籍的命运
       二十一、阅读因阅读经验的唯一性而存在
       二十二、鲁迅在知用中学的演讲
       二十三、十二种声音
       二十四、阅读者从书中抬起眼来
      
       下篇/读书这件事
       ——一次演讲
       一、一种基本的精神活动方式
       二、带着满脑子的想法来读书,可能造成大的障碍
       三、在“无知”的位置上去“胡思乱想”
       四、阶段和顺序:野,从,通,物,来
       五、离开,扬弃
       六、一本没有读懂的书
       七、“不求甚解”,为什么还能有所“会意”?
       八、你对书好,书就会对你好
      
       外篇/几本关于书的书
       经典,把现在的噪音调成背景轻音
       书的价值和价格,还有人对书的感情
       书和插图,时代和记忆
      
       新版后记
      

书评       

向读过的书致敬——读《读书这么好的事》

毕亮

       在我的阅读历史中,对张新颖的阅读一直局限在文学理论和评论范畴。唯一的例外是有一年回乡探亲路过芜湖时在当地旧书店买到了他主编的两册《储安平文集》,这也成就了我后来极有收获的阅读之旅。
       或许缘于过往的阅读印象,此次拿到《读书这么好的事》,第一印象即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本严肃的文学评论著作,但看看封面上印着的那枚藏书票,又感觉不大像;翻看目录没有前言、序言之类,还好有一篇后记——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读书这么好的事》,是复旦大学出版社阅读小丛书之一种,在我看来,张新颖的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完全是一本谈读书普及读本,书中所提涉及古今中外,或为人熟知或不为人知,但都为张新颖所用,而且拿捏的分寸也恰到好处。
       书中所收大部分文章,均是为《人文知识读本》而写,所以少了作者其他学术文章中的匠气,显得更通俗近人,不像那些大部头的理论文章,让人望而生畏。其实和严肃的文学理论文章相比,我觉得收入书中的这些不板着面孔的读书文章更难写,毕竟它们所面对的受众层次不一,众口难调,能把这些口味调和好,更显功力。
       其实,在看正文前,我就已经被作者的《致敬》打动了,全文只有百余字:这本小书篇幅不大,按比例来说,引用的文字却不算少。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方式,一种在已经存在的书中、从其他人那里寻找自己的认同的情趣;比这种情趣更重要的,是一种致敬的方式:向读过的书,向那些书的作者致敬。
       向读过的书,向那些书的作者致敬。何其简单,却又常常被作为读者的我们忽略了。向书的作者致敬之时,我们还常常想一睹作者真容,阅读时很多人肯定都在想,写下这些文字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呢?他写得真好,要是能当面请教,该是怎样一种荣幸呀……如此种种,可能作为读者,都会遇到过。这些,在《和写书的那个人见面,还是不见》一文中,张新颖的旁征博引让人印象深刻。
       要读书,就要先读出书的好处,这是本书作者的阅读体悟。从书中的文章看来,张新颖是从读书中所获得的好处是让人羡慕的。他能从书中读出一个庞大的心灵空间,这是在《“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中写到的;他能从书中读出安全,读出一个可以期待、通可以向往的精神天地的存在,这是张新颖在《“好像有了它在,我的生命也就有了安全”》中告诉我们的……诸如此类的好处,张新颖真是所获太多啦。所以,他对“不读书的种种理由”的驳斥,也是非常大快人心的。当我们开始读书了,我们就走上了一条没有止境的路。这也是作者说的。
       书中的文章,大多不是针对某本书某个作者而大谈特谈,作为人本读本中的文章,无形中就增加了知识量,这也是对写作者的一个极大考验。好在,张新颖是精于此道的。毕竟,他是一个极为合格的“书的侦探”。
       我在读此书时,还常常有遇到通道之感。以我的水平,自然无法与作者相比肩,但读到《很困难,所以很快乐》、《书中的恒星》、《普通读者》、《重读》等文时,不由得大呼诚哉斯言,这些不都是我想说而未能说到的么,被张新颖一语道破了。而作者在《网络时代的笨拙精神》一文中提倡“抄写和背诵”的“笨拙精神”,作为陷入网络时代读书误区很深的读者,我是极为认同的,而且也正在重新拾回这种古老的读书办法,并深受其中之益处。
       在本书中,我同时还发现了与作者共同的阅读志趣,比如对伍尔夫《普通读者》的反复阅读,再比如书中有一篇读汪家明《难忘的书与插图》的书评文章《书和插图,时代和记忆》,在我读来,这是一篇“平实、亲切”的文章,因为汪家明的这本书出版时,我第一时间读到并同样写有《最后,难忘的是插图》来表示对这本书的喜欢。所以在读到张新颖的书评时,便迫不及待地翻出自己的拙作来对照着看,根据以往的经验这样的比较阅读,收获往往是很大的,此次也不例外。
       作为一本谈书的书,本书难得放了中外许多经典的藏书票作为插图,所以在文字之外,目光也常常流连在这些插图中。玩味文字,摩挲插图,愈发觉得应该致敬,向留下这些文字的作者致敬,向制作这些藏书票的画者致敬,向一切精于此道、乐于此道者致敬。
      
       (《读书这么好的事》,张新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定价:15.00元)
      
 
是什么让我们从书中抬起眼来

小雨

       《读书这么好的事》的“新版后记”里,作者张新颖说起这本小书十年来的辗转生长,像个孩子兜兜转转,交朋友,开眼界,最后还是回到了最亲的地方:作者长期学习和任教的母校复旦大学的出版社。
       “书里书外,这么好的事。”我们或许还能从作者的感慨中读出这样一层意思:一本书的好,不仅在于它写了什么,更在于它背后有那么一段和它一起成长的记忆和生活;这段生活里,有那个写书的人,也有如你如我每一个读书的人。而此次新收入的几篇“关于书的书”的文章,便都是在书的内容之外,与读者聊起了“对书的感情”以及“时代和记忆”。
       既然说到了记忆和生活,不如再说一点作者没交代的“书外”的事。小书上一回出版时,作者的一个学生icancu在豆瓣上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水就是水的形状》,写当年上课的情景,历历如画,教人动容又想念;一时引来好些新旧同学,聚众版聊我们的张老师。
       《水就是水的形状》中这样回忆张老师,“他上课喜欢读原文,像这本书里大段的引用文字一样,一段一段地,不厌其烦地,一字一句地读书。他的普通话并不太好,但是我觉得他读书的感觉很特别,从他嘴里出来的文字,都像是成了某种‘张新颖气息’包裹起来的文字,朴实、深情、静穆、深远。”
       这或许也是很多学生对张老师课的印象,是很多读者对其文字的印象。在他读诗讲诗的时候,你会对此有更深的体会:我们常能听到那些激情的、热烈的甚至拿腔拿调的读诗讲诗的方式,可是张老师念诗,和他平日讲话没什么两样;他上课,和与你聊天的时候不会有太大不同;读他的文章,即便是学术性很强的专著和论文,也依然是平实的语言。从他一贯的问题意识里你或许可以窥到鲜活的理论养分,但这些从不会构成观念上的偏见或文字上的障碍,相反的,他每每能够贴着文本,在常情常理间予人一份对书的温情和敬意,教人感到历史的“有情”。如果说,张老师读书是“朴实、深情、静穆、深远”的,那么这恰恰是因为生活本来有这样的朴实、深情、静穆、深远——尽管生活并不需要这些词语。他读诗的方式就是生活的方式,或者更确切地说,他就是用生活本身来理解诗歌的。
       这说来很平易,但和惯常对文学的定义是多么格格不入啊。我们总是倾向于将文学理解或误解为一种与普通生活相对立的、“拿腔拿调”的事——我们或者向往这种幻象,以为可以“躲”到文学里,从而拒绝现实中那些平庸的甚至丑的、脏的东西;或者在世故之后,看清幻象的脆弱和空洞,甚而识破那些对爱、正义和善的诗意言说的虚伪,然后放弃文学,学会犬儒地悦受那些平庸、丑和脏的东西。正是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误解了文学,也误读了生活。
       而在这本书里,张老师却说每个人都要学会做一个“普通读者”。词语固然来自伍尔夫,张老师也自有他的解读,但我想,真正的“普通读者”是怎样的呢?他不该向书要求名声、钱财,也不必向书要求学识、智慧甚至信仰——即使书最终可以予你这些。换句话说,普通读者不该向书要求那些超出书本身的东西,更不能向它要求超离生活的意义;相反的,他们应该是那些能够从书中获取单纯的快乐与安慰的人,是懂得在普通的生活里,用一颗平常心与书交朋友的人。
       关于书和我们的生活,我还记得张老师曾在另一处引用雷蒙德•卡佛的话:“文学能否改变人们的生活……我小的时候,阅读曾让我知道我自己过的生活不合我的身……我想,文学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匮乏,还有生活中那些已经削弱我们并正在让我们气喘吁吁的东西。文学能够让我们明白,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并非易事。”
       印象中,在其略而未引的段落里,卡佛似乎还说到:至于文学能否改变人们的生活,我们并不能知道。
       诚然我们不知道文学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实现幻想、重塑生活,但通过卡佛,我们至少会明白,文学的本务乃是让我们拒绝幻象,从而在匮乏甚至苦难面前,始终坚持生活本身。世上有那么多事情让我们忘乎所以,革命的自我欲望和大众文化的虚拟幻觉,它们不停地让我们背离常态的生活。正是在这样的现代情境下,坚持生活本身或许反倒成了文学“改变”生活的最高可能性——用张老师在书中所引艾伦•布鲁姆的话说就是,“面对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这些学者并没有陷入文化的绝望,他们纵情于自然的欢乐恰恰证明了人类最优秀的生存能力,证明了人独立于命运的驱使,不屈从于环境的胁迫。”
       当一个人通过阅读,清醒地懂得自身与时代与历史的关系,并深切地感受其身处的文学经验与传统,乃至与一切人类的共同命运的关系时,我们有理由相信,普通的生活里即蕴藏着最大的反抗力量。
       不过,张老师或许并不会说出我这些难免显得过于乐观的话:大概就是近些年吧,张老师越来越多地强调文学的“实感”、“经验”,其回应的,固然是新文学以降对革命、名教、观念的狂热和屈从,但这种狂热与屈从背后的深层心理,却正是人自以为能够超离生活、主宰历史。在这些“无所不能”的幻觉下,历史实在经过了太多可笑可怕的事。所以再往下,张老师难免说到了“无能”。
       但与此同时,说沈从文,他说“无能的背后是有情”;说卞之琳,他说“用情即是践道”。这思想一步一步向上地生长,像是张老师爱看的树一样,根在最切身的普通生活里,可是向上却能联接起大地与天空。而这,正是作者张新颖“无能文学的力量”。
       这些,你能从他二十年前自己还在做学生时候写的那篇《平常心与非常心》中就能读出缘起,也或许能在他的学术研究与文学批评背后看到一贯的诉求;即使在手头这本与读者闲聊读书的小书中,你也能体会到这些用心。
       所以,本书虽不无劝勉读书之意,但说到最后,却是“阅读者从书中抬起眼来”。是什么让我们从书中抬起眼来?是鲁迅讲的“实人生”,也是沈从文爱说的“实生活”,是我们对生活的依赖、欲望、爱和责任。
       但更重要的,是如里尔克诗中所说:“我从书中抬起眼来,/一切都已变得伟大”,实生活因为书籍和思想的烛照,显出它自有的庄严,“于是大地超越自身,/继续生长,/仿佛将包容整个天空:/大地上的最后一所房子/就像是天空中的/第一颗星星。”
      
       (《读书这么好的事》,张新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