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戏缘
作者:
黄爱玲 著
定价:
28 元
页数:
262页
ISBN:
978-7-309-07628-8/J.154
字数:
164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1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黄爱玲,电影文化工作者。七八十年代游学法国。返港后曾任香港艺术中心电影部负责人、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以及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作品包括文集《戏缘》,编著《诗人导演——费穆》、《理想年代——长城、凤凰的日子》、《国泰故事》、《邵氏电影初探》、《李晨风——评论·导演笔记》、《粤港电影因缘》、《现代万岁——光艺的都市风华》、《风花雪月李翰祥》、《故园春梦——朱石麟的电影人生》、《费穆电影<孔夫子>》等。

书摘

目录
      
       情话篇
      
       不要高兴得太早
       美之味
       时时春梦里
       姻缘梦
       访雪莲,谈卢马
       看卢马,不觉自醉
       法国新浪潮速写
       重看《柳媚花娇》
       沉默的《嬉戏时间》
       情藏千重雪
       一个饼印
       四两拨千斤
       天使的梦
       好小子!
       “你们不喜欢我,我亦不喜欢你们。”
       杜哈丝电影
       一家之主
       母与女
       顽固的记忆
       甜美的生活
       远祖的华丽
       人生里的方糖
       安哲罗普洛斯的凝望
       书写时间的电影
       一生一台戏
       再谈《花火》
       “丝”“斯”入扣,风雨同途
       南国列车
       侯孝贤的光影情缘
       话说戏梦
       看《海上花》
      
       戏语篇
      
       温柔也枉然
       基阿鲁斯达米的旅程
       荷戟彷徨的六十年代
       从黑白到彩色
       移魂都市的梦魇
       舞之魂
       下一站,天国
       重返电影的伊甸园
       增村保造的女人经
       男人的心魔
       “也有身体,也有心”
       时代主调
       从热闹到荒凉
       未成曲调亦有情
       小女孩与狗
       小武的故事
       婚外有情,生活无情
       国庆节看《国歌》
       一个都不能少
       也谈雍正
       都回不去了
       人影幢幢的森林
       王家卫现象及其影响
       “九七”风景
       集体记忆
       佯狂扮癫的《超时空要爱》
       真正的雄霸
       从寇比力克到林岭东
       男人的故事
       中国制造
      
       梦回篇
      
       幽阁夜半开
       影之兽
       “你究竟到哪里去了?”
       镜狮子
       女人的哀愁
       夜夜红楼
       梦中梦
       三十年代的陆露明
       惶惶的快乐
       谁流芳万世?
       “不入流”的电影
       群魔
       做人难
       戏曲电影拉杂谈
       低下层的世界
       杨贵妃与尤三姐
       数落风尘命飘零
       李香兰传奇
       一个时代的颓废
       记费穆电影研讨会
       已找不到那些面孔了
       “木头有灵应知我”
       迷宫里的胡金铨
       从《大地儿女》开始的胡金铨
       女神的衣服
       野兽的眼睛
       记卡萨维蒂
       但愿长醉不用醒
       布烈逊的电影艺术
       “也许,我爱得不够”
       文明的终结
      
       简体版后记
      
       译名对照表

书评       

《戏缘》:影评可以如此美不胜收

连城
 
       说到中文的影评,我欣赏的始终还是香港的几支健笔:无论是罗维明、陈辉扬还是舒琪、迈克,不论是感性隽逸,还是理性睿智,那种对电影的审美价值有强烈的自觉,也能如数家珍,读来令人如沐春风。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字的美感有一份难能的追求,就算脱离了电影,这些文章依然自有存在的价值,让人百读不厌。现在,随着《戏缘》的引进,黄爱玲,一个对内地影迷和读者来说略显陌生的名字,无疑也悄然加入了这个行列。
       在对她的影评进行评价之前,有必要对她的身份做个简单的介绍。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和丈夫雷竞璇先生游学巴黎,熏染了法国人爱电影如命的热情(事见雷先生的文集《穷风流》)。回港后,她先后担任香港艺术中心电影部负责人、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我们都知道,这几年香港资料馆出版了一批优质的研究香港电影必备的电影书籍,像《诗人导演———费穆》、《理想年代———长城、凤凰的日子》、《邵氏电影初探》、《国泰故事》、《现代万岁———光艺的都市风华》、《粤港电影初探》、《风花雪月李翰祥》等,眼尖的读者会发现,这些书籍的主编,就是黄爱玲。
       《戏缘》这本不算厚的影评集,是她主编电影书籍之外的影评笔耕成果,虽然她自命疏懒成性,然而这些影评文字却并不粗疏,既对电影之好之美有一份知性的自觉,又能将电影和人生互相观照,从而成就一种精致隽永之美。
       黄爱玲的影评文章和内地流行的一批女性作家所写的影评大相径庭。每次读这些女作家的影评文章,我都感觉她们不是围绕明星八卦打转,就是一味沉溺于一己感觉的铺陈,对电影独特的美学和价值没有真正的认识,不是让它依附于文学作品,就是沦为单纯的故事情节,实在是将电影写“小”了。所以一打开黄爱玲的《戏缘》,给人的感觉竟然非常惊艳———既玲珑剔透,又情理交融、美不胜收。
       《戏缘》首先让人意识到,影评人并不一定非要看很多的电影,但优秀的影评人观影的范围一定不会狭窄,对世界各地的好电影都抱有一份深切的痴情,才会造就其开阔的视野、深刻的见解。《戏缘》印证了这一点:从积葵•丹美的《柳媚花娇》,到土耳其导演舍兰极简主义的《小城三月》;从安哲罗普洛斯对时间进行凝视的作品,到北野武处处暗藏暴力的电影;从斯里兰卡的夫妻档导演培里斯与培里丝,到韩国六十年代描写“下半身”的名导金绮泳;从小津安二郎的纪录片《镜狮子》到帕索里尼宣告人类文明终结的《萨罗》;从布列松的动物到增村保造的女人经;从吴永刚的《尤三姐》到沟口健二的《杨贵妃》……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电影,在她笔下都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意义,有向大家推介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戏缘》就是一摞向影迷推介世界优秀电影的诚挚、优美无匹的推荐书。
       《戏缘》同样使人意识到,好的影评能够切入肯綮,却又能够借简洁蕴藉的三言两语,将电影之魅力要言不烦地道出来,这不仅事关作者的观影眼光、文字功底,更与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息息相关。《戏缘》全书到处充满这样智慧的珠玑。譬如,她说,阮玲玉有一张经得起特写的脸;她说,王家卫电影世界里的人物,举手投足皆寂寞;她说,伊朗导演如阿巴斯和张艺谋都拍过儿童片,可是却多么不同:伊朗儿童电影自有一份纯净,那是源于他们文化里对心性的追求以及宗教激情的执着,而中国电影却往往忽略了灵性的层面只着眼于现实的考虑,好看虽然好看,却太世俗、太世故了。一方面,她认为胡金铨的电影里看不到血肉丰满的人物,只看得到样板化的面孔,净是净,丑是丑,只代表一种概念,另一方面,她却又觉得《侠女》赏心悦目,动人的不是什么高深玄虚的禅机,而是动作之美,竹林歼敌一场,胡金铨仿佛以人物的血肉之躯在空间疾笔狂书,想象力之丰富与技术之高超,令人看得目瞪口呆,成为武侠电影中的经典场面。她这样总结成濑巳喜男电影中的女人:她们都是浮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飘荡不定,往往一步一回头,而最终还是掉落在家庭伦理或爱情的尘网里而万劫不复。谁说不是呢?一般人看积葵•丹美的《秋水伊人》和《柳媚花娇》,都会为影片表现的、现在看来肤浅和老掉牙的爱情故事不屑一顾,她却看出丹美的不凡之处:丹美是清醒而不尖刻,他的作品常拍出人生的遗憾与残酷,却又能保持着一份深情的向往与迷惑,以孩子般的纯真,重新为生命涂上色彩。这样的评语,才可谓是丹美的解人。
       《戏缘》不仅使人看到电影自身作为艺术的迷人之处,也使人看到电影和别的艺术的声息相通之处。她从侯麦的《女侯爵》中女侯爵诱人的性感影像,联想起傅斯利画作《恶梦》中的狂暴性幻想和安格尔油彩下的丰腴女体;她从侯孝贤的《戏梦人生》,联想到伦勃朗的画作《圣家》:光,并不张扬,像母亲的手,轻轻抚摸着苍苍的岁月。她会将让•高克多的《美女与野兽》比作洋人版的《牡丹亭》,因为写的都是穿越生死的爱情:“……这样的细腻作比,这样的美妙联想,这样谈电影,启发人们对电影进行更多层面上的思考,对于只在电影本身打转出不来的影评人,不啻高了一筹。”
       最后,黄爱玲不像迈克刻薄针贬过的那些什么电影都敢写的“万金油影评人”,她有自己的影评主张:“看电影如交朋友,也讲缘分。爱森斯坦和奥尔逊•威尔斯的作品当然是气魄不凡,在电影史上地位崇高,但是不交心就是不交心,没法亲近。”就是这种坚持和偏执,使她的影评“我手写我心”,并不去考虑其它因素。比如说,对于她心仪的导演如侯麦、皮亚拉、侯孝贤、利普斯坦、安哲罗普洛斯和约翰•卡萨维茨,她可以兴致勃勃一写再写,特别对于侯麦,更写了六篇之多;而对于好莱坞电影,她落墨不多,并不怕被别人诟病,反而理直气壮;对于中国电影,尤其当代的中国内地电影,明知有许多艺术水准并不高,她却仍然细加点评,对于意识形态对中国内地电影的干扰颇有微词。这位喜爱费穆、热爱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影痴,对中国电影始终难于忘情,下笔难以自休。她对内地电影所作的毫不留情的批评,也许可以看做是因为她爱中国电影之深,所以才会责之切,才会有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怜惜。影评人应该有自己的坚持,中国电影就是黄爱玲难以割舍的爱与痛。
       “婉约、感性、妩媚的文字,细腻敏慧、人情练达的观察,高尚幽雅的品位。黄爱玲的影评,真的很可能是香港有史以来罕见优美的评论。这里面蕴涵着的是个宁静、平和和充满人性悲悯的至善世界。得以进入这个世界,只能说是一种幸福。”这是香港影评人舒琪对黄爱玲《戏缘》一书的评价。读惯了粗头乱服、不修边幅的影评文字,面对《戏缘》的满目锦绣,我们只能够屏息静气,读得慢些,再慢些。因为,这样美好的影评阅读体验,下一次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摘自《南方都市报》2011-03-21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