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呼吸系统疾病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作者:
何礼贤 瞿介明 胡必杰 主编
定价:
68.00元
页数:
458页
ISBN:
978-7-309-05482-8/R.975
字数:
717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7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
      
       近二三十年来医学生物学研究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迅速发展。它使传统的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乃至解剖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使人们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获得了许多崭新的认识。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部分成果已经用于临床,成为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坚实基础。呼吸系统疾病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同其他学科一样,如雨后春笋,日新月异。为使临床医师初步了解本专业领域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加深对疾病机制的认识和理解,何礼贤、瞿介明和胡必杰教授偕同著名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余传霖老教授,组织同道编写这本《呼吸系统疾病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在是呼吸病学术界一大幸事。
       本人从医执教近50载,经历了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业务和研究工作从结核病向非结核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转变与过渡,但是结核病仍是我们面临的非常严峻的挑战。目前结核病和呼吸病的划分仅是临床和防治工作上的分工,而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上它们依然密不可分。我非常赞同本书将结核病和呼吸病结合在一起的编撰方式。《美国呼吸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杂志》与《美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作为美国胸科协会的出版物,反映了国际上对呼吸病领域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高度重视,也向我们展示其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我国在这方面研究也有相当进步,但差距仍然很大。就临床医师而言,许多人对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这门新学科刚刚入门,还需要不断学习。本书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中心,以发病机制为重点,结合临床,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切入进行论述,不套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本身体系,因此更适合临床医师阅读。
       医学科学历来强调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本书是呼吸病学和结核病学领域在这方面非常有益的尝试。承蒙主编邀我作序,有幸先读,深感本书谋篇结构独具匠心,内容新颖翔实,文字深入浅出。在此,我谨对主审、主编和参编者们的辛劳表示敬意,乐意为序,并向读者推荐。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顾问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感染和呼吸研究所所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年5月

作者简介

编写人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许燕华 刘庆华 邵长周 何礼贤 余传霖
      
       李华茵 李倬哲 陈雪华 陈 婕 张 新
      
       张 静 金美玲 周昭彦 胡必杰 胡 洁
      
       姜红妮 姜丽岩 洪群英 顾宇彤 徐金富
      
       揭志军 潘 珏 瞿介明

书摘

前言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结核病和非结核性呼吸病。由于结核病防治工作具有特殊规律和实践要求,加之非结核性呼吸病日渐增多,临床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在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衍生为两个分支学科,即结核病学和呼吸病学,这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我们始终认为两者的亲缘关系和现实的关联实在太过密切!而当前医学临床实践(包括日常疾病诊疗和相关研究)和实验性基础研究的联系日趋紧密,相互促进,正成为医学发展的动力和必由之路。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日新月异,特别是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传统的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组织学,乃至解剖学等基础学科的面貌为之一新,相互交叉拓展,在深度上不断开拓和加深。近年来国内已出版多部结核病学和呼吸病学的临床专著,对于基础理论虽有涉及,但重点仍是临床;基础医学的多种专著中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论述大多比较分散。所以我们决定编写《呼吸系统疾病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旨在为临床医师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有关基础知识,为医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学习提供参考读物,并激发他们更好地运用基础理论来思考和探索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临床和基础之间构筑一座桥梁。
       本书分6篇共43章,除第一篇阐述呼吸系统的发育和生物学基础外,第二至第五篇基本上按照临床疾病进行论述。其中肺分枝杆菌病独占一篇。第六篇中呼吸系统遗传性疾病及相关问题没有放在第一篇内,另行单列,是因为希望以临床为切入点探讨遗传基础;其编排和内容主要参考Wardlaw AJ和Hamid Q所著Textbook of respiratory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Martinz Ltd. 2002);其中哮喘所占比重较大,与第四篇中的哮喘的病理机制论述角度不同,内容亦无重复。全书以细胞和分子生物学为主线,也包括部分传统的免疫学、病理和病理生理学的论述,并尽量注意与临床的联系。
       我们作为临床工作者,编写这样一部覆盖绝大部分呼吸系统疾病基础理论的参考书深感难度极高。所幸著名的免疫学家和微生物学家余传霖教授担任本书主审,为我们提供指导和把关,他年逾八旬,还亲自撰写了分量极重的分枝杆菌肺病篇,使本书增色甚多。
       担任本书编写的大多是中青年医师,几乎都有博士学位,在攻读学位和课题研究期间都不同程度地阅读和涉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有关基础学科方面的内容,这是本书得以完成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条件。但是基础医学的发展极为迅速,信息瞬息万变,加之我们的学识和能力的局限性,不可能非常全面收集资料和进行系统论述,因而本书之论述只是呼吸系疾病基础理论和研究大厦之一隅,而书中表达不当甚至错误之处肯定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谨识
       于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
       2007年5
      
      
       目录
      
      
      
       第一篇 呼吸系统的发育和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 肺的胚胎发育及相关疾病 邵长周、何礼贤
       第二章 肺部疾病的生物学基础 邵长周、何礼贤
       第三章 肺部疾病的免疫学基础 余传霖
      
       第二篇 分枝杆菌病
       第四章 结核分枝杆菌的一般特性 余传霖
       第五章 分枝杆菌细胞壁结构和生物合成 余传霖
       第六章 分枝杆菌的代谢和生长 余传霖
       第七章 分枝杆菌的铁质代谢机制 余传霖
       第八章 细菌多重药物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余传霖
       第九章 结核分枝杆菌的遗传学 余传霖
       第十章 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子生物学 余传霖
       第十一章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天然免疫 余传霖
       第十二章 分枝杆菌感染中的细胞免疫应答 余传霖
       第十三章 结核病中的体液免疫应答 余传霖
       第十四章 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 余传霖
       第十五章 γδ T细胞与分枝杆菌感染 余传霖
       第十六章 分枝杆菌感染中的超敏反应 余传霖
       第十七章 肉芽肿形成与分枝杆菌感染 余传霖
       第十八章 结核病发病机制在动物模型中的研究 余传霖
       第十九章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发病机制 余传霖
       第二十章 结核病的分子流行病学 余传霖
      
       第三篇 呼吸系统其他感染性疾病
       第二十一章 肺炎的发病机制 余传霖
       第二十二章 儿童病毒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余传霖
       第二十三章 肺曲霉病的免疫发病机制 邵长周、何礼贤
      
       第四篇 呼吸系统免疫炎症性疾病
       第二十四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中的肺部免疫防御和损害 余传霖
       第二十五章 肺部感染中生物被膜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周昭彦、胡必杰
       第二十六章 哮喘的免疫病理 姜红妮、瞿介明
       第二十七章 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顾宇彤
       第二十八章 结节病 潘珏、何礼贤、瞿介明
       第二十九章 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的发病机制 张静
       第三十章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 徐金富、瞿介明、何礼贤
       第三十一章 韦格纳肉芽肿病和其他血管炎 李华茵
       第三十二章 肺动脉高压的病理改变及其血管重构的分子学研究 李倬哲
       第三十三章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何礼贤、陈雪华
       第三十四章 肺移植及其并发症 姜丽岩
      
       第五篇 呼吸系统肿瘤
       第三十五章 肿瘤发生机制概述 张新
       第三十六章 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病理学 洪群英
       第三十七章 肺神经内分泌肿瘤 张新、陈婕
       第三十八章 恶性间皮瘤的发病机制 胡洁、许燕华
      
       第六篇 呼吸系统遗传性疾病及相关问题
       第三十九章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遗传学和发病机制 揭志军
       第四十章 囊性纤维化的遗传学和发病机制 刘庆华
       第四十一章 支气管哮喘的遗传学 揭志军、金美玲
       第四十二章 糖皮质激素作用及不敏感性的机制 金美玲
       第四十三章 支气管扩张剂和非皮质类固醇抗炎药的作用机制 金美玲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