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高原分子医学
作者:
李文华 刘忠 袁东亚 主编
定价:
39 元
页数:
193页
ISBN:
978-7-309-08684-3/R.1247
字数:
219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1年1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探讨高原缺氧导致高原反应与疾病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基础改变,为深入研究高原病的发病、诊断、治疗奠定基础,为探索高原病防治的新方法、新技术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研究依据,有利于提高高原地区的卫生保障和卫生防护水平。全书在系统总结西藏民族学院近年来在高原分子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理论上介绍高原缺氧对人体各组织细胞代谢和功能的影响,内容包括低氧适应相关基因与低氧应激反应、慢性高海拔低氧的细胞感受和分子适应、组织与细胞水平上高原适应机制、心肌低氧适应的信号传导等。
      

作者简介

书摘


       目 录
      
       1 绪论
      
       2 高原缺氧对细胞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2.1 高原缺氧对细胞结构、功能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2.1.1 高原缺氧对细胞分子结构的影响
       2.1.2 高原缺氧对细胞功能代谢的影响
       2.1.3 缺氧性细胞损伤
      
       2.2 高原缺氧时细胞反应的改变及其分子机制
       2.2.1 氧感受和氧感受器
       2.2.2 不同细胞的氧感受途径
       2.2.3 缺氧信号转导通路
       2.2.4 缺氧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2.2.5 缺氧对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2.2.6 缺氧与细胞凋亡
      
       3 高原缺氧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3.1 主要神经内分泌器官
       3.1.1 下丘脑的组成及其功能
       3.1.2 垂体的组成及其功能
      
       3.2 高原缺氧时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主要调节机制
       3.2.1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3.2.2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3.2.3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3.3 急慢性高原病的发病机制及其预防
       3.3.1 急性高原病
       3.3.2 慢性高原病
      
       4 高原缺氧与分子免疫学
      
       4.1 低氧环境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4.2 低氧环境对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4.2.1 低氧环境影响免疫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
       4.2.2 淋巴细胞膜K(v)通道在低氧免疫及适应中的作用
       4.2.3 缺氧环境对免疫细胞分化、凋亡的影响
       4.2.4 低氧环境对免疫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4.3 高原缺氧的免疫损伤机制
      
       4.4 长期驻不同海拔高原对官兵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4.5 模拟高原环境下大脑皮质及血脑屏障的病理变化与AQP4的相关性实验研究
      
       4.6 低氧应激肽结构分析及与高原病相关性研究
      
       4.7 缺血/低氧预适应研究
      
       4.8 低氧暴露对细胞内感受器的影响
      
       4.9 健康青年急进高原后凝血纤溶系统变化的研究
      
       5 高原缺氧与氧自由基
      
       5.1 自由基和OFR概况
       5.1.1 自由基
       5.1.2 氧化应激与OFR
      
       5.2 OFR的损伤机制
       5.2.1 生物膜的损伤
       5.2.2 蛋白质的损伤
       5.2.3 DNA和线粒体的损伤
       5.2.4 细胞信号系统紊乱
       5.2.5 细胞凋亡
      
       5.3 OFR清除剂
       5.3.1 酶类
       5.3.2 维生素类
       5.3.3 微量元素类
       5.3.4 多肽类
       5.3.5 中药
       5.3.6 藏药
      
       5.4 高原缺氧与OFR的关系
       5.4.1 高原环境中OFR增多的可能机制
       5.4.2 细胞凋亡可能是引起高原病的最终环节
       5.4.3 OFR增多引起高原病的可能机制
      
       5.5 防治
      
       5.6展望
      
       6 高原缺氧对基因表达和基因调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6.1 基因表达及其调控
       6.1.1 基因组的复杂性
       6.1.2 基因表达的一般特点
       6.1.3 基因表达调控
       6.1.4 真核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
      
       6.2 机体缺氧时主要基因的调控变化及其影响
       6.2.1 低氧诱导因子-1
       6.2.2 促红细胞生成素
       6.2.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6.2.4 酪氨酸羟化酶
       6.2.5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6.2.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6.2.7 热休克蛋白-70
       6.2.8 葡萄糖转运蛋白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3
       6.2.9 肠三叶因子
       6.2.10 其他基因的调控作用
      
       6.3 高原适应及主要高原病相关基因调控研究
       6.3.1 主要高原病的相关基因调控研究
       6.3.2 西藏高原适应特有基因
       6.3.3 其他高原病相关基因的研究
      
       6.4 高原缺氧环境下线粒体的变化及其作用
       6.4.1 线粒体的变化
       6.4.2 线粒体的作用
      
       7 高原缺氧与衰老
       7.1 寿命
       7.1.1 组织细胞分类
       7.1.2 寿命的推算方法
      
       7.2 衰老
       7.2.1 衰老的概念
       7.2.2 衰老的分类
       7.2.3 衰老的特征
       7.2.4 衰老机制的研究
      
       7.3 高原环境与衰老
      
       8 高原缺氧与细胞凋亡
       8.1 细胞凋亡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8.1.1 细胞凋亡的概念
       8.1.2 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
       8.1.3 细胞凋亡的主要特征
       8.1.4 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8.2 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8.2.1 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8.2.2 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
      
       8.3 高原环境导致的细胞凋亡及其相关疾病
       8.3.1 缺氧导致的细胞凋亡
       8.3.2 紫外线照射诱导的细胞凋亡及相关疾病
      
       9 高原缺氧与运动医学
      
       9.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9.1.1 高原气候特点
       9.1.2 高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9.2 高原训练的成效
      
       9.3 高原运动应激的生物学基础
       9.3.1 呼吸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9.3.2 心血管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9.3.3 血液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9.3.4 内分泌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9.4 高原训练适应度的生物学基础
       9.4.1 呼吸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
       9.4.2 心血管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
       9.4.3 血液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
       9.4.4 骨骼肌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
      
       9.5 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9.6传统医学在高原训练中的应用
      
       10 高原病分子药理学
      
       10.1 概述
      
       10.2 AMS的药物治疗
       10.2.1 单种化学药
       10.2.2 化学药复方制剂
       10.2.3 单味中药
       10.2.4 中药复方制剂
       10.2.5 藏药复方制剂
       10.2.6 其他藏成药
      
       10.3 CMS的药物等治疗方法
       10.3.1 静脉放血疗法
       10.3.2 治疗性单采红细胞术
       10.3.3 血液等容稀释疗法
       10.3.4 高压氧治疗
       10.3.5 药物治疗
      
       10.4 防治高原病的几种代表药物作用研究
       10.4.1 乙酰唑胺预防AMS的分子研究
       10.4.2 红景天对AMS的预防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