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心印复旦园
作者:
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管理委员会 等编
定价:
25.00元
页数:
516页
ISBN:
978-7-309-05767-6/I.407
字数:
459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7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继《旦园枫红——复旦大学退离休教师“老有所为”纪实》、《为了夕阳红——老年学研究文集》出版之后,又一本主要由复旦大学退离休教授撰写的纪实文集。
       全书分“风范篇”、“创业篇”、“师泽篇”、“缤纷篇”,共收文章111篇。风范篇是对资深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的素描;创业篇是创业者艰辛创业的诗篇;师泽篇谱写的是师生情浓、薪火传承的乐章;缤纷篇是复旦人多姿多彩生活的扫描。书中要表达的是,复旦人在教学科研和为祖国人民服务中的自觉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本书可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教材,可供广大退离休人员阅读,也可为中青年读者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组编单位
      
       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管理委员会
       复 旦 大学退(离)休教师协会
       复 旦 大 学 老 教 授 协 会
       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复 旦 分校
      
      
      
       编委会主任
      
       王小林
      
       编委会副主任
      
       方林虎 陆昌祥
      
       主 编
      
       方林虎 陆昌祥
      
       执行主编
      
       陆士清 余赛妹 金邦秋
      
       编 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
      
       方林虎 王新民 王克忠 王增藩 王蕙仁
       孙云媛 陈 勤 苏兴良 陆士清 沈文龙
       余赛妹 杜作润 陆昌祥 金文英 金邦秋
       孟祥生 修义庭 胡荣生 徐志伟 顾树棠
       唐尚明 黄全娣 黄建权
      
      
      

书摘

责任、爱心、奉献
       ——序《心印复旦园》
      
       王小林
      
       在我兼管退管会工作不久,陆昌祥同志就将编辑出版《心印复旦园》散文集的计划报给了我。我仔细看了计划和《心印复旦园》的征稿启事,觉得复旦大学退管会、退教协、老教授协会、老年大学合作编辑出版这本书很有意义,我赞成这个计划,并乐意出任本书编辑委员会主任,以表示我竭诚的支持。
       在退管会联络员、退教协小组长和书稿作者的热情支持下,经过两位主编、几位执行主编以及编委们的将近一年的辛苦努力,《心印复旦园》集稿111篇,即可交付出版了。这是我们学校老龄工作的又一个令人欣慰的丰硕成果。我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对此表示祝贺,并对为这书付出辛勤劳动的编委和作者表示诚挚的慰问和感谢!
       《心印复旦园》分为4编,即“风范篇”、“创业篇”、“师泽篇”、“缤纷篇”。打开书稿,仿佛走进了时光的隧道,洞见了一个个闪光的足迹、心迹和情迹。它们在交错碰撞和融和中,凝聚成了动人心弦的六个大字:责任、爱心、奉献!
       旧中国积贫积弱,文化科技事业十分落后。无数志士仁人奋起努力,但由于统治者的无道而不可能真正改变面貌。新中国是在旧时代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解放后,在共和国的旗帜下,复旦、上医大的一代代专家教授和全国的知识分子一样,为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的科学、文化、医疗、卫生事业而奋发有为地工作,在建设复旦和上医大中,在为人民服务和为祖国服务中,表现了自觉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2000年,复旦和上医大强强联合,合并成新的复旦大学,激发了新的活力,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在,新复旦继承先前的优良传统,在科教兴国的大道上阔步前进。《心印复旦园》书写和颂扬的正是这种优良传统精神。我们知道,生命是个时间的过程,历史总是从过去走来。我们复旦大学的这棵生命之树,也是在时间的过程中生存、延续、发展和壮大的,也是从过去走到今天的。复旦今天的辉煌,是在复旦和原上医大一代代人的努力和积累的基础上铸造而成的。《心印复旦园》就是对这种努力和积累的历史的感性书写,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创造历史的复旦人的敬礼!
       这里的“风范篇”,是献给复旦和上医大资深专家学者的颂歌。一位校友曾说过,何谓大学?大学就是要有大师。我们复旦大学虽不能说已是群贤毕至,但也是大师迭出,英才荟萃。那些杰出的学者、科学家和资深专家教授,他们在科技和学术上的探索和创造,为学校厚积了学术和科技财富;他们那不畏艰险、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他们那为人群服务,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他们安于清贫,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我们、为复旦大学的后来者涵育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心印复旦园》记述他们的业绩,歌颂他们的精神,不只是为了怀念、赞扬和感谢,而有着更深的期待。那就是希望他们的精神之泉,能真正化为滋润今天复旦大学年轻人的雨露,使他们所铸造的复旦人的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
       “风范篇”中也有对复旦大学一些管理干部的素描。由于作者书写角度的不同,烛照截面有大有小,他们的身影有深有浅;但他们都在复旦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这些管理干部,他们有的本身是专家学者,有的是职业革命家。这些专家学者,用精深的专业造诣、创新的精神和学者的风范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举薪传承,推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当他们站到了“领跑者”的位置上时,他们又承担起管理学校的职责,推动学校的发展。至于职业革命家,他们原先并不一定熟悉教育,但是他们有丰富的革命经验,又善于学习。他们以自己的热情、睿智、胆识和魄力,把复旦推向前进。他们在职时,恪尽职守。他们退下来以后,依然在为我们的事业、为群众服务。复旦这棵绿荫如盖的大树,有着他们辛勤浇灌的汗水。
       《心印复旦园》的“创业篇”,是我们复旦创业者自己写的诗。解放初和院系调整后,我们复旦和上医大的规模如何,有多少系科、多少专业,有多少值得自豪的科技成果?历史前进了五十年,复旦已今非昔比了。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它以挺拔的英姿,站到了共和国教育事业、科学、文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前沿。忆当年,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学科或科技空白,被我们的创业者发现后,就自担责任,自加压力,刻苦攻关。在资料信息极其缺乏的情况下,他们凭借自己坚强的决心、百折不挠的意志、创造的激情和智慧,攻克难关,填补空白,成就了新的实验室、新的学科,或者为新专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更为可贵的是,这些创业者,在物质生活极度贫困的条件下,他们想的不是生存的艰难,而是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们这些所谓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要有攻关任务,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那怕顶着精神镣铐跳舞,他们也会在所不辞!他们是复旦的赤子,人民共和国的赤子。《心印复旦园》在这里记述了他们很多生动而感人的事例,就是要将他们摆在历史的香坛上,给予叩拜,衷心说一声:谢谢!
       《心印复旦园》的“师泽篇”,谱写的是复旦师生情浓、薪火传承的乐章。唐代古文大家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虽然他所说的“道”和“业”都是有特指的,用于今天并不合适;但是如果我们赋予“道”和“业”以新的内容,作为老师的职责,大体上也是可以的。我们复旦的老师在教学、科研和育人中,是尽职尽责的。他们把上好课和指导学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乃至青年教师,视为神圣的任务。他们关心和爱护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以他们的远见灼识,为他们指明学有专攻的方向,或者在重大课题的合作中促使他们成长,乃至作为他们在研究上获得重大成果的催生婆。他们以自己治学的经验和心得,帮助年轻人培养优良的学风。复旦大学所以人才辈出,是与良师众多分不开的。所谓良师者,不仅要自身丰厚、教育得法,还要待生以德。我们复旦的老师就是这样的。而这种师德的核心,其实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爱”,对学生的爱。即使在“文化大革命”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我们的老师对他们仍然胸怀爱心,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无保留地教给他们知识和技能。师恩难忘,这是我们许多复旦人的共同心声。胸怀开阔,情操高尚,儒雅风范,无愧于为人师表。这就是我们复旦的老师!为他们树立了一块光彩照人的师德丰碑,这也是《心印复旦园》所要做的。
       《心印复旦园》的“缤纷篇”,取的是日月光华,缤纷绚丽之意。我们复旦大学,是文、理、医综合性大学,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机体。我们有学者、教授、医学专家,也有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第一位的任务是育人,而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第一线的老师从事教学,指导科研,还有众多的管理工作(包括规划管理、教学科研管理和思想生活管理等),来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学生、为老师服务,为在职的人员提供支持,为那些将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复旦现已荣休的教职工服务。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复旦为老服务的工作生气勃勃。维护退休教职工的合法权益,鼓励退休老同志老有所为、老龄工作制度化建设和落实两级管理两级共享等方面,都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特色。如果说在我们的老师中人才辈出,那么我们的管理人员中,也是人才济济。他们岗位不同,但理想追求却是一致的,那就是要为把复旦大学办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红花绿叶,相映成春。这就是复旦大学落英缤纷,色彩斑斓的境界。《心印复旦园》的“缤纷篇”所辑录的,就是我们学校各种岗位上教职员工所书写的光彩业绩,以及渗透在这些业绩中的热情和忠诚……并为之高歌一曲!
       《心印复旦园》,她不以史书的面貌出现,但又是历史见证者的口述历史,可以说她是复旦校史的组成部分。她生动具体,有血有肉,感人至深!《心印复旦园》,是一座丰富的精神宝库。现在,我们复旦大学,在中央和市委的领导下,正在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旗帜,遵循科学发展观,为把复旦大学办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心印复旦园》的出版,将是对我校师生的精神的激励,必将给我们平添无限的力量。
       这就是我读《心印复旦园》后的一些感想。
       是为序!
      
      
       目 录
      
       责任、爱心、奉献——序《心印复旦园》 王小林
      
       风范篇
      
       滴水当涌泉——怀念王中先生 曹 宠
       高山仰止说望老 范 晓
       “正谊明道”的遐想 冯承洛
       百岁老人蔡尚思先生的治学之道 傅德华
       金陵遽逝 业绩永存——痛别华中一教授 顾昌鑫
       高风垂范 音容永驻——深切怀念吴常铭同志 郭 诤
       归来又复坐书城 华宣积
       沉思前事忆师恩 李熙宗
       创业者的胆识与胸怀 卢 元
       深切怀念谢希德先生 陆 栋
       心灵的回荡——我与王零的陈年故事 陆士清
       我的老师周同庆先生 潘笃武
       半个多世纪的复旦情结——缅怀吴征铠老师 秦启宗
       我心中的两位院长 任 鹿
       桑榆微霞见情怀——老年志愿者钱冬生 申 文
       在复旦学报复刊的日子里 王华良
       忆恩师谭其骧 王文楚
       年高德劭 行为世范 温廷桓
       师德长存 爱心永忆 谢高阳
       斯人已去 怀念日深 徐端正
       深情的缅怀 许 荣
       忆苏德隆教授二三事 袁鸿昌
       著书立说显风范——记王运熙先生 袁震宇
       只要有路,我还将走下去——蒋孔阳的最后十年 郑元者
      
       创业篇
      
       深情的回眸 无限的企盼 陈才兴
       汗水心智编织的青春岁月——关于复旦加速器的回忆 陈炽庆
       贵在坚持 重在协作——我国首例白血病病毒分离和研究侧记 程 立
       我是生物物理学的一兵 程极济
       分析测试中心兴衰往事 费 伦
       与时俱进的“医学人口学”研究 顾杏元
       病理学——我一生的追求 郭慕依
       拨云见日——宗教研究的起步 胡景钟
       难忘灯会 胡荣生
       心系法学院 姜厚仁 修义庭
       回眸丙烯楼 李文俊
       回首投身社会学的足迹 刘豪兴
       咱们“五室”的年轻人 罗梅初
       健步攀登 屡创第一 马礼敦
       《妙手回春》映华年——怀念手外科专家杨东岳 倪定斋
       峥嵘岁月稠——《现代肿瘤学》编辑札记 阮天明
       岁月流金——忆生药学教研室双获国家奖 施大文
       从一张老照片想到的往事 汤金年
       创业艰辛苦战多 王新民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之研究 王永铭
       攻坚不怕难 翁志根
       从物化实验教学“灯会”说起 项一非 蔡显鄂
       我与《汉语方言大词典》 许宝华
       参与力学实验室建设的回忆 许经民
       白衣赤子 天使情怀——记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血防斗争 俞顺章
       开创卫生微生物学的未来 郁庆福
       创建电子学科的回忆 袁 榘
       心诚志坚 终成正果——口蹄疫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诞生 郑兆鑫 郭杰炎
       我与电子显微镜室之情缘 钟慈声
       发扬艰苦办学的传统 周 容
      
       师泽篇
      
       正其谊 明其道 白之娟
       教泽绵延 陈克明
       我与恩师余开祥教授 陈其人
       华中一剪影 陈仁溪
       师恩永驻心头 刁承湘
       几笔流水帐 一份不了情 杜作润
       历史的光彩不应泯灭——我是怎样走近王造时教授的 何碧辉
       学为人师 何开玲
       陈珪如教授教我辅导马列哲学著作 金邦秋
       灌溉者的心血 李 平
       秋风行戒悲落叶——忆师长 陆谷孙
       涛声依旧 陆士清
       在江泽宏教授病重的日子里 史家定
       玉兰花开 苏兴良
       我们的卢元老师 王德宏
       回望淮矿忆恩师 王簃兰
       一个辅导员的感悟 吴丽娣
       怀念胡裕树先生 严 修
       师生友谊之树常绿 颜 玲
       领悟创新——追踪寻迹望道先生 宗廷虎
      
       缤纷篇
      
       敬爱的周总理三次接见我 曹小定
       理论思想的火花 陈 勤
       人民代表为人民 陈国新
       难忘同窗情 陈惠黎
       忆留学生教学 戴卫国
       难忘的西藏 难忘的岁月 葛乃福
       “回上海啊!回上海!” 谷伯起
       难忘的几段记忆 华宏鸣
       红十字运动薪火相传 黄志昌
       深情在心中 蒋以山
       此情可待成追忆——校园里的金婚庆典 金文英
       友情之旅——访苏追忆 李继宗
       我说——“祸福的倚伏” 林 帆
       一本获奖图书的诞生 林溪波
       情系乐苑都是爱 林相荣
       我与回民食堂 马培英 口述
       异国师友情 潘富恩
       草根文化学问深 秦 耕
       祖先的智慧——“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分析 任炽刚
       郁闷的感觉 沈文龙
       从九十年代的考研热说开去 童月妹
       光源情——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光源照明工程的回忆 王国富
       一段难忘的经历 王蕙仁
       蒋学模教授创造的记录 王克忠
       我和谢高阳…… 王新民
       与苏老在衡山宾馆相伴百日 王增藩
       我的“仕途”生涯 王振钺
       巴蜀行 校友情 邢蒂蒂
       漫步校园寄深情 姚桂根
       在母校怀抱中成长 余赛妹
       在迎战甲肝爆发的日子里 俞顺章
       “逝水流年”中的絮语 张传座
       复旦烟云 张薰华
       雪域高原留足迹 郑天心
       我的“名记者梦” 周胜林
       校园处处足印深 周永忠
       “名人档案”储芳华 周芷芷
      
       后记 方林虎 陆昌祥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