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作者:
于民 主编
定价:
65.00元
页数:
595页
ISBN:
978-7-309-05845-1/B.284
字数:
709千字
开本:
小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8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这部《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是从我国古代典籍中精选而成,内容涵盖原始至清末,涉及审美艺术的各个领域,共有一百四十位作者(或著述),突出了中国审美意识的特色及其发展变化的历史线索。初版至今,为文学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师生或研究者所广泛使用。
      

作者简介


       于民,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30年生于河北唐山。1948年夏赴解放区华北联大学习。同年底于平津前线参军。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任宗白华先生的助手。1961年参加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的编写。主要著作有《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与《气化谐和》等书。
      

书摘


      
      
       初版编者说明
      
       这部资料是根据1961年高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精神着手编选的,于1963年完成初稿,以后就长期搁置起来。这次我们对初稿作了进一步的加工整理。
       本书为研究中国美学思想史提供了部分原始资料,分上下两册(上册由先秦至五代,下册由宋至清末),依时代先后排列。由于篇幅所限,入选著作,只节录较为重要的部分,少数篇章录其全文。凡入选的文字,均按内容分类抄录,每类冠以小标题,以醒眉目。凡采用原著作篇名作小标题的,均在正文标题上加星号,此部分如不录其全文,则注明节录。所选作家或著作都作了简单的介绍说明。
       本书初稿由于民、叶朗等编选,宗白华作了指导和审订,金志广作了许多具体工作,并参加了部分编选,音乐研究所吴玉清、原《美术》编辑部王靖宪参加过一段工作。
       这次修改主要由于民、叶朗完成,甘霖、李醒尘、杨辛参加了编选。出版前,葛路、阎国忠、张中秋作了部分工作。蒋志雄参加了下册的部分工作。杨辛担负了全书编选中的组织工作。
       本书初稿编选过程中,曾得到一些兄弟院校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郭沫若、王朝闻、邓以蛰、侯外庐、黄药眠、魏建功、刘大杰等不少老专家曾在百忙中对本资料的编选提出了宝贵意见。这次出版前,中华书局哲学编辑室孙通海为保证本书质量,认真负责,作了大量细致工作。这里,我们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类资料是初次编选,限于我们的水平,资料的取舍、内容的归类、史料的简介都难免存在不当以至错误之处,尚希各界专家、读者批评指教,以期进一步修改完善。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
       1979年7月
      
      
       再版说明
      
       这部资料选编是在原《美学概论》教材编写组王朝闻主编和北京大学美学教研室主任杨辛的组织领导下,由于民、叶朗二人于1961至1964年用了三年时间选编,最后经宗白华先生删定而成。“文革”后,在1979年底交中华书局出版。
       资料的出版适应了“文革”后高校与科研部门学习研究的迫切需要,它不仅为中国美学史的拓荒写作直接提供了最基本的素材,也为各门艺术史、艺术思想史的深入研究创造出十分有利的条件,因而在当时颇受欢迎。
       在此后至今的二十多年中,尽管有大部头的“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编成和其他简要的资料选出现,但从选材的多少适当而又便于广大读者的翻阅研究来看,《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仍有它难以替代的作用,以至不断有读者发出重印的呼声。
       根据广大读者的要求,为迎接繁荣兴盛中华文化高潮的到来,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积极倡议与大力支持下,这部多年不曾再版的美学资料选编终于在今天得以和读者见面。
       为了更好地发挥资料的作用,在这次修订中,除增添了郭沫若、刘大杰、侯外庐等专家的亲笔信,和对历史分期、选篇的先后次序作了个别调整外,还增加了对各历史阶段美学思想的概述,以利读者对资料内容、中国美学思想特点及其发展线索的进一步理解。本书初版为上、下两册,今为便利读者,合并为一册。
       在这次再版中,复旦大学出版社给予很大支持,对原书又重新进行了仔细的校定,特表感谢。
      
       编 者
       2007年12月
      
      
       目 录
      
       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美学思想发展概述 于 民
      
       原始至春秋
      
       《左传》
       一 文物昭德
       二 九功之德皆可歌
       三 铸鼎象物
       四 春秋之称
       五 乐以安德
       六 文以足言
       七 季札观乐
       八 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
       九 和与同异
       十 子产论礼
      
       《国语》
       一 政象乐,乐从和
       二 情与文
       三 乐以风德
       四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五 伍举论美
      
       《尚书》
       一 诗言志,歌永言
       二 玩物丧志
      
       《周易》
       一 说卦
       二 系辞上
       三 系辞下
      
       《老子》
       一 美与恶
       二 五色令人目盲
       三 绝圣弃智
       四 有与无
       五 大音、大巧、信言
      
       孔丘
       一 论乐(读月)
       二 论诗
       三 论文
       四 美与大
       五 论乐(读勒)
      
       战 国
      
       《墨子》
       一 非乐
       二 声乐害政
       三 不修文采,不为观乐
       四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孟轲
       一 充实之谓美
       二 目之于色有同美
       三 与民同乐故能乐
       四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
       五 浩然之气
       六 以意逆志,不以文害辞
       七 《小弁》之怨
       八 论知言
       九 言近指远
       十 仁义与乐
       十一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十二 论观水之术
       十三 西子蒙不洁
      
       《庄子》
       一 礼乐文章有失性命之情
       二 美与大
       三 自美则不美
       四 论西施 美
       五 人之所美与鸟兽不同
       六 厉与西施,道通为一
       七 黄帝答北门成问《咸池》之乐
       八 天乐、人乐、至乐
       九 天籁、地籁、人籁
       十 梓庆削木为
       十一 偻者承蜩
       十二 庖丁解牛
       十三 北宫奢为卫灵公制钟
       十四 工 旋而盖规矩
       十五 宋元君将画图
       十六 道与技
       十七 “真”能动人
       十八 意与言
       十九 论庄周文辞风格
      
       《考工记》
       一 画缋之事
       二 梓人为 
       三 知者创物
      
       荀况
       一 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
       二 论至文
       三 论观水
       四 君子以玉比德
       五 耳目之辨,生而有之;声色之好,人所同欲
       六 心有徵知,必缘天官
       七 论情欲与治乱
       八 重己轻物,方能养乐
       九 论诗、书、礼、乐
       十 驳墨子“非乐”
       十一 先治其国,然后百乐得其中
       十二 礼乐文章之用
       十三 论性与伪
       十四 太庙之堂贵文
      
       《乐记》
       一 乐本篇
       二 乐论篇
       三 乐礼篇
       四 乐施篇
       五 乐言篇
       六 乐象篇
       七 乐情篇
       八 乐化篇
       九 魏文侯篇
       十 宾牟贾篇
       十一 师乙篇
      
       韩非
       一 文学者用之则乱法
       二 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
       三 文章奢侈则失国
       四 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
       五 千金之玉 而无当,不可以盛水
       六 大巧者巧为,拙为鸢
       七 文与道
       八 情恶者恃貌,质不美者待饰
       九 宋人以象为楮叶
       十 郑人买椟还珠
       十一 客有为周君画荚者
       十二 画犬马最难,画鬼魅最易
       十三 射稽之讴贤于癸
      
       《吕氏春秋》
       一 适音
       二 大乐
       三 古乐
       四 音初
       五 侈乐
       六 物以养性,非以性养
       七 遇合无常
       八 举大木者
       九 论知美恶
       十 应同
       十一 乐不适则不可以存
      
       《礼记》
       一 哀乐与服饰
       二 礼乐起源
       三 礼乐相成
       四 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
       五 三至、五至、三无、五起
       六 礼、乐、刑、政
       七 温柔敦厚,诗教也
       八 播乐以安之
       九 礼之文与质
       十 礼之尊、乐、贵、美
       十一 文饰与德行
       十二 诚在其中,志见于外
       十三 致中和
      
       两 汉
      
       《淮南子》
       一 论美丑
       二 论无形与无声
       三 人之所以能视丑美赖于神气
       四 人之情,感于物而动
       五 秦楚燕魏之歌异转而皆乐
       六 载哀者闻歌声而泣
       七 耳目之乐
       八 人得其得之谓乐,以内乐外之谓乐
       九 民人被发文身以象鳞虫
       十 圣人因民之所好而为之节文
       十一 道德衰,然后声调容饰
       十二 五色乱目,五声哗耳
       十三 乐听其音,则知其俗
       十四 音乐上通九天
       十五 论文与质
       十六 论情与声
       十七 论君形者
       十八 善歌者中有本主
       十九 论瞽师之放意相物
       二十 艺巧乃服习积贯之所致
       二十一 画者谨毛而失貌
       二十二 论声歌之宜
       二十三 鼓舞者
      
       董仲舒
       一 同类相动
       二 山水之观
      
       司马迁
       一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作
       二 屈原之文辞微约,志行廉洁
       三 论乐
      
       刘向
       一 琴说
       二 乐者德之风
       三 君子之好乐与小人之好乐
       四 自乐与乐人
       五 孔子论北鄙之声
       六 志通金石
       七 论文与质
       八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九 玉有六美
       十 目悦、耳悦、心悦
      
       扬雄
       一 论赋
       二 论乐之雅正
       三 书恶淫辞之 法度
       四 事辞称则经
       五 论圣人之言与书
       六 圣人之质以文见
       七 言不文不成经
       八 言必有中,行必有称
       九 言为心声,书为心画
      
       桓谭
       雍门周为孟尝君鼓琴
      
       王充
       一 疾虚妄
       二 论贵是而不务华
       三 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
       四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
       五 图画不如文章
       六 乐不能乱阴阳
       七 治久文繁
       八 国君圣而文人聚
       九 德盛者文缛
       十 经艺之增,与传语异
       十一 精诚由中,其文感人
       十二 言是人不能皆信
       十三 各以所禀,自为佳好
       十四 文有伪真,无有故新
       十五 世俗之性,贱所见贵所闻
      
       班固
       一 屈原可谓妙才,但非明智之器
       二 诗赋略论
      
       许慎
       论文字之起源
      
       《毛诗序》
       毛诗序
      
       王逸
       楚辞章句序
      
       蔡邕
       书者散也
      
       魏晋南北朝
      
       曹丕
       一 典论论文
       二 文章品评
      
       曹植
       一 论鉴赏与批评
       二 画赞序
       三 画说
       四 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阮籍
       乐论
      
       嵇康
       一 声无哀乐论
       二 琴声感人,触类而长
      
       陆机
       一 文赋
       二 存形莫善于画
      
       左思
       美物者贵依其本
      
       卫夫人
       笔阵图
      
       王廣
       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
      
       郭璞
       山海经序
      
       葛洪
       一 非染弗丽,非和弗美
       二 西施有所恶而不能减其美,美多也
       三 美玉出乎丑璞
       四 五声诡韵,而快耳不异
       五 见美然后悟丑
       六 论好恶之不同
       七 驳文章不及古之说
       八 论辞义
       九 文章非余事
       十 德行粗而易见,文章精而难识
      
       王羲之
       一 论书
       二 须得书意于转深点画之间
      
       顾恺之
       一 论画
       二 以形写神
       三 魏晋胜流画赞
      
       宗炳
       论画山水
      
       王微
       论画的创造
      
       《世说新语》
       一 人物品藻
       二 山水之赏会
       三 重其神骏
       四 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五 论文赋
      
       王僧虔
       一 神彩为上,形质次之
       二 评各家书
      
       谢赫
       一 论图绘六法
       二 画品
      
       沈约
       通声律始可言文
      
       刘勰
       一 原道
       二 宗经
       三 神思
       四 体性
       五 风骨
       六 通变
       七 定势
       八 情采
       九 比兴
       十 夸饰
       十一 隐秀
       十二 时序
       十三 物色
       十四 知音
       十五 丽辞
       十六 辨骚
       十七 明诗
       十八 附会
       十九 总术
       二十 熔裁
       二十一 议对
      
       萧衍
       一 书评
       二 运笔
       三 观钟繇书法十二笔意
      
       钟嵘
       一 诗的本源与作用
       二 论兴比赋
       三 古今胜语皆由直寻
       四 拘于声律则伤文之真美
       五 以品论诗
       六 诗品
      
       萧统
       一 文选序
       二 评陶渊明诗
      
       姚最
       一 论绘画创作
       二 评谢赫等各家画
      
       颜之推
       一 发引性灵,使人忽于持操
       二 文章创作须有天才
       三 为文虽有逸气,但须节制
       四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胸
       五 华实不可偏废
       六 文章当从三易
      
       刘昼
       一 正赏
       二 殊好
       三 物有美恶,施用有宜
       四 质美曲和,方能动目惊耳
      
       隋 唐 五 代
      
       虞世南
       一 叙体
       二 辩应
       三 释草
       四 契妙
      
       王通
       一 诗者民之情性
       二 讲究声律为诗之末流
       三 续诗之用
       四 续诗有四名五志
       五 论古今之文史
       六 文不及理则天下无文
       七 学必贯道,文必济义
      
       李世民
       一 求骨力而形势自生
       二 心正则字正
       三 心与气合,思与神会
       四 书至王右军则尽美尽善
       五 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
      
       孙过庭
       书谱
      
       陈子昂
       文章重风骨兴寄
      
       李嗣真
       一 书后品
       二 续画品录
      
       刘知及幾
       一 模拟
       二 叙事
      
       张怀瓘
       一 书的起源与作用
       二 书的创造
       三 草之微妙
       四 识书之道,风神骨气者居上
       五 论书之病及医之方
       六 神妙能三品
       七 评行、草、飞白各体书
       八 评书之道不一
       九 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李阳冰
       书以自然为师而备万物之情状
      
       王维
       一 画道之中,水墨最上
       二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三 先看气象,后辨清浊
       四 春夏秋冬四景之画题
       五 见山之秀丽,显树之精神
      
       李白
       诗贵清真
      
       窦蒙
       语例字格
      
       颜真卿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杜甫
       一 戏为六绝句
       二 丹青引
      
       张璪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皎然
       一 论比兴
       二 诗有四不
       三 诗有四深
       四 诗有二要
       五 诗有二废
       六 诗有四离
       七 诗有六迷
       八 诗有六至
       九 文章宗旨
       十 取境
       十一 辨体有一十九字
      
       朱景玄
       一 画者,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
       二 神妙能三品之外又有逸品
       三 论各家画
      
       符载
       论艺与道
      
       韩愈
       一 文为世所珍爱者必非常物
       二 文与道
       三 文者必有诸其中
       四 气与言
       五 文惟其是
       六 文师古圣贤人之意
       七 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八 不平则鸣
      
       柳宗元
       一 文以明道
       二 论奇味
      
       白居易
       一 论诗
       二 粹灵之气,散为文章
       三 尚质抑淫,著诚去伪
       四 论画
       五 论乐诗
      
       皇甫湜
       一 论奇正
       二 行文之大略
      
       杜牧
       论李贺诗
      
       张彦远
       一 叙画之源流
       二 论画六法
       三 论画体
       四 论顾、陆、张、吴用笔
      
       司空图
       一 诗品二十四则
       二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三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荆浩
       一 画有六要
       二 论神、妙、奇、巧
       三 笔有四势
       四 论有形之病与无形之病
       五 论华实
       六 论似真
       七 评各家画
      
       欧阳炯
       画须形似气韵兼备
      
       宋 元 明
      
       黄休复
       画之逸、神、妙、能
      
       欧阳修
       一 弹虽在指声在意
       二 山林者之乐与富贵者之乐
       三 学书之寓意乐心
       四 知之与好之
       五 颜书初见则畏之,久则愈可爱
       六 爱其书兼取其为人
       七 文章与造化争巧可也
       八 事信言文,且所恃者大,乃能传世
       九 文与道
       十 积习成俗,文风难于骤变
       十一 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
       十二 文章必得于自然
       十三 画鬼神亦难工
       十四 梅诗老有余态
       十五 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
       十六 古画画意不画形
       十七 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者,非深明之论也
       十八 韩孟如宫商,合奏乃锵锵
       十九 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
      
       郭熙
       山川训
      
       邵雍
       一 观物者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理
       二 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
       三 作诗与观物
       四 人和心尽见,天与意相连
       五 炼辞得奇句,炼意得余味
       六 诗史善记事,长于造其真
       七 诗史善记意,诗画善状情
       八 画笔善状物形,诗画善状物情
       九 善赏花者爱花妙
      
       郭若虚
       一 叙自古规鉴
       二 叙制作楷模
       三 论气韵非师
       四 论妇人形相
       五 论黄徐体异
      
       王安石
       文以适用为本,刻镂绘画为容
      
       沈括
       一 识画当以神会
       二 学书须自法度入
       三 山水之法,以大观小
       四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五 声中无字,字中有声
      
       程颢 程颐
       一 静观
       二 温润含蓄气象
       三 学诗妨事,作文害道
       四 和顺积中,英华发外
       五 天下无一物无礼乐
      
       苏轼
       一 寓意于物则乐,留意于物则病
       二 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
       三 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四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五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六 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
       七 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
       八 物之无常形者必有常理,画者须得其理
       九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十 传神之妙在于得人意思之所在
       十一 观画取其意气所到
       十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十三 离画工之度数,得诗人之清丽
       十四 神与万物交,智与百工通
       十五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十六 忘声而后能言,忘笔而后能书
       十七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十八 与可画竹,身与竹化
       十九 书之短长肥瘠各有所美
       二十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二十一 评唐氏六家书
       二十二 论大小字之难处
       二十三 书之有意无意
       二十四 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
       二十五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
      
       黄庭坚
       一 书画当观韵
       二 学书胸次须高
       三 怨忿怒骂,失诗之旨
       四 自成一家始逼真
       五 不烦绳削而自合
       六 子美诗之妙处,乃在无意于文
       七 评李西台等人书
       八 妙于形似无可赏
       九 文章好恶止系于人
       十 点铁成金
       十一 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
      
       董
       一 画者观物
       二 形与理
       三 形与神
       四 论法
       五 论真水
      
       郑樵
       一 乐之本在诗,诗之本在声,声之本在兴
       二 辞章之学与义理之学
       三 书画同出
       四 图、书相错而成文
       五 制器尚象
      
       张戒
       一 言志与咏物
       二 用事与押韵
       三 意、味、韵、气
       四 诗贵不迫不露而有余蕴
       五 世间一切皆诗
       六 韵度矜持、冶容太甚乃邪思之尤
       七 状溢目前,情在词外
       八 诗坏于苏黄
      
       朱熹
       一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二 圣人之言,因言以明道
       三 苏韩及今人之文,与道理了无干涉
       四 文字之设,须达意得理
       五 用力于文词,不若穷经观史以求义理
       六 有德而后有言
       七 文字自有一个天生成腔子
       八 识得古今雅俗,洗涤心胸,而后可为诗
       九 书札细事,而与人德性相关密切
       十 诗有工拙之论,则言志之功隐
       十一 国初文章严重老成,宣政间则穷极华丽
       十二 苏氏文辞矜毫谲诡,与道甚远
       十三 为文须去轻扬诡异之态,树沉潜温厚之风
       十四 屈原为文皆生于缱绻恻怛
       十五 学诗之大旨与诗之用
       十六 志者诗之本,乐者诗之末
       十七 论兴
       十八 论理与象
       十九 《易经》阴阳之说,可观人事文章
      
       陆九渊
       一 道与艺
       二 文以明道
      
       姜夔
       一 诗有气象、体面、血脉、韵度
       二 诗有四种高妙
       三 诗要有余味余意方善
       四 词之意尽与不尽
       五 自然与学到
       六 文之工与妙
       七 雕刻与敷衍
       八 一家风味
       九 魏晋书法潇洒飘逸,各尽字之真态
       十 墨之润、燥与笔之长、劲、圆
       十一 字之向背要在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
       十二 字之各部使相副为妙
       十三 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
       十四 方圆相参
       十五 肥瘦露藏
       十六 书之风神
      
       严羽
       一 诗辨
       二 诗评
       三 诗法
      
       王若虚
       一 论苏黄诗
       二 论白居易诗
       三 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
      
       元好问
       一 眼处心生句自神
       二 诗贵刚健豪壮
       三 豪华落尽见真淳
       四 心声只要传心了
       五 俳谐怒骂非诗宜
       六 诗不可俯仰随人
       七 杜诗之妙在学至于无学
       八 诚为诗之本
       九 学诗之诫
      
       郝经
       内游
      
       方回
       一 境存乎心,治其境莫如治其心
       二 《离骚》之蕴与楚辞之蕴
       三 诗之意味自然者为清新
       四 诗不厌寒、瘦,惟不可轻、俗
       五 熟而不新则腐烂,新而不熟则生涩
       六 奇峭悲壮要出自天成
       七 诗要天真自然,而不在学问言语
       八 诗之音可哀则哀,可伤则伤
       九 太白诗自有朴处
       十 小字大字都要可喜,都要有神
       十一 画闻不如画见
       十二 昌黎备四时之气
       十三 死法与活法
      
       王履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祝允明
       一 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情俟于才而成艺
       二 宣豁风抱,必得大境;内观心语,必得小境
       三 事之形有美恶,而后人之情有爱憎
       四 师楷化机,取象形器,与韵格过象者不同
       五 为诗要 识卓,齐量充,去四病
      
       王守仁
       一 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
       二 礼之见于外者为文,文之存于中者为礼
       三 论志于道
       四 论复古乐
       五 乐是心之本体
       六 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
       七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
       八 论博学于文
       九 天下无心外之物
      
       杨慎
       一 文不论繁简难易,惟求其美
       二 画似真,真似画
       三 比兴景也,筋节情也
       四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
       五 诗不可以兼史
       六 论清新
       七 论老成
       八 清妙与丰艳
       九 文当求新鲜
       十 感在心者物已微
       十一 文之工与神
       十二 深于文者一切皆文
       十三 为文不可欲世人皆好
      
       谢榛
       一 兴、趣、意、理
       二 体、志、气、韵
       三 诵、听、观、讲
       四 情与景
       五 虚与实
       六 奇与正
       七 浓与淡
       八 古淡与富丽
       九 作诗妙在含糊,逼真反失奇观
       十 诗有造物
       十一 做手不同,诗味有别
       十二 诗人养气与诗之风格
      
       徐渭
       一 与两画史
       二 画病不病,在于生动与不生动
       三 启南画稚中藏老,秀中见雅
       四 真行始于动,中以静,终以媚
       五 运笔之妙,心手尽之
       六 读之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之品
       七 画竹难画风竹哭
       八 墨色淋漓,不求形似
       九 诗贵自得其意
      
       王世贞
       一 形模与气韵
       二 山水画至关仝、董源、巨然辈,方以真趣出之
       三 逸品自应置三品之外
       四 书与画通
       五 才、思、格、调
       六 李杜之不同
       七 主气主意,各有所至
       八 诗以专诣为境,以饶美为材
       九 兴与境诣,神合气完
       十 西汉以来,文格代降
       十一 为文须先熟读汉以前文及六朝、韩柳佳文
       十二 文章九命
       十三 论北曲南曲之不同
       十四 《拜月亭》有三短
       十五 高剧之妙,不唯其琢句之工
      
       李贽
       一 童心说
       二 化工与画工
       三 世之真能文者,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
       四 论忠义归于水浒
       五 传奇可以兴、观、群、怨
       六 画不徒写形,诗不在画外
       七 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
       八 琴者所以吟其心
       九 二十分识
      
       汤显祖
       一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二 情至则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三 文章与灵性
       四 士奇则心灵,心灵则文章有生气
       五 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
       六 诗以若有若无为美
       七 文以意趣神色为主
       八 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
       九 文不真,不足行
      
       胡应麟
       一 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
       二 骨肉、气韵、意象、声色
       三 悟与法
       四 理障与事障
       五 七言律之全美
       六 大家与名家
       七 古诗大要不过二格
       八 诗最可贵者清
       九 论诗之壮
       十 论李杜
       十一 诗之体以代变
       十二 诗之风格系诸世运
      
       董其昌
       一 画当天地造化为师
       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三 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
       四 画与山水
       五 画之高手
       六 文要得神气
       七 作画须绝去甜俗蹊径
       八 为文须擒得真种子
       九 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十 作文要得解悟则能动人心窍
       十一 画要有八面玲珑之巧,又要虚实互用
       十二 字须熟后生,画须生外熟
       十三 书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
       十四 论晋、宋、唐人书
      
       袁宏道
       一 世人难得者唯趣,趣得之自然者深
       二 淡是文之真性灵、真变态
       三 时有变化,文有古今
       四 事今日之事,则亦文今日之文
       五 真人真声,任性而发,是可喜而不可废
       六 善为诗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
       七 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
       八 古诗不必高,今诗不必卑
       九 物贵其真
       十 吐之者不诚,则听之者不跃
       十一 诗但恐不达,而不病怼露
       十二 论文章新奇
       十三 青莲能虚,工部能实,苏公虚实兼包
       十四 花之清赏
       十五 花之整齐正以参差不伦、意态天然
       十六 文心与水机,一种而异形
      
       王骥德
       一 本色与文词
       二 曲之美听,在于声调
       三 论用事
       四 套数不在快人,而在动人
       五 咏物贵不即不离,写其风韵
       六 俳谐之曲须以俗为雅
       七 戏曲不欲脱空杜撰
       八 唱曲欲其无字
       九 出之贵实,用之贵虚
       十 曲之本色,在能入众
       十一 南调柔婉,北调沉雄
      
       袁中道
       一 文章有必变之势,胆胜者始变之
       二 以意役法,而诗文之精光始出
       三 古今异调,而不失为可传
       四 文贵直摅胸臆,不为中行,则为狂狷
       五 诗以发抒性灵为主
       六 情与景
       七 情景之新故
       八 识、才、学、胆、趣
       九 真诗在民间
       十 深于隐者不假物以适
       十一 慧则流,流极而生趣
       十二 园圃之胜,天地之美,大都有其缺陷
       十三 神愈静而泉愈喧,泉愈喧而神愈静
       十四 自然与人工,野逸与浓丽
       十五 峰岩之色、骨、态、饰
       十六 太和山如一美丈夫,诸胜皆全
       十七 水予石以色,石予水以声
       十八 岳阳楼之观,得山而壮,得水而妍
      
       徐上瀛
       溪山琴况
      
       叶昼
       一 世上先有《水浒传》一部,然后作家借笔墨拈出
       二 《水浒传》妙处都在人情物理上
       三 《水浒传》刻画人物逼真传神
      
       计成
       一 兴造论
       二 借景
      
       张岱
       一 西湖、鉴湖、湘湖三者之性情风味不同
       二 为亭榭楼台曲径回廊而山水风月益增其妙
       三 山水之间以石胜者妙,以土胜者亦妙
       四 《寓山注》超越前人,非其笔墨之妙,特其见闻之真
       五 西湖七月半之看月者,亦可作五类看之
       六 瓜州龙船的装饰趣味
       七 鲁藩烟火之妙,妙在与灯互为变幻
       八 灯不演戏则灯意不酣,无队舞鼓吹则灯焰不发
       九 青藤诸画,苍劲中姿媚跃出
       十 空灵妙诗难于入画,有诗之画未免板实
       十一 可一师作画善以坚实为空灵
       十二 柳敬亭说书
       十三 《琵琶》、《西厢》于布帛菽粟之中,自有许多滋味
       十四 彭天锡串戏
       十五 女戏以布景出神奇境界,使人忘其为戏
       十六 弹琴作文,皆藉此一口生气
      
       清
      
       金圣叹
       一 存耐庵之书其事小,存耐庵之志其事大
       二 略水浒之形迹,伸水浒之神理
       三 《西厢记》一书,文者见之谓之文,淫者见之谓之淫
       四 《西厢记》一书是天地自己劈空结撰而出的妙文
       五 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
       六 《水浒》一书写出一百八人性格,故百读不厌
       七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八 词家写景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
       九 行文须用尽心力,而后能奇、变、妙、神
       十 《西厢记》一书,有狮子滚球、烘云托月之妙
       十一 《水浒》一书,有将欲避之,必先犯之之妙
       十二 写宋江以李逵相衬,不料反成李逵之妙
       十三 人异其心,因而物异其致
       十四 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
       十五 论诗的原本
       十六 世之善游者,胸中必有别才,眉下必有别眼
      
       黄宗羲
       一 诗与性情
       二 文之理与情
       三 论风雷之文
       四 台阁之文与山林之文
       五 论兴、观、群、怨
      
       毛宗岗
       一 造物自然之文
       二 天然奇妙之事与奇妙之文
       三 《三国》叙实,真而可考,故胜于《西游记》
       四 《三国》叙事不一味直写,而有无数衬染
       五 《三国》写出三奇人,故人喜读《三国》胜于诸史
       六 《三国》写妙人,善于从无处写
       七 《三国》叙事,善于用避,又善于用犯
       八 《三国》叙事,善于用逆
       九 《三国》叙事,善于用衬
       十 《三国》叙事,善于用虚,有无数曲折点染
       十一 《三国》一书,有将雪见霰,将雨闻雷之妙
       十二 《三国》一书,有浪后波纹,雨后 之妙
       十三 《三国》一书,有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
       十四 《三国》一书,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之妙
       十五 《三国》一书,有奇峰对插,锦屏对峙之妙
       十六 不相反则后事不奇,不相引则后事不现
       十七 不大惊则不大喜,不大疑则不大快
      
       李渔
       一 传奇三美: 情、文、有裨风教
       二 传奇只当求于耳目之前
       三 传奇贵显浅
       四 戒讽刺
       五 脱窠臼
       六 变旧成新
       七 辞意新奇,足以移人
       八 论情景
       九 作词当一气如话
       十 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
       十一 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无穷
       十二 作诗词不可表里如一
       十三 开卷当以奇句夺目,终篇当以媚语摄魂
       十四 重机趣
       十五 剂冷热
       十六 唱曲宜解明曲意
       十七 科诨贵自然
       十八 审虚实
       十九 构造园亭,须自出手眼
       二十 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
       二十一 途径要雅俗俱利而理致兼收
       二十二 居宅无论精粗,总以能蔽风雨为贵
       二十三 窗棂栏杆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
       二十四 取景在借
       二十五 一花一石之位置,能见主人之神情
       二十六 山要气魄胜人,无补缀穿凿之痕
       二十七 山石之美,俱在透、漏、瘦
       二十八 峭壁之设,要有万丈悬崖之势
       二十九 草木之娱观者,或以花胜,或以叶胜
       三十 鸟声之悦人者,以其异于人声
       三十一 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
      
       《尺牍新钞》
       一 同是园趣而有荡乐悲戒之不同
       二 浈阳峡如古逸书,耐人思索
       三 西湖之妙与西湖之病
       四 牡丹花以干大者为佳
       五 戏与真
       六 歌不必定要绕梁遏云,但要得当年作者意
       七 印章之妙,原不一趣
       八 印章可见其人本色胸次
       九 极琐屑处写出须眉生动
       十 篆镌诗画,动人则传
       十一 画妙在行条理于粗服乱头中
       十二 画罗汉眉目要如恒人,而生人敬畏心
       十三 画莫妙于用松
       十四 性情为诗文之枢轴
       十五 佳诗与真诗
       十六 事业与文章
       十七 古今能文之士,皆胸中无物,眼底无人
       十八 学古人而不可学学古人
       十九 兼并古人与自成一家
       二十 引诗者可不合作者之志,却不可舍自身之情
       二十一 论诗之理色
       二十二 空怀平气,则文章可以百年
       二十三 难与易
       二十四 易与老
       二十五 虚与实
       二十六 去邪祟之奇,归平正之奇
       二十七 文不可太粘,亦不可太离
       二十八 象意与不象意
       二十九 声与情
       三十 《离骚》妙在乱辞无绪
       三十一 论批评圈点
       三十二 诗之草稿与清稿
       三十三 八面锋与专主中锋
       三十四 诗与文
       三十五 诗与禅
       三十六 君子之得与于诗者,莫不有其遇合
       三十七 剧技与真实
       三十八 士不可无豪,文不可无英
       三十九 作文作人,只以老实为主
       四十 作诗作文之法,有同有异
       四十一 作文如打鼓
       四十二 作诗如写照,贵在得神
       四十三 诗之美者,情文兼至,格调双谐
       四十四 注古人者,当以古人还古人
       四十五 人品与文品
       四十六 山林宫阙之美与文章之美
       四十七 道理文章,原是一事
       四十八 诗须有谓而作
       四十九 入与变
       五十 文如龙
       五十一 典与凿
       五十二 中与边
       五十三 繁与减
       五十四 相文与相人
      
       顾炎武
       一 文须有益天下
       二 古人图画,皆指事为之
       三 形而下者谓之器
       四 巧言
       五 文辞欺人
       六 诗韵
       七 诗题
       八 文人摹仿之病
       九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十 诗与乐
      
       王夫之
       一 文与质
       二 真与假、诚与幻、空灵与实际
       三 形与神、笔墨与物体
       四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
       五 内极才情,外周物理
       六 情与景,比与兴
       七 意、象、势
       八 诗与理,诗与议论
       九 诗与史,诗与乐
       十 静燥、雅俗、贞淫
       十一 雄浑、悲壮、旖旎、整丽、高、润、平
       十二 兴、观、群、怨
      
       贺贻孙
       一 作者之旨,皆由不平
       二 以哭为歌
       三 感慨不极则优柔不深
       四 壮士之言多怒,清士之言多适,逸士之言多冷
       五 真与假
       六 血痕和墨痕
       七 诗不可说理谈禅
       八 飞扬跋扈之诗,猖狂恣睢之文
       九 厚、秀、远、肆
       十 蕴藉
       十一 奇与平
       十二 炼胆与炼气
       十三 论趋时之弊
       十四 水田三乐
      
       叶燮
       一 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二 理、事、情
       三 才、胆、识、力
       四 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
       五 体格、声调、苍老、波澜
       六 正、变、盛、衰
       七 诗无一格,雅无一格
       八 志士之诗与才人之诗
       九 诗以人见,人以诗见
       十 画中有诗则深,诗中有画则显
       十一 物之美本乎天
       十二 天地之至文
       十三 对待之两端各有美恶
       十四 境一而触境之人之心不一
      
       石涛
       一 一画
       二 了法
       三 变化
       四 尊受
       五 笔墨
       六 运腕
       七 絪緼
       八 山川
       九 皴法
       十 脱俗
       十一 兼字
       十二 资任
      
       廖燕
       一 借彼物理,抒我心胸
       二 意也者,万物之始,图画所出
       三 愤气者天地之才
       四 风流蕴藉中寓牢骚肮脏之意
       五 悲借泪以出,非有泪而始悲
       六 作文须从三十三天上发想
       七 读于无字之书
      
       郑板桥
       一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二 一块元气团结而成画
       三 写其神,写其生,不拘成局
       四 不立一格,不留一格
       五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
       六 维新特立,乱之方妙
       七 有成竹,无成竹,一个道理
       八 大小难易,在人之意境何如
       九 极工而后能写意
       十 师意不师迹
       十一 一室小景,情味历久弥新
       十二 文章以沉著痛快为最
       十三 文章有大乘法,有小乘法
       十四 写字作画是雅事,亦是俗事
       十五 为文须想春江之妙境
      
       曹雪芹
       敷彩之要,光居其首
      
       脂砚斋
       一 论典型人物
       二 人物描写要合乎情理
       三 论人物语言
       四 论情节
       五 论作者和读者都要有亲身经历
      
       袁枚
       一 诗者,各人之性情
       二 文章随化工为运转,不可貌古人而袭之
       三 奇平艳朴,皆可采取
       四 论才、学、识
       五 情景、刚柔、直曲、苦甜、厚薄、奇偶
       六 文之佳恶不系乎有用与无用
       七 论山水园林
       八 续诗品三十二首
      
       姚鼐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章学诚
       一 象与比兴
       二 天地自然之象与人心营构之象
       三 文与道
       四 辞与理
       五 述事明理与悦目娱心
       六 文辞与志识
       七 才、学、识
       八 气与情
       九 得义理之所齐
       十 神妙
       十一 传人适如其人,述事适如其事
       十二 论好古
       十三 学人之诗,才人之诗,诗人之诗,文人之诗
       十四 清真
      
       黄钺
       二十四画品
      
       但明伦
       一 论“蓄”
       二 论“转”
       三 论《莲香》篇写鬼与狐
       四 论《婴宁》篇写花与笑
      
       华琳
       论画中之白
      
       刘熙载
       一 文概
       二 诗概
       三 赋概
       四 词曲概
       五 书概
      
       梁启超
       一 美是人类生活要素中之最要者
       二 诗歌中的悲和喜都是美的
       三 骈俪之文,固自有其特殊之美
       四 歌谣与诗——自然美与人工的美
       五 美术产生科学,求美先从求真入手
       六 论写字的美
       七 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
       八 论情感与情感教育
       九 小说支配人道之四种力
       十 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
       十一 趣味之源泉
       十二 美术的趣味
       十三 文学是人生最高尚的嗜好
       十四 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十五 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
       十六 诗界革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十七 天然之景物对精神文明的作用
      
       王国维
       一 美和艺术可使人超脱生活之欲带来的痛苦
       二 优美与壮美
       三 艺术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故优于自然美
       四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五 论人间嗜好,高尚者为文学艺术
       六 论美术之神圣之位置与独立之价值
       七 《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
       八 文学为知识道理之表以情感与求诸想象者
       九 屈子文学之精神
       十 观物、造境、境界
      
       蔡元培
       一 以美育代宗教说
       二 美感之教育为世界观教育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