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科学:思想史、方法论与社会学
作者:
肖巍 刘学礼 吴海江 著
定价:
39.00元
页数:
361页
ISBN:
978-7-309-06144-4/G.761
字数:
385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8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有关科学的思想史、方法论与社会学的读物,向读者提供比较完整的科学面貌。科学思想史部分,通过对古代科学的形态、近代科学的起源、科学迅速发展的历程、现代科学的图景与趋势以及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与技术发明的考察,比较系统地梳理了科学活动产生、成长,进而不断推陈出新的文化背景与思想轨迹,刻画了科学与技术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及一体化走向;科学方法论部分,通过介绍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方法、经验性的科学方法、
       理论性的科学方法、科学假说与理论体系、技术创新与技术方法等情况,表明无论科学研究,还是技术发明,都有自己的探索路径和可循之道,科学技术的进步往往得益于科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科学社会学部分,主要讨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运行及其规范、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科学技术产生的社会效应以及科学、技术与人文的关系,强调科学虽然代表了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但毕竟不可能十全十美,对科学的社会学理解与批判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值得关注的是,每部分之末还有对应的延伸阅读资料,可供进一步的研读参考。

作者简介

书摘


       目 录
      
       导 言
      
       第一编 科学思想史
      
       第一讲 古代的科学形态
       一、神话(迷思)滥觞
       二、古希腊自然哲学
       三、西方科学思想之雏形
       四、东方的贡献
      
       第二讲 近代科学的起源
       一、中世纪的情景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与自然
       三、“科学革命”
       四、“世界是一架大机器”
      
       第三讲 理性的时代、科学的时代
       一、启蒙张扬“理性”
       二、近代科学的扩展与延伸
       三、生命科学的兴起与进化论
      
       第四讲 现代科学的图景与走向
       一、20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态势
       二、新科学的迹象
       三、“科学主义”批判
      
       第五讲 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与技术发明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二、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与活动的特点
       三、“四大发明”走向世界
       四、关于“李约瑟难题”
       【延伸阅读1】
       【延伸阅读2】
      
       第二编 科学方法论
      
       第六讲 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
       一、科学方法与科学方法论
       二、科学方法的演进
       三、科学方法的价值
      
       第七讲 一阶(经验)科学方法
       一、科学来自于问题
       二、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三、观察(实验)的理论负荷
       四、观察实验中的机遇
      
       第八讲 二阶(理性)科学方法
       一、科学离不开抽象
       二、逻辑方法
       三、非逻辑的方法
       四、创造性思维方法
       五、系统科学方法
      
       第九讲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一、假说是一种科学形态
       二、科学理论的结构
       三、科学发展的模式
      
       第十讲 技术方法与技术创新
       一、技术发明
       二、技术方法
       三、技术创新
       【延伸阅读1】
       【延伸阅读2】
       【延伸阅读3】
       【延伸阅读4】
       【延伸阅读5】
      
       第三编 科学社会学
      
       第十一讲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一、社会学视野的科学与技术
       二、科学技术的建制化
       三、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
       四、科学技术体制与国家创新体系
      
       第十二讲 科学技术的运行及其规范
       一、科学界的社会分层
       二、科学的社会运行
       三、技术的社会运行
       四、科学精神与规范结构
      
       第十三讲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为什么是西方?
       二、社会因素的多维解读
       三、社会支持系统
       四、知识产权与专利制度
      
       第十四讲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一、一个价值论的考量
       二、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
       三、科学技术与现代精神
       四、科学技术的“异化”问题
      
       第十五讲 科学、技术与人文
       一、“两种文化”
       二、科技活动的人文关怀
       三、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四、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
       【延伸阅读1】
       【延伸阅读2】
       【延伸阅读3】
       【延伸阅读4】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