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企业网络战略
作者:
朱涛 著
定价:
18.00元
页数:
185页
ISBN:
978-7-309-06332-5/F.1443
字数:
161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8年1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导论——为何当前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网络具有优越性?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节 企业战略当前困境的源头: 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
       一、企业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管理经济学解释
       二、企业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本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经济管理学理论的回顾
       第一节 从企业理论审视企业网络及其战略意义
       一、企业网络与企业战略视野的探索
       二、企业/市场两分法: 一种容易引起误解的分类范式
       第二节 相关企业战略理论综述
       第三节 企业关系治理理论综述
      
       第三章 企业网络形成的动因分析法的提出
       第一节 从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到企业网络的资产专用性
       一、企业网络专用性: 企业网络战略提高绩效的根本依据
       二、网络专用性和企业战略
       三、网络专用性和企业专用性的比较
       第二节 企业网络的集中、整合及协同: 美国马歇尔工贸公司案例分析
       第三节 企业为何形成联盟——基于动因分析的企业网络成因分析
      
       第四章 企业网络的动因分析架构及其理论模型
       第一节 动因分析法的三个分析维度
       一、基于网络经济学的动因分析
       二、基于市场结构的动因分析
       三、基于企业竞争力的动因分析
       第二节 企业网络动因分析法在企业网络关系治理中的应用
       一、双动因模式和三动因模式动因空间
       二、整合治理维度
       三、时间作为隐含维度: 代表随时间产生的变化
       第三节 动因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辩证
       一、动因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二、动因分析法不包括的因素及其原因
       三、动因分析法的用途和意义
       四、企业网络形成的原因: 企业边界的扩展
      
       第五章 企业网络形成动因分析法的战略应用分析
       第一节 企业网络的柔性和企业网络战略: 以摩托罗拉和诺基亚为例
       第二节 企业网络的结构区别及其战略分析
       一、集中、整合、协同和网络战略
       二、集中和网络专用性投资
       三、整合和网络专用性: 操作层面
       四、联盟和网络专用性: 网络中的调整和代理成本
      
       第六章 动因分析法在企业网络动态演进中的应用实例和总结
       第一节 生物制药业中的企业网络战略及其动态演进
       一、选择生物制药业作为分析单位的原因
       二、生物科技产业及其同制药产业的联系
       三、企业网络战略动因分析法的解释
       第二节 生物制药产业中企业网络的动态演进史
       一、撒利多胺剂危机和产业的巩固
       二、基因技术和联盟文化的产生
       三、染色体和生物技术产业的网络化经济
       四、从冲突到合作: 信息和药物的发现
       五、21世纪早期生物技术与制药两大产业的联合
       六、合作和市场业绩的关系与对制药公司的经验主义看法
       第三节 企业间协作与市场绩效的关系
      
       第七章 企业网络绩效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以合作效率为自变量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一: 合作效率与投资回报总额之关系
       二、实证二: 合作效率与价格收入比之关系
       第二节 以企业网络动因理论为视角对实证分析结果的讨论
       第三节 合作质量与绩效的关系: 技术创新分量与增量的比较
       第四节 经济学企业理论对于本实证分析结论的解释
      
       第八章 结论: 局限与展望
       第一节 对于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动因分析法对企业网络演进的指导意义
       一、科技和产业动态演进与动因分析法
       二、企业网络生命周期与动因分析法
       第三节 对于传统企业战略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局限与展望
      
       外文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