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人体词语语义研究
作者:
黄碧蓉 著
定价:
20.00元
页数:
197页
ISBN:
978-7-309-07318-8/H.1490
字数:
160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0年7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黄碧蓉博士的专著《人体词语语义研究》是对词义的研究,选取人体词语作为研究对象和窗口,通过描写人体词语的语义体系,分析有关的语义建构基础和构建机制,揭示整个语言词语体系的语义特征及其语义建构规律。
       本书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以语义学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出发点,综合运用词汇学、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人体词语语义特征及建构机制。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揭示人体词语语义分布的表层特征和语义演变的程度以及人体词语语义分布和演变的内在规律性。以前的相关研究以单语人体词语为研究对象且不采取比较法以不区分人体词语与其他普通名词,本书对人体词语语义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构建了个体人体词语语义体系的分析模式,该模式能回答:人体词语语义体系内有哪些词义?这些词义越出“人的肢体”语义范畴进入哪些语义范畴?涉及多少语义范畴?为何有些语义范畴为缺省范畴?词义取象的顷向性和成因?等等。体现出作者具有一定的学术功底。
       本书的内容是对词汇学、语义学等相关理论的补充,对语言教学、翻译实践与词典编撰等应用学科具有参考价值,值得一读。是为序。 2010年5月10日于复旦大学 前 言
       初民们物我不分,天地人混沌一片,他们自认为对自我身体部位非常了解,所以用自身的一切去类比认识大千世界,用身体表征大千世界,使自然人化。历经几千年以身体认识世界、表征世界的过程,人体词语的意义已今非昔比,被赋予厚重的隐喻性和转喻性。
       那么用身体表征世界,构成怎样一番图景,即,人体词语的语义体系怎样,是本书研究之所在。
       人体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元概念,在词汇系统中占据着基础和核心地位。因此,以人体词语为窗口,对其语义体系进行研究,能达到揭示整个语言词语体系语义特征及其语义建构规律的目的。
       本书对人体词语的语义试图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系统性探讨。在综合运用词汇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法、描写与解释相结合法、点面结合法、对比研究法进行研究。先从宏观层面通过与其他普通名词相比较的方法考察整个人体词语体系的语义特征(见第二章),考虑到从整体视角批量宏观考察语义可能存在的难以尽至的缺憾性,之后又从微观层面选取身体词语“手”和头部词语“眼”详尽分析它们的语义体系,促进人体词语词义的系统性研究(见第三章)。接着,为推进研究的系统性,不局限于某一种语言,又从跨语视角对比考察英汉人体词语语义体系(见第四章)。最后,运用解释法对人体词语语义体系建构进行深入细致地解析(见第五章)。通过不同视角 2 人体词语语义研究
       的分析考察,得到不同的发现,挖掘一些深层的规律。
       本人在书中尝试运用语言学相关理论对语言现象进行探索。在第四章进行跨语对比考察时,对一些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论证。如,英汉语中身体词语“体”、“back”均具有最高转义量;与英汉人体词语转义数量的共性特征(三个次类的转义数量由头部词语到身体词语再到内脏词语依次递减)相反,英语人体词语引申的词均功能义头部词语最低,身体词语稍高,内脏词语最高。就个中原因进行思考求证。在第五章提出转喻的域内转移模式,等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探索性的,并不很成熟,但自认为提出来讨论加以研究十分必要而有裨益。
       本书能够面世,我要首先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德春先生。上外求学三年,受益于先生宏大、深厚的学识构架以及他给予我的孜孜不倦的教诲,该书正是在先生悉心指导下所写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
       我同样要感谢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复旦大学熊学亮教授对本人研究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以齐亚丽院长为首的领导团队对我科研的鼓励和资助。
       书成之际,我也深深感谢我的丈夫和女儿,正是他们的全力支持与关爱使我心无旁骛,逐梦语言学。
       深切感谢所有关爱、支持、协助本书撰写、出版的人们!
      
       黄碧蓉
       2010年5月2日于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简介


       黄碧蓉:女,1970年10月出生,湖南邵阳人。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研究人员。现就职于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语义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对比语言学、翻译学。成功申请并已结题的省厅级、校级科研项目六项,在《外语学刊》、《外语研究》、《外语教学》等外语类核心期刊和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书摘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题解
       1.2 研究现状
       1.2.1 多义现象研究综述
       1.2.1.1 古典理论对多义现象的研究
       1.2.1.2 结构主义对多义现象的研究
       1.2.1.3 认知语言学对多义现象的研究
       1.2.1.4 对各流派多义现象研究的评价
       1.2.2 人体词语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语料说明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人体词语的语义特征
       2.1 意义与语义特征
       2.2 人体词语和其他普通名词的共性语义特征
       2.2.1 客观性
       2.2.2 历时变化性
       2.2.3 共时多义性
       2.2.4 文化性
       2.3 人体词语的个性语义特征
       2.3.1 人体词语词义的隐喻系统性
       2.3.2 人体词语词义的转喻性
       2.3.2.1 人体词语转指人
       2.3.2.2 人体词语转指长度单位
       2.3.2.3 人体词语转指人体相应部位的特征或功能
       2.3.2.4 人体词语转指人体部位相应的动作行为
       2.4 小结
      
       第三章 人体词语语义体系个案研究
       3.1 “手”的语义体系研究
       3.1.1 “手”的词义内容
       3.1.1.1 由“手”的物理存在特征引申而来的转义
       3.1.1.2 由“手”的功能特征引申而来的转义
       3.1.2 “手”转义的语义范畴
       3.1.2.1 语义范畴概述
       3.1.2.2 “手”转义的语义范畴分析
       3.1.3 “手”转义的词义取象倾向
       3.1.3.1 “手”转义的功能取象倾向体现
       3.1.3.2 “手”转义的功能取象倾向原因
       3.2 “眼”的语义体系研究
       3.2.1 “眼”的词义内容
       3.2.2 “眼”转义的语义范畴
       3.2.3 “眼”转义的词义取象倾向
       3.2.4 “眼”与“目”义比较
       3.3 小结
      
       第四章 人体词语语义体系英汉对比研究
       4.1 英汉人体词语转义数量对比
       4.1.1 英汉人体词语转义数量的共性特征
       4.1.1.1 人体词语三个次类转义数量的依次递降
       4.1.1.2 内脏词语“心”、“heart”高转义量分析
       4.1.1.3 身体词语“体”、“back”最高转义量分析
       4.1.2 英汉人体词语转义数量的个性特征
       4.1.2.1 英语人体词语转义数量高于汉语
       4.1.2.2 英语人体词语名转动数量高于汉语
       4.1.2.3 汉语人体词语特有的名转量优势
       4.2 英汉人体词语转义内容对比
       4.2.1 英汉人体词语转义内容的共性特征
       4.2.1.1 形貌隐喻义
       4.2.1.2 位置隐喻义
       4.2.1.3 功能隐喻义和功能转喻义
       4.2.2 英汉人体词语转义内容的个性特征
       4.2.2.1 形貌隐喻义
       4.2.2.2 位置隐喻义
       4.2.2.3 功能义
       4.3 小结
      
       第五章 人体词语语义的建构
       5.1 人体词语语义建构的基础
       5.1.1 经验基础
       5.1.1.1 身体经验
       5.1.1.2 文化模式
       5.1.1.3 认知框架
       5.1.2 语义范畴跨界基础
       5.1.2.1 人物同类
       5.1.2.2 主观求新
       5.2 人体词语语义建构的机制
       5.2.1 语义建构的基石:相似性和邻近性
       5.2.1.1 相似性
       5.2.1.2 邻近性
       5.2.2 语义建构的助推器:认知突显
       5.2.3 语义建构的途径:隐喻和转喻
       5.2.3.1 隐喻和转喻理论概述
       5.2.3.2 隐喻的跨域投射
       5.2.3.2.1 形貌投射
       5.2.3.2.2 位置投射
       5.2.3.2.3 功能投射
       5.2.3.3 转喻的域内转移
       5.2.3.3.1 上移
       5.2.3.3.2 平移
       5.2.3.4 转隐喻模式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关于人体词语整体的语义特征
       6.1.2 关于人体词语个体的语义体系
       6.1.3 关于人体词语语义体系的英汉对比
       6.1.4 关于人体词语语义的建构
       6.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