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艾滋病防治学
作者:
康来仪 潘孝彰 主编
定价:
76.00元
页数:
530页
ISBN:
978-7-309-05885-7/R.1015
字数:
811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8年3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自1981年世界上首次报告5例艾滋病(AIDS)以来,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艾滋病流行及其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危害,已波及全球194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联合国艾滋病项目署估计,截至2007年底全球已有近7000万HIV感染者。目前全球每日以6800个新感染者的速度增加,新感染者中一半为25岁以下人群,平均不到16s就有一个新的HIV感染者,每天平均死亡人数为5700人。艾滋病的流行已是许多国家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在非洲,导致各国平均期望寿命减寿10年,双亲或单亲因艾滋病死亡而造成的孤儿数已增至1500万。
       我国也不例外,自198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以来,疫情逐渐蔓延,不仅波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而且疫情仍呈上升趋势,正面临着艾滋病病人逐渐死亡的严重状况。此外,艾滋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其中性传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2007年估计全国HIV/AIDS人数达70万,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
       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艾滋病仍然是当前防治的重点疾病,是威胁健康的重要因素。虽然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在与艾滋病抗衡的26年间,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防治经验、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但是,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有效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迅速地遏制艾滋病的蔓延势头,仍然急需加强艾滋病专业队伍和全体医务卫生人员对防治艾滋病能力的建设,提高防治水平。
       1999年,我们出版了《艾滋病防治手册》,先后2次印刷了1万册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包括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欢迎,尤其作为上海市从事艾滋病、性病医务卫生人员上岗培训的基本教材,该手册在提高他们与艾滋病斗争的自觉性和紧迫性,掌握艾滋病诊断、治疗、监测、检测、预防、控制和管理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该手册出版后的8年间,不但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积累了我国特有的大量防治经验,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化文件和工作程序。鉴于此,我们特编纂《艾滋病防治学》一书。本书仍然坚持科学性和实用性,不仅大部分编写者曾参加了《艾滋病防治手册》的编写,而且大部分编写者均具备高级职称,长期工作在艾滋病诊治、预防和教学的第一线,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不少人还是国内同道中从事艾滋病流行病学、社会学、病原学、临床学、管理学等方面颇具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本书为了更好地切合实际,还增添了“外出旅游的指导”、“医疗机构扩大检测的意义和策略”、“羁押场所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等内容,并特地邀请艾滋病病人撰写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和需求。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编写者所在单位领导的热心关怀和大力支持。上海市十一届政协副主席蔡威教授特地为本书撰写了序;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党委书记徐建光教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凡主任、张胜年研究员、傅申书记、卢伟副主任、郭长仪副主任、仲伟鉴副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常务副院长丁强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张志勇主任都十分重视本书的编纂,不断鼓励并给予具体指导;任金马、沈银忠、周磊明、高咸明、汤全贵、徐明珠、沈方伟、宫菊丽、张玮、陈安琪、岳清、孙斌、盖晶、曹清华、林怡、郑子佳等同志担负起全部稿件的整理和打印工作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最后,我们希望本书能够为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限于我们的水平和时间,书中难免有谬误之处,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
       2008年1月28日

作者简介


       主编 康来仪 潘孝彰
      
       副主编 潘启超 卢洪洲 袁政安
      
       编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方蕙 卢洪洲 孙洪清 钟平 袁政安
       徐金华 唐小平 康来仪 潘孝彰 潘启超
      
       学术秘书 任金马 沈银忠
      
       编写人员 (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建新 王江蓉 王盈 方蕙 石英 卢洪洲
       史连国 包建峰 宁镇 庄鸣华 刘莉 江雪艳
       孙乔 孙洪清 励峰 邹颖 沈银忠 宋炜
       张云智 张仁芳 张学祥 陈楠 郑晓虹 郑毓芳
       胡越凯 查丽俊 钟平 袁政安 夏国美 徐庆年
       徐金华 郭瑞章 唐小平 唐荣 黄琴 康来仪
       蒋卫民 蒋佩茹 潘孝彰 潘启超 薛以乐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艾滋病的病原学
       第一节 反转录病毒的分类
       第二节 艾滋病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第三节 HIV的致病机制
       第四节 HIV感染的免疫学
       第五节 HIV感染的血清学
       第六节 HIV感染的病毒学
       第七节 HIV对外界的抵抗力
      
       第二章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
       第一节 艾滋病的发现
       第二节 艾滋病的流行模式和决定因素
       第三节 艾滋病流行的3个环节
       第四节 全球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和趋势
       第五节 中国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和流行特征
      
       第三章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第一节 艾滋病的进程和分期
       第二节 儿童和妇女艾滋病
       第三节 艾滋病的预后与影响病程进展的因素
      
       第四章 艾滋病与机会性感染
       第一节 机会性感染概述
       第二节 病毒感染
       第三节 细菌感染
       第四节 真菌感染
       第五节 艾滋病相关的寄生虫病
      
       第五章 各系统的艾滋病相关性疾病
       第一节 艾滋病相关性脑病
       第二节 艾滋病相关性周围神经病变与肌肉病变
       第三节 艾滋病相关性肾病
       第四节 艾滋病相关性心血管疾病
       第五节 艾滋病相关性血液系统疾病
       第六节 艾滋病相关性淋巴结病变
      
       第六章 艾滋病合并病毒性肝炎与性病以及血友病病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第一节 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
       第二节 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
       第三节 艾滋病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
       第四节 血友病病人感染HIV
      
       第七章 艾滋病相关的恶性肿瘤
       第一节 艾滋病相关的恶性肿瘤概述
       第二节 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
       第三节 艾滋病相关淋巴瘤
       第四节 艾滋病相关的其他肿瘤
      
       第八章 艾滋病诊断
       第一节 诊断原则
       第二节 诊断程序
       第三节 诊断依据
       第四节 诊断标准
       第五节 鉴别诊断
      
       第九章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第一节 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分类
       第二节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第三节 HAART不良反应
       第四节 HAART进展与展望
      
       第十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特异性实验室诊断
       第一节 HIV感染的临床免疫反应
       第二节 目前常用实验室诊断项目及其意义
       第三节 主要检测项目的原理及其基本检测程序
       第四节 HIV检测质量控制
       第五节 HIV的耐药性
      
       第十一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及其防治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含义
       第二节 职业暴露的预防
       第三节 职业暴露的处理
       第四节 职业暴露后的咨询和监测
       第五节 职业性HIV暴露的预防性服药
       第六节 医源性感染的阻断
      
       第十二章 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 对艾滋病问题的社会认识
       第二节 艾滋病流行的危害
       第三节 艾滋病防治立法和政策
       第四节 艾滋病防治的伦理问题
       第五节 非政府组织在防制艾滋病中的作用
       第六节 社工和志愿者的作用
       第七节 HIV感染者对艾滋病歧视问题的心声和进言
      
       第十三章 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相关行为
       第二节 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原则与方法
       第三节 异性性接触传播及其行为干预
       第四节 男性同性传播及其行为干预
       第五节 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和针具交换
       第六节 有偿供血传播
      
       第十四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监测和检测
       第一节 艾滋病监测内容和指标
       第二节 艾滋病疫情报告系统
       第三节 艾滋病哨点监测
       第四节 艾滋病行为监测
       第五节 监测的质量控制
       第六节 监测资料的运用
       第七节 HIV检测工作的管理
       第八节 艾滋病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九节 医疗机构扩大HIV检测的意义和策略
      
       第十五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的医学随访和管理
       第一节 告知和保密原则
       第二节 内容和做法
       第三节 HIV感染者的医疗服务
       第四节 外出旅游的指导
      
       第十六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HIV母婴传播的机制
       第三节 孕前干预
       第四节 药物干预
       第五节 产后干预
       第六节 孕产期预防与保健
       第七节 婴幼儿预防与保健
      
       第十七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免疫预防和其他免疫接种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免疫预防的意义、疫苗种类和进展
       第二节 艾滋病疫苗的临床评估
       第三节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非HIV疫苗免疫接种
      
       第十八章 社区开展艾滋病防治
       第一节 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社区选择、确定和实施的原则
       第三节 组织领导和实施
       第四节 督导与评估
       第五节 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治
      
       第十九章 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督导与评估
       第一节 督导与评估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艾滋病防治的督导与评估
       第三节 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
       第四节 督导与评估信息收集
       第五节 督导与评估报告框架
      
       第二十章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第一节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概念与作用
       第二节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原则
       第三节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第四节 咨询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掌握的知识
       第五节 与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相关的政策与法规
      
       第二十一章 羁押场所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 加强羁押场所卫生管理是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羁押场所中的HIV检测与监测
       第三节 羁押场所的预防措施
      
       附录一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宣传教育
       第三章 预防与控制
       第四章 治疗与救助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附录二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
      
       附录三 国家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
      
       附录四 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2006年6月26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设置
       第三章 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验收
       第四章 艾滋病检测工作要求
       第五章 艾滋病检测工作中的生物安全
       第六章 实验室质量管理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八章 附则
      
       附录五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
      
       附录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书评       

评《艾滋病防治学》

王龙妹

       自1981年首次报告5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病毒(HIV)和艾滋病(AIDS)流行及其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危害,已波及全球194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联合国艾滋病项目署估计,截止2006年底全球已有HIV感染者7000万以上。目前全球每日以14000个新感染者的速度在增加,每天平均死亡人数8000个。艾滋病的流行已是许多国家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也不例外,自198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以来,疫情逐渐蔓延,不仅波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而且疫情仍呈上升趋势。此外,艾滋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其中性传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2007年估计全国HIV/AIDS报告人数达70万,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
       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艾滋病仍然是当前防治的重点疾病,是威胁健康的重要因素。虽然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在与艾滋病抗衡的26年间,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防治经验、策略和措施,但是,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有效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迅速地遏制艾滋病的蔓延势头,仍然急需加强艾滋病专业队伍和全体医务卫生人员对防治艾滋病的能力建设,提高防治水平。
       鉴此,上海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康来仪教授主编《艾滋病防治学》一书。本书的大部分编写者长期工作在艾滋病诊治、预防和教学的第一线上,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不少还是国内从事艾滋病流行病学、社会学、病原学、临床学、管理学等方面颇具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本书坚持科学性和实用性,不但重点阐述艾滋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各种治疗方法,还切合实际,增加了《艾滋病病人外出旅游的指导》、《医疗机构扩大检测的意义和策略》、《羁押场所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等内容,并特地邀请艾滋病病人撰写他们的心理活动和需求。书末还附有历年来国家有关艾滋病防治条例和各种法规。
       本书收集了国内外艾滋病防治领域中最新的知识和经验,内容非常丰富,是目前国内防治艾滋病书籍中较全面的一本工具书,可供艾滋病防治第一线的工作者、各级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