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汉语动结式的整合与历时演变
作者:
石慧敏 著
定价:
26 元
页数:
220页
ISBN:
978-7-309-08482-5/H.1785
字数:
194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1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汉语动结式的整合与历时演变》属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阅读大系’之一种。阅读对象主要为该专业的研究生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教师。本书采用概念整合理论,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汉语动结式的整合度高低及层级分布,对动结式在句法语义等方面表现出的“等级”差异和典型特征进行详细的描写和分析,以此为依据将汉语动结式分为低整合度(A级)、中整合度(B级)、高整合度(C级)三个等级。同时,本书将共时研究与历时考察有机结合起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句法语义因素、双音化趋势、类推效应、隐喻、转喻等认知因素分析了动结式的形成机制及虚化动因;提出了动结式历时演变的两种模式,即“链型”和“辐射型”,以及因语言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缺位现象。本书既反映了国内汉语学界对动结式的研究成果,也突出了作者在动结式研究方面的独特见解。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序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动结式研究综述
       1.1.1 动结式的由来
       1.1.2 动结式的共时研究现状
       1.1.2.1 关于动结式的结构核心的研究
       1.1.2.2 关于动结式的语义的研究
       1.1.2.3 关于动结式结果补语的表述对象的研究
       1.1.2.4 关于动结式带宾语的研究
       1.1.2.5 关于动结式构成的句式的研究
       1.1.2.6 关于动结式的配价问题的研究
       1.1.2.7 关于动结式的整合问题的研究
       1.1.3 动结式的历时研究现状
       1.1.3.1 动结式的界定及其分类研究
       1.1.3.2 关于动结式的产生时间的讨论
       1.1.3.3 关于动结式的判定标准
       1.1.3.4 动结式的形成机制的研究
       1.1.3.5 虚化补语的个案研究
       1.1.3.6 针对专书中的动结式研究
      
       1.2 理论背景
       1.2.1 概念整合理论的产生
       1.2.2 概念整合的基本理念
       1.2.3 概念整合的关系压缩
      
       1.3 考察依据和研究范围
       1.3.1 整合度高低的考察依据
       1.3.1.1 动词V的考察依据
       1.3.1.2 补语R的考察依据
       1.3.1.3 VR整合度高低的考察依据
       1.3.2 动结式补语的研究范围
      
       1.4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汉语动结式的整合度高低及层级分布(上)
       ——A级低整合度动结式的句法语义属性
      
       2.1 引言
       2.2 A级低整合度动结式VR1
       2.2.1 动词V的句法语义属性
       2.2.2 补语R1的句法语义属性
       2.2.3 VR1整合度高低的句法表现
       2.3 A级低整合度动结式的构式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动结式的整合度高低及层级分布(中)
       ——B级中整合度动结式的句法语义属性
       3.1 引言
       3.2 B级中整合度动结式VR2
       3.2.1 动词V的句法语义属性
       3.2.2 补语R2的句法语义属性
       3.2.3 VR2整合度高低的句法表现
       3.3 B级中整合度动结式的构式义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语动结式的整合度高低及层级分布(下)
       ——C级高整合度动结式的句法语义属性
       4.1 引言
       4.2 C级高整合度动结式VR3
       4.2.1 C级高整合度“掉”类动结式
       4.2.1.1 “掉”类动结式动词V的句法语义属性
       4.2.1.2 “掉”类动结式补语R3的句法语义特征:实现义
       4.2.2 C级高整合度“坏”类动结式
       4.2.2.1 “坏”类动结式动词V的句法语义属性
       4.2.2.2 “坏”类动结式补语R3的句法语义特征:程度义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语动结式的形成机制及其虚化轨迹
       5.1 动结式的形成
       5.1.1 关于动结式的形成途径
       5.1.1.1 梅祖麟的“二源说”
       5.1.1.2 蒋绍愚的“三源说”
       5.1.1.3 吴福祥的“五源说”
       5.1.1.4 小结
       5.1.2 从连动式到动结式
       5.1.2.1 从“Vt1+Vt2+O”到“Vt+Vi(R)+O”
       5.1.2.2 从“Vt+Vi-t+O”到“Vt+Vi(R)+O”
       5.1.2.3 从“Vt+Vi”到“Vt+Vi(R)+O”
       5.1.2.4 小结
       5.2 动结式形成的动因与机制
       5.2.1 句法语义因素
       5.2.2 双音化趋势
       5.2.3 类推效应
       5.2.4 认知动因
       5.2.4.1 隐喻模式
       5.2.4.2 转喻模式
       5.3 动结式的发展路径与缺位现象
       5.3.1 动结式发展的两条路径
       5.3.1.1 链型:R1→R2→R3
       5.3.1.2 辐射型:R1→R2;R1→R3
       5.3.2 动结式发展不平衡产生的缺位现象
       5.3.2.1 R1缺位现象
       5.3.2.2 R3缺位现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语动结式的发展模式之一:链型
       6.1 引言
       6.2 动结式“V着”的历史演变轨迹
       6.2.1 “着”作为实义动词单用
       6.2.2 连动式“V着”结构的产生
       6.2.3 动结式“V着”结构的形成
       6.2.4 动结式“V着”结构的发展:R2产生
       6.2.5 动结式“V着”结构的进一步虚化:R3产生
       6.2.6 小结
       6.3 动结式“V掉”的历史演变轨迹
       6.3.1 “掉”作为实义动词单用
       6.3.2 连动式“V掉”结构的产生
       6.3.3 动结式“V掉”结构的形成
       6.3.4 动结式“V掉”结构的发展:R2产生
       6.3.5 动结式“V掉”结构的进一步虚化:R3产生
       6.3.6 小结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汉语动结式的发展模式之二:辐射型
       7.1 引言
       7.2 动结式“V死”的历史演变轨迹
       7.2.1 “死”作为实义动词单用
       7.2.2 连动式“V死”结构的产生
       7.2.3 动结式“V死”结构的形成
       7.2.4 动结式“V死”结构的发展
       7.2.4.1 表定止义“V死”结构的产生:从R1到R2
       7.2.4.2 表程度义“V死”结构的产生:从R1到R3
       7.2.5 小结
       7.3 动结式“V坏”的历史演变轨迹
       7.3.1 “坏”作为实词单用
       7.3.2 连动式“V坏”结构的产生
       7.3.3 动结式“V坏”结构的形成
       7.3.4 动结式“V坏”结构的发展
       7.3.4.1 表损失义“V坏”结构的产生:从R1到R2
       7.3.4.2 表程度义“V坏”结构的产生:从R1到R3
       7.3.5 小结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汉语动结式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上)
       ——R1缺位现象分析
       8.1 引言
       8.2 动结式“V成”的历史演变轨迹
       8.2.1 “成”作为动词单用
       8.2.2 连动式“V成”结构的产生
       8.2.3 动结式“V成”结构的形成
       8.2.4 “V成”结构的发展与演变:R2产生
       8.2.5 小结
       8.3 动结式“V住”的历史演变轨迹
       8.3.1 “住”作为动词单用
       8.3.2 连动式“V住”结构的产生
       8.3.3 动结式“V住”结构的形成
       8.3.4 动结式“V住”的发展:R2产生
       8.3.5 动结式“V住”结构的成熟与演变:R3产生
       8.3.6 小结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汉语动结式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下)
       ——R3缺位现象分析
       9.1 引言
       9.2 动结式“V破”的历史演变轨迹
       9.2.1 “破”作为动词单用
       9.2.2 连动式“V破”结构的产生
       9.2.3 动结式“V破”结构的形成
       9.2.4 动结式“V破”结构的发展与演变
       9.2.4.1 R1的进一步发展
       9.2.4.2 R2的产生及发展
       9.2.5 小结
       9.3 动结式“V穿”的历史演变轨迹
       9.3.1 “穿”作为动词单用
       9.3.2 连动式“V穿”结构的产生
       9.3.3 动结式“V穿”结构的形成
       9.3.4 动结式“V穿”结构的发展与演变
       9.3.4.1 R1的进一步发展
       9.3.4.2 R2的产生及发展
       9.3.5 小结
       9.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