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语言哲学背景下命题与模态的语言学研究
作者:
赵国栋 张喆 著
定价:
15 元
页数:
192页
ISBN:
978-7-309-07028-6/H.1401
字数:
169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9年1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语言学的研究一直受到哲学、逻辑学的影响。俄罗斯当代语言学的研究也不例外。西方语言哲学所关注的命题与模态问题,也是俄罗斯当代语言学“语言的逻辑分析”课题组早期语用学研究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研究首先对哲学和语言学中“命题”与“模态”概念内涵的沿革过程进行梳理,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分。从“命题与模态关系”、“模态词”、“命题态度谓词”三个方面来展示西方语言哲学和俄罗斯当代语言学在命题和模态研究上各自的特点。在“命题与模态关系”上,分别描述了语言哲学和语言学对模态的认识,描写了语言中存在的模态类型、不同类型模态的特征、相互之间的关系。模态词是模态逻辑和语言学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前者仅仅侧重于对其的形式化描写。俄罗斯语言学对相关模态词“能够”、“必然”的研究则以具体的语料为依据,不仅概括出了语言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而且还对自然语言中“可能性”、“必然性”、“现实性”等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了总结。西方语言哲学尽管提出了命题态度概念,但对它的研究只是宏观的,且仅仅局限于“相信”、“知道”等少数命题态度谓词。俄罗斯语言学中的“语言的逻辑分析”课题组则在对命题态度谓词归类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对它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不同命题态度谓词各自的语义特征、句法行为和交际ˉ语用前景。西方语言哲学和俄罗斯当代语言学在“命题与模态”问题上各有所侧重,将两者有机结合,必将有益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作者简介

书摘


       目 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 论
       0.1 选题背景
       0.2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
       0.3 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0.4 理论基础和材料来源
      
       1. 哲学和语言学
       1.1 哲学和语言学的关系
       1.1.1 古希腊哲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
       1.1.2 中世纪哲学思想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
       1.1.3 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
       1.1.4 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
       1.2 语言哲学背景下的俄罗斯语言研究
       1.2.1 俄罗斯的语言哲学
       1.2.2 马尔的“语言新学说”
       1.2.3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前苏联语言学研究
       1.2.4 西方语言哲学对俄罗斯语言研究的影响
       1.3 “语言的逻辑分析”小组及其成就
       1.3.1 “语言的逻辑分析”小组创建前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语言的逻辑分析”小组的组成、制度及成果
       1.4 本章小结
      
       2. 命题与模态概念
       2.1 哲学和语言学中的命题
       2.1.1 传统哲学的命题观
       2.1.2 分析哲学的命题观
       2.1.3 日常语言哲学的命题观
       2.2 与命题相关的概念
       2.3 俄罗斯语言学界对“命题”的认识
       2.3.1 沙图诺夫斯基的命题观
       2.3.2 帕杜切娃的命题观
       2.3.3 弗谢沃洛多娃的命题观
       2.4 哲学和语言学中的模态
       2.4.1 哲学中的模态概念及相关研究
       2.4.2 西方语言学对模态的认识
       2.4.3 俄罗斯语言学中的“模态”观
       2.5 本章小结
      
       3. 命题与模态关系研究
       3.1 模态逻辑对模态的认识
       3.2 俄罗斯语言学的模态分类
       3.2.1 阿鲁秋诺娃对模态的认识与分类
       3.2.2 弗谢沃洛多娃对模态的认识与分类
       3.2.3 里亚布采娃对模态的认识
       3.3 模态与命题的关系及相关的概念分析
       3.3.1 感知模态与命题
       3.3.2 心智模态与命题
       3.3.3 情感模态与命题
       3.4 模态之间的协调性
       3.4.1 娅科夫列娃对模态协调性的研究
       3.4.2 伊奥阿涅相对模态协调性的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模态逻辑及模态词的语言研究
       4.1 可能性与相关概念
       4.1.1 主观可能性和客观可能性
       4.1.2 现实性与可能性
       4.1.3 可能性与必然性
       4.2 自然语言中的“可能性”
       4.2.1 本体可能性与认知可能性的关系
       4.2.2 本体可能性的类型
       4.2.3 认知可能性
       4.3 自然语言中的“必然性”
       4.3.1 绝对必然性
       4.3.2 绝对-相对必然性及其分类
       4.4 模态词与命题态度谓词
       4.4.1 “能够”的搭配特征
       4.4.2 “能够”的语义类型
       4.4.3 搭配特征与语义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命题态度谓词
       5.1 语言哲学对命题态度的研究
       5.1.1 命题态度的由来
       5.1.2 信念、知道等命题态度的语言哲学研究
       5.2 俄罗斯语言学对命题态度谓词的研究
       5.2.1 命题态度谓词的分类
       5.2.2 命题态度谓词的个例研究
       5.2.3 命题态度谓词的否定研究
       5.2.4 命题态度谓词的其他研究
       5.3 本章小结
      
       结 语
      
       参考文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