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医经典诵读
作者:
陈福春 主编
定价:
29.80 元
页数:
332页
ISBN:
978-7-309-08273-9/R.1213
字数:
265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1年1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
      
       曾几何时,中医,尊为与古罗马、印度、埃及医学比肩齐名的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一;时光流转,如今,仅存中医一枝独秀,傲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应该说,这份底气源自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老祖宗那一部部卷帙浩繁的经典留下了珍贵的医药学遗产。作为新时代的中医人,如何更好地将祖国的传统医学弘扬光大,传承创新,造福百姓,这既是如泰山般的重任,更是光荣的使命。基于这份责任与使命,创建于1953年的温岭市中医院,在建制近60年的岁月里,上下求索,励精图治,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在中医药特色传承、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书写了一篇篇精彩的华章。
       2010年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及与之配套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发展中医药的战略地位,将中医药上升到作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资源与战略优势,让人备感自豪,备受鼓舞,催人奋进,中医药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来临了!
       中医经典是中医药文化的瑰宝,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富含哲理,堪称“伟大的真理,科学的预言”。中医经典,文字凝炼,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通过口诵心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使中医传统美德与大医精诚的理念深深根植于广大医护人员的心灵,更好地弘扬与传承中医精妙医理与医术,强化医务人员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正是编印这本《中医经典诵读》的初衷。
       此次重排中医经典,已据底本和参校本,审慎比勘,择善而从。
       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能以饱满的激情投入经典诵读活动中去,在诵读中穿越时空隧道,聆听先贤教诲,领略经典雅韵,感悟大医风骨,品味中医文化,汲取心灵滋养,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才智。
      
       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 张平
       2011年6月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咳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黄帝内经·灵枢(节选)
       本神第八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口问第二十八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海论第三十三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五变第四十六
       本脏第四十七
       五色第四十九
       五味第五十六
       水胀第五十七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岁露论第七十九
      
       战国·扁鹊:难经(节选)
       一难
       二难
       三难
       四难
       五难
       六难
       七难
       八难
       九难
       十难
       十一难
       十二难
       十三难
       十四难
       十五难
       十六难
       十七难
       十八难
       十九难
       二十难
       二十一难
       二十二难
       三十难
       三十一难
       三十二难
       三十三难
       三十四难
       三十五难
       三十六难
       三十七难
       三十八难
       三十九难
       四十难
       四十一难
       四十二难
       四十三难
       四十四难
       四十五难
       四十六难
       四十七难
       四十八难
       四十九难
       五十难
       五十一难
       五十二难
       五十三难
       五十四难
       五十五难
       五十六难
       五十七难
       五十八难
       五十九难
       六十难
       六十一难
       七十五难
       七十六难
       七十七难
       八十一难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节选)
       张仲景原序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节选)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清·吴瑭:温病条辨(节选)
       卷一 上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暑温
       伏暑
       湿温 寒湿
       温疟
       秋燥
       卷二 中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暑温 伏暑
       寒湿
       湿温(疟、痢、疸、痹附)
       秋燥
       卷三 下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暑温 伏暑
       寒湿(便血、咳嗽、疝瘕附)
       湿温(痢附)
       秋燥
       卷四 杂说
       治病法论
      
       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
       医学源流第一
       中风第二
       虚痨第三
       咳嗽第四
       疟疾第五
       痢疾第六
       心腹痛胸痹第七
       隔食反胃第八
       气喘第九
       血症第十
       水肿第十一
       胀满蛊胀第十二
       暑症第十三
       泄泻第十四
       眩晕第十五
       呕吐哕第十六
       癫狂痫第十七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
       疝气第十九
       痰饮第二十
       消渴第二十一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
       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
       小儿第二十四
      
       金·李东垣:药性赋(节选)
       寒性药
       热性药
       温性药
       平性药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节选)
       大医精诚
      
       黄帝内经·素问(节选)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