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语言得秩幕——汤亭亭与美国的东方主义
作者:
林涧 著
定价:
45.00元
页数:
407页
ISBN:
978-7-309-05362-3/I.378
字数:
495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7年3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书摘


       Table of Contents
      
       Preface
      
       Introduction
      
       Chapter 1 The Iron Curtain of Language: Place and Placement
       The Iron Curtain of Language
       Place and Placement
       The Glass Ceiling of Gender and Genre
      
       Chapter 2 The Postmodern Chaotic Arabesque and the Oriental Wife's Tale: A Replacement and Re-Orientation
       The Exotic Is Familiar: Arabian Nights and American Chimera
       The East Is in the West: From Diotima to Flower Orchid
       The Economics of Exploitation in Literary Exchanges
       The Woman Warrior as a Postmodern Chaotic Arabesque
      
       Chapter 3 Translating a Heroic Tradition of Chinese Women:The Woman Warrior
       The Missionary Tradition and the Heroic Tradition
       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nd the Master Narrative of American Orientalism
       The Myth of No Name Woman and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 Transnational Influence and Revolutionary Theater
       Golden Mountain Women and the Might of a Mother Tongue
       The Legacy of "the Eastern Palace" in the Disneyland of Western Movies
       Daughters of Immortal Fame on the Borderland of Barbarian Battlefields
       The Redemption of a Woman Writer in Chinese History, Poetry,and Play
      
       Chapter 4 Deconstructing the Master Narrative of the Yellow Peril: China Men
       Literary Fathers Chinese and American: "On Discovery" of Flowers in the Mirror
       The Coolie Fiction and the Yellow Peril: Media and Missionary Power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From the Sandalwood to the Sierra Nevada Mountains
       Literacy, Laws, and the Legacy of Language: "The Father from China" and "The Wild Man of the Green Swamp"
       Wars and Wisdom of Survivors: "The American Father" and "The Brother in Vietnam"
       Translation and the Mortality of the Teacher's Tongue: "The Adventures of Lo Bun Sun"
      
       Chapter 5 Re-Orienting American Orientalism through the Black Curtain in a Puppet Show:Tripmaster Monkey
       "Hippies, Indians, Chinese, Quakers, Women Martin Luther King Jr. and Vegetarians"
       "She was no China Man the way he was China Man"
       Wittman Ah Sing/Whitman I Sing/Wit Man Ah Sing/Noman Asing/ No Man I Sing
       "The Present-day U. S.A. Incarnation of the King of the Monkeys.
       "Chineseness does not come to an actor through genetic memory. "
       "It's the business of a playwright to bring thoughts into reality. "
       "My love story is the talk of Chinatown. "
       "What have you done to educate the world lately?"
      
       Postscript: "Five Books of Peace"
      
       Appendix: What Is Common in Chinese World Literature?—— Speech on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at Fudan University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
      
       About the Author

书评       

《语言的铁幕:汤亭亭与东方主义》读后感

刘勇

       关于汤亭亭与“东方主义”的关系一直以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语言的铁幕:汤亭亭与美国东方主义》(以下简称<铁幕>)一书的作者并不急于在“颠覆与共谋”之间作一个简单的判断,而是从美国批评界对她的作品的接受出发来对批评进行再批评,从而探讨美国东方主义中的“中国话语”。在赛义德的《东方主义》中,中国几乎是缺席的。因为东方主义学术体系本身就是以坚信其普适性为基础的,而且长期以来,欧洲的东方利益所在是远东而非中国。但是,美国东方主义与欧洲东方主义的一大区别就是在于对中国的关注,这不仅因为华人在美国大量的和历史性的存在,更因为中国对于美国的国家利益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使得美国东方主义中的“中国话语”建构基于强烈和迫切的现实需要。认识到美国东方主义的“中国话语”的这种特性,也说明对它的研究的现实价值。
       《铁幕》一书对于美国东方主义的“中国话语”没有做宏观的界定,而是对于美国东方主义“中国话语”体系中的典型表述如“奴役女性”,“不可同化的中国人”,“苦力”,“黄祸”等一一进行共时性的历史考察,并与汤亭亭文本中相关的描述进行对比,以真实凸现虚构,以虚构隐喻真实,在解构历史的同时重建历史。作者不仅以汤亭亭的作品中的历史叙述为例,说明在美国东方主义铁幕般的语言窒息中,华人是可以表达自己,并如何表达自己的。而且引证相关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学作品是如何表述中国,构建中国的新形象。作者研究美国东方主义的视域是跨国界的,而且试图建立新的研究范式。
       作者选取华裔作家作品作为跨国文化关系研究的切入点是具有独特眼光的。跨国文化力量要对美国国内的文化施加影响必须能够进入美国的内部的文化体系,而且能够在内部赢得特定议题上的政治联盟,进而影响美国的文化乃至政治现实。中美文化在两闻建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是断绝交流的,中国文化的承载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当代的经典作家作品在美国的直接接受是很少的,而且没有发挥很大的影响。在可以想见的未来,这恐怕还会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美国华裔文化一方面在美国维系着与中国文化关系,另一方面又与美国文化形成碰撞,在跨国关系中衍伸着中国文化。以汤亭亭为代表的华裔作家在争取自身政治和文化权利的同时,也成为文化跨国沟通行为体,沟通着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使新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跨越国家边界进行流动。
       《铁幕》一书的作者通过分析汤亭亭的作品中一系列既体现T中刚文化特色的,又具有美国文化气息的人物形象来展示中国文化乃至中国近代历史对汤亭亭的创作乃至美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的跨国影响,更说明跨国的文化影响不一定要建立在一国对另一国文化霸权基础上,而可以是在现实需要的驱动下的某种文化“互动”。这种“互动”是华人在融入美国社会,参与美国社会的过程中,与美国东方主义的“中国话语”的遭遇中实现的。所以,这种“互动”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生命力,正与美国东方主义“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历程相对应。
       作者对这种跨国文化影响进行了“互文性”的研究,通过文本细读建立了文本之间的关系,说明以文本的形式存在的中国文化在汤亭亭的作品中是以何种方式出现的,在什么样的历史语境下出现,这种表现方式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作者的“互动”模式不仅证明了这种跨国影响的存在而且以跨国的视野对于产生这种影响的中国文化本身进行了反思。《铁幕》中曾问到什么是传统,中国的文化传统?作者是在尊重历史,立足于现实的角度上去理解传统,并且为传统加入了许多与时为进的因素。比如作者提出“中国女性英雄传统”这个概念,启发我们从更为辨证地看待中国女性的传统。
       中国的女性在封建时代受到压迫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并非是中国女性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的唯一生存方式,人们在为中国女性的历史抱不平的同时往往会落于简单化,平面化对待中国女性传统的窠臼。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东方主义对于中国女性的建构恰恰是基于中国女性受奴役是其全部历史的认识,从而演化出所谓“奴役-拯救”的思维模式。作者的“中国女性英雄传统”的概念,不是简单地树立中国女性“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是通过对汤亭亭文本中“花木兰”,“勇兰”,“蔡琰”等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来阐释中国女性在历史中有不屈于现实的反抗,有对社会责任的勇敢承担,更有书写历史,书写自我的能力和传统。这种“传统”在华人女性飘洋过海来到美国的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并因为其现实价值而得到传承,成为华人女性生活的力量源泉之一。作者在演绎这个概念的时候还有不少创造性的发挥,比如她对“东宫-西宫”的女性传统(这往往被看作是中国封建时代男权社会的产物)的分析,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同性关系,两性关系。
       “中国女性英雄传统”只是作者在跨国的视野下反思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在维系着固有律例的同时也包含着反叛,背离的因素,这些因素只是因为代表统治权力的历史话语的遮蔽而一时没有显现,一旦遭逢的历史机遇,这些一直活跃的,有生命力的因素会借机进发重写“传统”的涵义。传统因为现实的需要而具有可写性,也因为现实的需要而具有合法性。无论是汤亭亭还是《铁幕》的作者都擅长于把古人从历史里召唤到现实中来,用古旧的形骸表演新的生命,抒发自己的历史感慨与历史意识,激发当代人的之所应爱与应憎。
       正是出于这种对于现实的关注,作者从最能体现和影响美国大众思想状况的媒体研究开始。赛义德在《东方主义》中已经认识到媒体在美国东方主义建构中的作用,但是他没有做具体的研究。而《铁幕》一书以大量的材料引证了媒体对中国形象的标准化和类型化,加剧了美国公共想象中妖魔化中国的倾向。作者正是从美国媒体对汤亭亭作品的媒体评论开始追问对汤亭亭作品误读的背后是什么。东方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东方主义?赛义德认识到,“东方主义”会沦为一种骂人的工具。就如同赵健秀对汤亭亭作品谩骂式的批评,充满了抽象的愤怒,无端的喊叫。
       《铁幕》一书为我们探索了“东方主义”作为一种批评工具是如何应用于文学研究的。即我们不能断章取义的去核实小说细节的“真实”与否,来判断作者对“东方”的再现是否真实,从而作出武断的决定,把作者与“东方主义”划上等号。那样就像去盘查哈姆雷特的生卒年月,就学婚姻情况从而去否定莎士比亚一样可笑。而是应该明确是谁在言说,站在谁的立场上在说话,他的价值判断,历史意识,现实目的是什么。因为作为一种话语的“东方主义”是西方君临东方,驾驭东方的工具,历史悠久,立场鲜明,目的明确。所以“汤亭亭-与东方主义”这个命题本身就体现了强烈的政治性和现实性。但标题“语言的铁幕”中的”语言”二字凸现了作者在批评方法上与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的不同,即作者尝试在对作品的美学价值与社会内容的阐释之间寻找一个平衡,以激情有力的语言将各种批评理论融化其间,以丰富扎实的材料将历史和现实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既得到审美愉悦也受到了理论启发。该书不仅为汤亭亭辩驳种种非议,为其确立在美国文学中的经典地位提供有力的依据,更是为国内的“东方主义”研究开拓新视野,启发新思维,是一本难得的学术力作。
 
以跨国研究解析美国东方主义——简评林涧《语言的铁幕:汤亭亭与美国的东方主义》

盖健平

       据报道,汤亭亭是在欧洲、北美、澳洲三地拥有读者最多、入选文集及教材最多的当今在世的美国作家。她的三部获奖小说《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1976)、《华人》(China Men,1978)和《西行大圣美猴王》(Tripmaster Monkey,1989)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经典。这三部垂范之作,为一代美国亚裔作家开拓了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
       在学术界,汤亭亭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就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而言,几乎每一本专著都会有一章或几章专门研究汤亭亭: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学者们为之写出了几百篇在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1991年,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LA)为了满足各大学的课程设置需求,出版了《汤亭亭(女勇士)教学指南》(Approaches to Teaching Kingston's The Woman Warrior),其中开列的参考资料长达数页,包括专著,论文,访谈,电影,音像制品等种种汤亭亭作品研究的学术史资料。近年来又新出现了许多厚实的研究成果,包括对汤亭亭的系列访谈,一部汤亭亭论文选集,以及一部《女勇士》的研究专著。在中国学术界,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汤亭亭被逐步介绍到国内。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专著,汤亭亭研究正方兴未艾。 汤亭亭研究,之所以可称为“汤学”,来自它的丰富和深刻,不仅包含了美国华裔文学领域的基本命题,而且在各人文学科的前沿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对于多元文化主义、后现代主义和跨国主义的研究,汤亭亭一直是令人入迷的、充满力量与启发的研究对象。对于一些批评家,汤亭亭可以作为“少数民族的,族裔的,美国亚裔的女性作家”的象征而被“主流’’接受;另一些批评者则相反,他们认为汤亭亭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为其创造性写作挑战了前者的象征性意义。在《声音的政治:从富兰克林到汤亭亭的自由主义与社会批评》(1992)一书中,Malini J.Shueller把汤亭亭置于经典的中心而非边缘的位置,强调汤亭亭作为女性作家的独特性,称她“动摇”了社会性别的概念。在《后现代主义诗学》(1988)中,琳达·哈清深把汤亭亭的小说称为“史学隐喻小说”(“historiographic metafiction”),认为她开创了以隐喻小说的语言表达性别、种族议题的领域,“为后现代书写了历史”。
       对汤亭亭批评的批评,也是一个充满启发的课题领域——解读汤亭亭作品的不同视角,读者的各异接受,汤亭亭本人对批评家、评论家的“文化误读’’的回应,美国亚裔群体对她的抵制抗议——构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文本集合,提出的正是美国亚裔文学的“翻译”(interpretation)与“再现”(representation)问题:汤亭亭是否是以创造“异国情调”的刻板形象来迎合美国文学市场的东方主义趣味,或歪曲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这个问题对很多作家、尤其是美国亚裔女性作家非常重要。关于这个根本问题,中美两国的美华文学研究尚未得出结论。
       林涧教授的《语言的铁幕:汤亭亭与美国的东方主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从1992年作者在美国执教之初开始命笔,撰写与教学实践结合,历时十四载终于完成,并在国内首先出版。这部著作在研究方法上综合了文本细读、互文性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内容则涵盖了汤亭亭研究与对汤亭亭研究的再批评两个方面,是汤亭亭跨国研究的开拓之作。
       从评论界对美国亚裔女性文学的既存解读套路入手,作者把美国批评界对汤亭亭的误读追溯到其批评语言本身,这就是“语言的铁幕”——美国的东方主义话语系统——的存在;这个话语系统包含一系列特定的刻板形象,衍生出一整套既定的思路和观点,历史性地贯穿其中的则是东方主义观念。具体到汤亭亭批评,“语言的铁幕”指的是美国文学批评界用以阅读、评价和阐释汤亭亭作品所写的华人妇女、中国及中国文化的话语系统。作者认为,这道“铁幕”分布于文学市场和媒体语言中,对大众意识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在,正是它先入为主地决定了批评家与普通读者对汤亭亭作品的兴趣集中于小说的素材表象,而不是灌注在作
       品中的连贯思想;美国的东方主义压制着作家的创作和对作家的批评研究,限制着文学阐释的深度和广度,是汤亭亭作品被误读和错解的主要原因。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批评在美国学术界逐渐兴起,而美国亚裔历史学家Ronald Takaki、美国亚裔文学学者金惠经(Elain Kim)等人,分别立足于各自的学科,把研究的视野扩大到历史与文学、文化兼通的跨学科空间,从不同角度对美国的种族主义和文化偏见提出质疑批评;但是,东方主义话语系统这道“铁幕”本身却远非质疑或批评能够撼动,对汤亭亭的“去误读”仍然十分艰难。
       《语言的铁幕》对汤亭亭的重新阐释采取了另一种切入方式。作者从美国后现代小说研究的学术背景出发,展开汤亭亭小说的艺术形式分析,跨越了批评界原有的种族与社会性别分类,将小说置于西方隐喻小说的传统中加以重新分析和评价。
       这一重新分析和评价发掘的是汤亭亭作品作为文学经典的“正统性”——艺术形式上,她的小说采取的是“Postmodern Chaotic Arabesque”的独特叙事形式,John Barth从《一千零一夜》中演绎出这一形式理论,并把其文学传统追溯到《坎特伯雷故事集》、《唐吉诃德》、《商第传》乃至柏拉图《会饮篇》等西方经典;汤亭亭之可以与品彻、昆德拉、卡尔维诺、纳博科夫等作家归于一类;与之并行的,则是汤亭亭作为美国作家、成长于60年代平权运动时期的“有为主义”知识分子对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就是《语言的铁幕》前两章所探讨的汤亭亭的“定位”(place and placement)和“重新定位”(replacement and re-orientation)的问题。与批评界以往将汤亭亭作品作为族裔性自传(ethnic autobiography)、奴隶叙事(slave narrative)或者女性写作(women's writing)进行解读的思路截然不同,从西方后现代小说传统切入的解读方式与现存的批评话语有效地拉开了距离,为审视既存的汤亭亭批评开辟了另一空间,批评话语背后的美国东方主义也得以随之进入读者的视野。
       正面审视美国东方主义铁幕遮蔽下的中国话语,必然引入对“中国”和“华人”的具体探讨;如同作者本人所说,“从美国精英文化的视角(Americanism)出发研究汤亭亭,在研究深入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系列与中国历史、文学、戏剧有关的文本和主题的谱系问题。”汤亭亭的“美国性”与华人文化无可分割,在《女勇士》的开头她就提出了关键的问题:“什么是华人?什么是华人传统,什么只是电影虚构?”相应的,《语言的铁幕》提出的问题是,汤亭亭是怎样运用东方主义刻板形象的?在接下来的三章中,作者分别以《女勇士》、《华人:金山勇士》和《西行大圣美猴王》为对象,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重解读。
       第三章《译介华人女性的巾帼英雄传统:(女勇士)》,探讨了汤亭亭作为一名美国华裔妇女,对六十年代美国主流的妇女解放运动做出响应的女性议程(feminist agenda)。作者重新建构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语境和全球的知识分子运动的基本形势,揭示了历史环境对于汤亭亭文学创新的激发作用。通过回溯汤亭亭在小说中再造的中国经典传说与现代历史的女性英雄主义(巾帼英雄)传统,这一章讨论了跨国影响(transnational influence)与文化资源究竟怎样促成了她对文化及文学范式的发现(discover)与再创造(recreate),这些范式对于从霍桑到庞德的美国文学清教传统来说是异质而新型的。以跨文化阅读消除了“无名女人”“妻
       子兼奴隶”等美国东方主义刻板形象的迷思之后,《女勇士》原标题——“金山女人”——的英雄形象,得以重现。
       第四章《解构“黄祸”的宏大叙事:(华人:金山勇士)》,通过解构“苦力小说”与“黄祸”的宏大叙事,探讨了汤亭亭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将美国华人移民史与移民法置于美国民主的基本原则之中,本章提出了汤亭亭以黑色幽默的手法提出的华人应拥有的、不可剥夺的美国公民资格。在发掘十九世纪以来美国华人移民史具体现实的基础上,作者重点探索了汤亭亭塑造的个性各异的金山英雄形象,重新讨论了这些人物的动机(motives)、行动(actions)和个性(humanities)——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从哪里来,为什么来:从夏威夷到内华达,从纽约到加州,他们又经历了什么,——从而展示汤亭亭在解构东方主义刻板形象与构建华
       人移民元历史层面的隐喻小说技法。
       第五章《重新定位美国东方主义:(西行大圣美猴王)》,通过研究汤亭亭对美国现存排华话语的抗议和对美国东方主义的重新定位,进一步探索了她的后现代美学及政治议程。在这一章,作者探讨了汤亭亭如何以《西行大圣美猴王》为上演木偶戏的舞台,她在“黑幕”背后的人物操纵,叙述语声和场景导演,并讨论了她如何在以换装(cross-dressing)的形式嘲弄批评界对她早期作品的东方主义阐释的同时,创造了一个有力的少数族裔男性语声、美国亚裔的原型人物,以及一场成功的跨种族婚姻:汤亭亭把源自中国经典小说的精神价值写进美国经典的空白卷轴中,再现了“后现代主义新华人”——这些创造不仅打破了美国小说中的主题禁忌,而且颠覆了美国东方主义加在美国华人头上的种种刻板模式(dominant paradigms),在一个进入后民权运动时期的社会里,更新推出了种族、文化、语言与文学相结合的美国民主理念。
       以上是《语言的铁幕》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综观《语言的铁幕》全书,作者结合东西方两种文学传承背景,探讨了汤亭亭身为美国作家的成长历程。这部著作在汤亭亭对中国文学、文化传统的展现与美国自十九世纪至今的东方主义宏大叙事(master narrative)之间建立了对话性的并置关系。而研究的结论是,凭借着扎根于美国本土的华人文化遗产及传统,汤亭亭为美国创建了不同于白人清教文化的另一爱国主义传统。汤亭亭在美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和贡献在《语言的铁幕》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汤亭亭的创作,不是作为白人主流、兼容有色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典型,而是作为后现代再生传统、重写历史的先驱者,践行的是作为文化先锋“教育美国”的严肃责任。
       最后需要补充提到的,是学术专著性质的《语言的铁幕》所特具的“创造性写作”特征:在话语措辞上,作者着意为东方主义词汇过剩的美国英语引进其所匮乏的关于华人、华人妇女和中国文化的正面话语;在结构上,又与汤亭亭的小说一样,呈现出“Postmodern Chaotic Arabesque”的结构特征:各章的每一个标题下都可以作为独立的论文来阅读,各篇之间又有主题关联和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一特征与作者的学术观念密切相关。《语言的铁幕》以美国文化界和文学读者为直接对象,和汤亭亭一样,直面着东方主义观念的严峻考验,“只有有力的笔才能掀起语言的铁幕。”要正面探讨汤亭亭作品的素材和内容,又不重蹈覆辙地落
       入美国东方主义话语的陷阱,文学批评“或许不得不运用诗人和小说家所用的、创造性书写的语言”。这种话语创造的自觉,也是此书在观点明晰、论述到位之外,又格外富于感染力的原因所在。
      
       参考书目:
       林涧,《语言的铁幕:汤亭亭与美国的东方观》,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林涧主编,《问谱系:中美文化视野下的美华文学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在解构与建构之间拉开帷幕——读《语言的铁幕》有感

乔莹莹

       《语言的铁幕》摆脱了美国东方主义的惯有视角,还原华裔历史和形象的应有面貌,通过引入中国文化的解读视阈,在具体研究和研究立场两个层面对华裔研究界提出建构“新的中国话语”的重要性,历史,文化,文学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和清醒的研究视角,使作者既没有否定某种文化时对后路的顾虑,也没有面对新的研究范式时的紧张,而是从容不迫地剥开美国东方主义的伪装,满怀自信地阐释中国文化的解读。
      
       对美国东方主义的解构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萨伊德的东方主义的发展,从东方主义出发,但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的材料梳理和历史的关照。即便是对美国东方主义的认识上,作者与一般被认为是美国后殖民主义的学者也存在立场的区别,这种区别来自于解构主流话语霸权时学者自身的背景和关照的对象的区别,现有的很多以东方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研究,停留在东方主义对“他者”言说的表面,没有从深层的社会,文化体制的形成进行研究,故流于语言的游戏和非此即彼的二元模式的对比;《语言的铁幕》从美国的东方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现实矛盾和作为一种规约性的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进行研究,是一种彻底摆脱了东方主义话语束缚的解构。
       得益于这种立场的清晰,作者的解构性研究不是二元对立的,非次即彼的结论性研究,而是建立在否定绝对化,呈现多种可能性的出发点进行的探索。华人形象的多种可能性与美国东方主义支配下的媒体宣传中单一的,负面的形象;移民历史的多种可能性与美国东方主义话语中的霸道地“禁声”;作家创作及文本阐释的多种可能性和美国东方主义笼罩下的学术界的误读和单层面解释;文化互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文化传统的鲜活地发芽的多种可能性和被美国东方主义施咒的官方规约中的华裔的被拯救地位。呈现了被遮盖的历史,形象,文本之后,作者将矛头直指外交史的因素和美国内部社会的因素,揭露了种种现象背后暗含的玄机,跳出了单纯的文化杂糅,多元文化的视野,而将目光转向文化背后的种种复杂的支配因素。
      
       对“新的中国话语”的建构
      
       对于中国文化的重新发掘是本书与同类研究相比最大的亮点,用一种跨国的视角提供了解构现有美国东方主义话语之后的重建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发掘有两个层次,第一是重新解读被美国东方主义话语体系下的学术界误读的汤亭亭的创作,激发深藏在文本内部的作者的深意,以及种种误读背后的视野局限;第二是吃透汤亭亭的文本之后,基于林涧教授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对汤亭亭创作的“生长点”进行培植,在当前的历史背景下,针对当下要紧的问题,如中国威胁论等进行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质疑。
       中国文化通过华裔在美国经历过程中的代代相传,有些传统已经进入美国的文化精神之中,但中国文化传统在美国社会所起到的作用与主流文化愿意承认的程度大相径庭,甚至被视为负面的,威胁美国利益的不安定因素,可以说,《语言的铁幕》解构了华人形象,移民史,汤亭亭的文本等方面的模式化解读,同时在文化传统的交互式影响的层面,对中国文化在美国东方主义话语中的被贬低进行了反驳,并通过澄清中国文化本来的面貌,一方面个给负面化宣传以致命一击,另一方面打开了华裔研究的新的视阈,给中国研究者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话语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术体制也事在人为,关键在于看清自己的脚下是哪一块土地,研究的价值在于什么。“新的中国话语”不仅意在改变既存的反面的“中国话语”,(甚至“中国话语”这个词本身也有问题,因为其很大程度上不是中国的原意)还在于给学术界当头一棒,喝醒沉浸于表面繁荣的谄媚,是一种“新的中国学术话语”的构建。
      
       幕后丰富的世界
      
       林涧教授倾注心血将铁幕拉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万花筒一样的世界,林涧教授称之为“中式自助餐”,但美食易得,消化难为,这本书的阅读需要扎实的外交史和移民史,中美文化和文学,后殖民主义理论,后现代理论,女权主义理论等知识储备,同时要对汤亭亭的创作和文本有较深的理解,但因其难能,所以可贵,也正由于其内容之丰富,观点之独到,读《语言的铁幕》是进入美国华裔研究的基本工作,只有掌握了《语言的铁幕》中对于美国东方主义的解构和对“新的中国话语”的建构,才能找到一种华裔研究者应有的立场。林涧教授在书中提供的很多新的课题和研究方向,研究模式会给华裔研究带来一场革命,参加的资格是认真研读此书。
      
 
读书报告:《语言的铁幕:汤亭亭与美国的东方主义》

朱骅

       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日益繁荣,相应的文学批评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热纵观这三十多年的研究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内外的研究在热烈地讨论了文化、身份等问题之后踯躅不前,缺少理论的进一步开拓。林涧教授的《语言的铁幕:汤亭亭与美国的东方主义》无疑为这种困顿打开了新的视野,甚至带来了批评语言的革命。
       本书没有直接针对汤亭亭作品中的文化意象进行本质化的反东方主义还是自我东方主义判断,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为什么美国评论界会产生这样的批评?读者为什么这么解读?谁在操纵和引导这样的解读?有什么词汇可供他们表达对汤亭亭作品的理解?这样的批评方式避开了人云亦云,过于个人化的感情用事,而是“直捣黄龙”,抓住批评的要害。本书在批评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资料丰富,信息量大。作者1996年曾专门驻伯克利大学查阅关于汤亭亭的各种评论,以及和汤亭亭创作背景有关的资料,如中天报纸等,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同时作者本人熟悉中国历史、古典文学以及近现代文学中的文学形象,在对比研究时运用裕如,读者仿佛在阅读百科全书。加之每段、每章都经过作者仔细推敲,因此任何一段单独取出来阅读都很有内容,犹如读培根和蒲伯雄辩的文章。
       2.视角独特,富有成效。虽然很早以前华裔文学批评界就提出“跨国研究”的必要性,但对国内外的研究梳理之后就会发现这种提倡并未真正落实到实处。美国这几年在此领域内比较有影响的专著或论文主要还是将华裔文学置于美国的文化背景下研究,而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将作品置于中国文化的视域之下,往往以文化“亲缘性”的强弱作价值判断的标准,虽然也有学者努力将华裔文学置于美国文化中另作解读,但也往往流于模仿美国亚裔研究界的现成话语,并没有真正的“跨国”视角。正因为作者将“跨国”研究用到实处,所以才真正揭示出汤亭亭创作对美国东方主义的颠覆性及其语言的力量。
       3.立场鲜明,毫不含糊。本书在前言中就从“铁幕”意象揭示当前左右美国作者和读者的言语:冷战语言、圣经语言、殖民英语、欧洲中心主义的理论语言、性别对立的语言、自虐的语言、麻木的缺乏人性的技术语言等等,并就此指出本书的重点就是揭示学术批评中的“语言的铁幕”,以及汤学研究中学者的任务就是“给不能命名的一切以名称,清除东方主义的陈词滥调,创造新的语言”(P.4)
       4.论述严密,语言有力。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美国东方主义话语中的“套话”和霸权性,因此本书不仅仅以大量的史实指出美国东方主义创造了哪里“中国话语”以及这些话语的运作方式,更重要的是作者本人的论述语言也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富有力量。和本书所论述的汤亭亭的语言力量起到了相互应和的效果。正如作者本人所言“本书写作多多得益于汤亭亭。她自由的想象与创新,她文学中的移用和改变,她的创作精力和颠覆的力量——这一切是我灵感不竭的源头”(P。6)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