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燕城杂记
作者:
姜德明 著
定价:
35 元
页数:
223页
ISBN:
978-7-309-08660-7/I.662
字数:
157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2年4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
      
       黄裳
      
       中国有悠久的记录地方风物、乡土人情的优良传统。著作留下来很不少,不过一向不被士大夫所重视,只被列入地理类的杂记中,其数量也从无详密的统计,不知共有多少。话虽如此,人们到底还是喜欢这类著作的。就是大家名集中也往往有关于故乡风土的一类竹枝词。表现形式是诗,但重点却在诗注。这就说明一种事实,无论怎样道貌岸然的人物,对这些琐细的记述也是很有兴趣的。这类著作的着眼所在多是岁时令节,蔬果食物,土俗民风,往古遗迹,服饰器用,山水风光,娱乐游赏等等细琐的“小事”,人人熟习却不是人人都能系统地说出来的。一旦时移世异,就自然会成为怀念往昔的好材料,也是研究文化史的重要依据。
       可以这样说,这一切无一例外都是人类活动的记录。事情极琐碎,正规的历史地理书中不可能大量吸收,但却是最贴近人民的心的。瓜果蔬菜是人们种出来的,享用的也是普通的老百姓;点心、宴席也不两样,有宫廷御宴,也有里巷小吃。古迹是过去时代人们活动的遗迹,岁时令节也是大家一直都在过着的。如果没有了人的因素,那么这一切就都无所附丽。推而广之,一切行旅记录,地理专书,也都离不开这一特点。凡是文字写得好的,无论内容如何就都是好的文学作品,也可以同样说是一种人的文学。
       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创作出发点不同,作品引起读者的感兴也就不同。“发思古之幽情”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思想活动,并不只是文人雅士的特有本能。过去负有盛名的著作,如《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梦粱录》、《西湖梦寻》等无一不出于异代的遗民野老之手,怀念故国,回首盛时的感情是同一的,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种文学现象。说到现代的作品,老舍著名的话剧《茶馆》,在我看来就很像鲍照的《芜城赋》。老舍的思想境界自然不同于过去的作者,《茶馆》概括性之强,表现的深刻也与散文作品所起的作用不同,但它们是属于同一类性质的作品则无疑。至于出于恬淡安谧的心情,从容记述的作品,读来虽然不如前者的感情激荡,惊心动魄,却更有一种充实之感。刘侗的《帝京景物略》,前序作于崇祯七年,原书虽写成于明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但作者似乎还不曾失去从容抒写的逸致,也少有感念畴其的感慨。因此在感情上给予读者的自又不同。此外如顾禄的《清嘉录》、《桐桥倚棹录》之类,则是清代中叶相对安定繁荣社会的写照,风调又自殊异了。
       说到北京,自《帝京景物略》起,这一类作品也着实出现了不少。除了《日下旧闻考》一类考证性更强的地志专书外,出色的作品只有一些笔记杂书,如德明同志在跋中提到的《旧京遗事》就是这样的作品。《天咫偶闻》近来已经重印,读了也使人感到满足和欢喜,远胜于朱彝尊的煌煌巨著。岂不是由于它更注意于普通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缘故么?自清末直至抗战,北京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是特别值得注意研究的。这是一个由旧中国向新中国蜕变的重要历史时代,许多社会形态都处于方生未死的转换期,其种种蜕嬗的痕迹较之全国其他城市都更有代表性。就普通市民与士大夫辈的情感生活来说,迹象尤为显著。这许多都得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找到痕迹与脉络。从人们普遍欣赏的戏剧声腔的变化,直到士大夫们精神寄托的文玩、词联……事事物物无不带有时代的烙印。文学家史学家们如能眼光向下,更仔细地注意观察细小、通常的日常现象,开阔眼界,必将有大收获,在这基础上是可以总结出一代社会文化变化的轨迹来的。
       德明同志是能深知此意而又能孜孜不倦地搜集资料、努力耕耘的人。《燕城杂记》所收就有许多篇涉及此一范畴,并作了某些探索。题目都不大,但串起来读就能看出一种特色。他在北京住了三十年,亲眼看到了许多变化,这从访书一事也是可以窥知一二的。从过去的书海巡游到目前的沙滩上寻蚌壳,变化不可说不大。但他仍兴致不衰,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也许可以说是积习难忘或“不甘寂寞”吧。但我相信这并不是一种“寂寞的事业”。在小说这一文学样式中,“乡土文学”最近有了颇大的进展,那么在散文里不是也应该有更多实事求是、言之有物的作品出现么?笔记这种形式,近来也确是相当寂寞了,掌故更被看做是茶余饭后消闲的文字,难以进入文学的殿堂。其实这都是一种习惯的偏见。种种不同文学形式都有其不可代替之处,也就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燕城杂记》的结集问世,将证明这并非一种臆说。
      
       一九八五年三月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鲁迅与《草堂之灵》
       “平常的小梦”
       柳亚子与鲁迅
       王森然笔下的鲁迅
       《鲁迅论美术》的版本
       鲁迅收藏的陈师曾画
       陶元庆之死
       陈望道
       陈望道的编辑艺术
       《文章病院》的弦外音
       叶圣陶与明社
       郭沫若、郁达夫的佚诗
       田汉的佚诗
       夏衍与《守望莱茵河》
       《丽白楼自选诗》
       许钦文的第一本小说集
       写在《边城》的书边上
       冯沅君的旧体诗词
       冯沅君的新诗
       《忆巴黎》
       《在重庆雾中》
       夏丏尊的性格
       《托尔斯泰散文集》
       《域外文人日记抄》
       《读书三昧》
       《近代日本小品文选》
       《日本小品文》
       丽尼的译作
       屡遭查禁的丛刊
       袁牧之和《戏》
       戏剧家以外的焦菊隐
       独幕剧创作丛刊
       周煦良和《新语》
       胡考与《旁观者》
       阿英与《张文娟专集》
       《燕京百咏》
       《京华慷慨竹枝词》
       《听歌想影录》
       《歌舞春秋》
       张伯驹的观剧诗
       关于齐如山
       罗瘿公与程砚秋
       姚茫父与程砚秋
       姚茫父与梅兰芳
       梅兰芳、齐白石、牵牛花
       梅家的戏本
       陈师曾的才气
       姚茫父与陈师曾
       王瑶卿画菊
       王瑶卿《古瑁轩说玉》
       读《雨窗琐记》
       笺纸艺术
       天桥人物
       刘半农买书
       俞平伯与谷音社
       苏曼殊的画
       汪东的《寄庵随笔》
       杨钧与齐白石
       杨庄的诗
       张恨水的《弯弓集》
       瞿兑之与掌故学
      
       跋

书评       

读书这么好的事——读姜德明书话集《燕城杂记》

毕亮

       收到姜德明先生的书话集《燕城杂记》时,正是黄裳老人去世那几天,再看黄裳为本书所作的序,真是有些感慨。黄裳先生算是高寿了,但往往我们在不经意间就发现书比人长寿。读此书、读此序时,我就在想,作为著者的姜德明先生,这时的心情又该如何?
       前几年,我迷上书话,就是从读姜先生写的、编的文章开始的。余生也晚,到我这一代,能读到他前些年的书的纸质版已经不很容易了,好在现在网络发达,电子书查找也方便,于是通过PDF格式电子书,把姜先生的书一本本地读下去,受到的教益也是很丰富的。
       这样一路读下来,终于到了此书。其实这本书早在1985年3月就编好,1987年就曾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过,黄裳先生的那篇序就是写于1985年3月。而这也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了,第一次读的就是该书浙江文艺版的PDF扫描本,当时读得虽然吃力,却也乐在其中。这要是放到现在,眼睛是无论如何也受不了的了。
       还好,这样的书有机会重版,让我们这些晚生的读者享受到更多前辈们所享受过的阅读之趣。
       平日喜欢看一些谈读书的文字。倒不是想看他们怎么读书的,于我更感兴趣的他们都在读些什么书,遇到自己有兴趣的,便按文索骥一一找来翻翻,这样的过程真是一种享受。读《燕城杂记》时就有幸能得到这样的享受。
       正如作者所云:在这里住得越久,越能体会到这座古城的文化气息有多么浓郁。它的蕴藏实在太深厚,太魅人了。甚至当你走进某一条胡同,只要你有兴趣的话,几乎总可以打听到昔日的一些轶闻掌故……我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也常到场肆的旧书堆中寻找一些反应旧生活的小册子,并写《燕城杂记》中的若干篇章。尽管书中不少谈的是燕京旧事的集子,但我依旧像往日读姜先生书时那样,拿一笔记本规规矩矩地端坐桌前,一篇篇地读过,把先生提到的我有兴趣的书一本本地登记在册,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在旧书摊中偶遇,或从其他什么渠道读到他们,虽然这种希望渺茫但却充满着期待的喜悦。除了书单,我所记的还有以姜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掌故,一条条地列下来才发现,我把它当作工具书来读了。
       本来,这个发现我早应该察觉才是,怪也只怪以前读的是电子版。即便到现在,姜先生的很多著作电子版我都存在手机中时常查阅的——在我读来,他们早已经是工具书了。相对本书在书前书后共附印了二十余幅配图,如若能在每篇正文中都能有书影之类的插图,就再好不过了。
       现在的很多书话文章,读了一遍就不想再读第二遍,但姜德明先生的文章不是如此,它是那种常读常新的,每次读过都会有新的发现;另一方面,心思也常常跑到书外,寻思着老先生淘书时的故事,如果能一一对照着阅读,这种阅读之旅中的愉悦必定让多少读书人羡慕的。
       毕竟,读书这么好的事,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花时间去享受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