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大学英语四、六级词汇重点突破
作者:
丁建辉 张国辉 主编
定价:
40 元
页数:
291页
ISBN:
978-7-309-08134-3/H.1697
字数:
359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2年5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词汇是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基础,掌握一定的英语词汇量是学生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前提。词汇是基本的语意单位,但词汇本身又包含语音和语法属性。因为每个单词不但有自身的意思和发音,同时与其他词有着相对固定的搭配关系,在句子中充当特定语法成分。很多英语单词具有多种词性和多个义项,在句子中可以发挥多种语法功能。词汇的真实内涵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或例句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英语单词是音、形、义构成的连续体,英语词汇的学习必须结合发音、拼写、语义和例句。
       常规的词汇书只是给出英语单词和它们的汉语意思,学生学起来会感觉非常枯燥。在词汇学习中,单纯背单词毫无意义,要结合适当的情境或例句才行。因此,学习单词要结合语境来学。结合语境最便捷的方法就是看例句,体会单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含义和用法。看完例句后,学习者可以自己模仿造句来加深记忆。记单词的顺序是,先记发音,发音记准了就基本把拼写记住了。我们在提取大脑中储备的词汇时首先进入大脑检索的是该词的发音,比如你要说“水果”的英文单词,首先进入大脑的是其发音[frut],然后才是其拼写fruit。因为英语本身是一种拼音语言,只要熟悉音标与拼写的对应规律,应该会读就会写的。所以,记单词时一定要多读几遍,单词读得准才能记得牢。在读准发音基础上,读该词的例句(或原文),通过例句体会该词的准确意思和用法。
       词汇习得分为3个阶段: 贴标签(指建立概念和所指之间的关系)、组合(指学习者发现一词多义的过程)和建立网络(即在新的意义和原有意义间建立联系的过程)。建立网络是最关键的步骤,因为词汇是存在于语义空间中的,了解一个词就意味着要知道它怎样与其他词发生联系。词汇习得过程是不断在各类词汇知识之间建立丰富联系的过程,包括词形、词义、句法、联想等。词汇之间建立的主要是语义上的联系。如果词汇知识没能与已有知识建立任何联系,这个词就是未知词(unknown word);如果已经建立了某些联系,这个词就是已知词(known word)。建立联系的多少,决定了词汇被习得的程度;建立的联系越多,习得程度越深。学生认识的词汇数量固然重要,但对词汇的深层把握和灵活运用更为重要。
       依据以上提到的词汇记忆规律,本书按照简洁、经济、实用和重点突破的原则编写。全书共分为4章。第一章是大学英语四、六级重点词汇。本部分严格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词汇列表中条目和顺序编写。立足于帮助学生对重点和难点词汇的突破,实现所掌握词汇的数量和质量的双过关。编写中,舍去了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学过的部分简单词汇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词汇列表中的更高要求部分(较高要求的词前标★号),以便压缩篇幅,减少学习者精力的分散,集中突破大学四、六级重点词汇。词汇采用国际音标标注发音(英音为主)。尽可能通过鲜活生动的例句为词汇掌握提供真实的语境,通过例句充分说明词的各个义项的内涵及用法。
       第二章是大学英语四、六级重点词组。这部分不但给出了大学英语学习中应掌握的所有词组,而且给出词组相应的汉语意思。第三章是大学英语四、六级高频词语。这一部分主要提供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和英文报刊中经常出现的高级词汇和语块。通过熟悉和掌握这些词语,学习者可以提高词汇学习的质量和档次,从而在词汇的口、笔头使用中避免低级词汇的重复。第四章是大学英语四、六级常考的一些拼写相似而意思和用法不同的词汇。对于这些词的准确区分和掌握不但有利于对考试内容的正确的理解,也是学习者词汇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本书的词汇学习,学习者完全能够达到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要求的词汇量。同时,本书适合准备考研的学生课外自学使用。
       由于编写人员能力和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错误、疏漏和不妥之处,真诚希望读者批评和指正。
      
       编者
       2012年1月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大学英语四、六级重点词汇
      
       第二章 大学英语四、六级重点词组
      
       第三章 大学英语四、六级高频词语荟萃
      
       第四章 大学英语四、六级常考易混近形词
      
       主要参考文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