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迷影文化史
作者:
李洋 著
定价:
28 元
页数:
360页
ISBN:
978-7-309-07467-3/J.147
字数:
238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0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根据旅法多年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述“迷影”如何改变电影和电影文化的历史,从1895年电影的诞生到传奇杂志《电影手册》,从因痴迷电影而破产的乔治·梅里爱到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与萨特的论战,从1 950年代的“作者论”到1968年的“朗格卢瓦事件”……作者同时围绕“迷影情结”衍生的理论话语和美学话语,对“上镜头理论”、“摄影机笔论”、“作者论”等电影理论史上诸多重要话题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梳理,文笔生动又不失严谨,乃广大电影爱好者、电影专业师生不可多得的必读佳作。
      
      
      

作者简介


       李洋,法国戴高乐大学电影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影视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欧盟大学协会(Erasmus mundus)客座研究员,《看电影》杂志、《南方都市报》专栏作家。译有《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莱昂内往事》,2006年以“大旗虎皮”的网名创办中文电影百科网站。

书摘


       目录
      
       戴锦华序
       舒琪序
      
       导言:迷影文化与电影史
       1829—1895:游戏冲动与电影的诞生
       1895—1912:梅里爱与导演的诞生
       1919 —1924:德吕克与电影批评的诞生
       1916 —1926:让·雷诺阿的迷影时光
       1936 —1950:安东尼奥尼的影评生涯
       1936 —1968:朗格卢瓦的电影教堂
       1944 —1958:安德烈·巴赞的遗产
       1946 —1967: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
       1948 —1966:“希区柯克症候”
       1953 —1968:罗热·泰耶尔与《正片》杂志
       1973 —1981:特吕弗的“文化上正确”
       1973 —1992:电影之子塞尔日·达内
       1981 —1991:雅克·朗格改革
      
       结语:从“作者论”争论看“迷影话语”的本质
      
       附一:电影迷恋与场面调度——让-米歇尔·傅东访谈
       附二:论作者论 /安德烈·巴赞
       附三:1968:风暴中的戛纳 /李洋
      
       后记
      

书评       

迷影——一剂美丽的毒药

郑越文

       一直以来,是什么在影响电影?技术?商业?社会责任、游戏之心?还是美学追求?苏珊.桑塔格在电影诞生一百年时提出了“迷影情结”的概念,认为“电影迷恋”是隐藏在电影历史内部的一条精神线索,“爱电影”是决定电影存亡的关键问题。其实早在1977年,麦茨在他的《想象的能指》一书中就理性又感伤提出了他的关于“爱电影”的理论——“我们之所以研究电影,是因为我们爱电影。但是,由于我们太爱电影了,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再研究电影。因此,要想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研究电影,我们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不那么爱电影。”麦茨说我们应当不那么爱电影才能研究好电影,苏珊.桑塔格说“电影迷恋”已经消亡,但李洋似乎并不这么认为。
       《迷影文化史》的主体是李洋于2006年至2009年间发表在期刊、杂志(主要是《看电影》杂志)上的文章合集,但全书的格局一目了然,以时间为基本框架,以“迷影人”为出发点,每一章都有意识地将重点落在一个或一些有关“迷影文化”的问题上。
       作者选择了法国电影史作为叙述“迷影文化”的对象,一方面和作者的留学经历相关,但更在于,“‘迷影文化’在法国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并且于1920年代和1950年代在法国发生了两次声势浩大的迷影运动高潮,而书中所有的讲述也就是围绕这两个年代绵延开的,有“因1920年代的迷影运动进入影坛,又因1950年代的迷影运动被捍卫”的让.雷诺阿,有从1950年代的迷影高潮中走出,在很大程度上由迷影文化激荡出的“新浪潮十年”中成为主心骨,之后的岁月中又无论世事变迁都坚持“文化上正确”的特吕弗。作者全面地选择了各式各样的迷影人——导演、影评人、电影理论家、电影史家、电影活动家……这些或创造、或推进电影的人们在书中也悄悄换了华服,他们的伟大依然因为他们的成就,但也不全然如此,打动我们的更在于他们对电影的爱,在于一种执着的“迷影精神”,正因为这种迷影精神的存在,梅里爱才会为了电影倾家荡产,凄凉逝去;让.雷诺阿才会为了拍电影卖掉父亲的名画,几经沉浮;特吕弗才会建议戈达尔拍一部名叫“一坨屎就是一坨屎”的自传。也正是因为这种对电影深切的爱和坚持,梅里爱才会最终死有所归;让.雷诺阿才会最终被发现,被爱戴;罗热.泰耶尔才有“活着的理由”;乔治.萨杜尔才有勇气不断自我否定,并一直寻找到关于电影的新方向。李洋用丰富到琐碎的史料,向我们充分地展开历史的细节,将“精神”这一多少有些虚无缥缈的概念具体化了,顺便反驳了麦茨,也反驳了苏珊.桑塔格。“迷影情结”是一剂迷魂汤,甚至是一剂毒药,但这无疑是电影人最美丽的毒药,无数的电影人心甘情愿地服下这剂毒药,为电影生为电影死,“迷影情结”也因此“深刻地改变了电影史”,并且“不会消亡”,而“会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以不同方式不断介入历史”。
       既然出发点不在于电影人的成就本身,那么整本《文化史》所叙述的多是带有掌故味道的史实,颇有有几分传奇化和感性的色彩,也和现如今风行的“八卦”有几分形似。这样的风格使得本书的阅读界面非常友好,更让电影伟人走下神坛,成为你身边那个热爱电影、不断受挫、最终成长的热血青年,无疑,这样一本史书本身就很有可能让更多人爱上电影,培养熏陶出更多的迷影人。
       这是一本法国的迷影史,也是一本全世界的迷影史,在书里,作者写道,“当时(1950年代)的法国有点像今天的中国,一代青年为电影趋之若鹜,民间刊物纷纷兴起,规模不等的电影俱乐部相继成立,各种形式的合法或非法的电影放映活动在大学、电影馆、酒吧里举行”。在书本之外,作者就以“大旗虎皮”的旗号号召着一代这样的青年。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在书写历史。
       大旗虎皮的“迷影文化史”是相对完整的,却也是不完整的,还有这样一群迷影人,他们爱电影,如痴如醉到戏如人生,分不清“戏和人生”的他们将平凡的生活也过得有了几分美丽几分悲情,但他们并非都能以胜者的姿态进入书面的电影史,或者至多只是作为群众演员被一笔带过,他们天生没有办法被写入历史,但他们何尝又不是迷影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