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纪录片编导与制作
作者:
[美] Alan Rosenthal 著
定价:
36.00元
页数:
308页
ISBN:
7-309-05144-0/G.659
字数:
391千字
开本:
小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6年1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结合作者长期从事纪录片编导、制作与教学的丰富经验和杰出成就,以创作理念为主线,配以经典和翔实的实例,全面阐述和探讨了纪录片从创意、制作到发行过程中常常要面对的问题,如纪录片创意与选题、项目建议书的编写要领、调研内容与方法、片子架构、导演的职责、采访、实地拍摄、解说词的写作、编辑方法与复杂性、预算分析、制片与筹资途径、问题与挑战等等,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与技法;不仅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且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影视编导与制作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教材,同时也是从事纪录片创作的从业人员及专业人士的难得的、高水准的参考手册与实用指南。
      
      

作者简介


       博学·国外经典影视教程
      
       编委会
      
       丛书主编 金冠军 陈犀禾
      
       海外编委(按英文字母排列)
      
       Berry,Chris 英国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电影与媒体教授
       Bordwell,David 美国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电影教授
       Browne,Nick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影视及戏剧学院教授
       Clark,Paul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亚洲学院院长、教授
       Cunningham,Stuart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委员会主席、教授
       Kinder,Matsha 美国南加州大学影像艺术学院教授
       Newcomb,Noraoe 美国佐治亚大学电信系教授、Peabody电视奖主席
       Polan,Dana美国纽约大学电影教授、《电影杂志》副主编
      
       国内编委(按姓氏笔划排列)
      
       丁亚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尹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石川 上海大学亚洲电影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李 迅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孙绍谊 上海大学中外传媒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孟 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文俊 上海大学数字影视艺术中心主任、教授
       胡智锋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现代传播》主编
       钟大丰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教授
       彭吉象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路海波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系主任、教授
       聂欣如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Alan Rosenthal,生于英格兰,曾就读牛津大学攻读法律专业,制作过六十余部影视片,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和以色列。著作包括《感受一下耶路撒冷:一位犹太影片制作者的回忆录》(Jerusalem,Take One:Memoirs of a Jewish Filmmaker)、《为什么是文献片?》(Why Ducudrama?)和《纪录片的新挑战》(New Challeges for Documentary)等。曾获皮博迪新闻奖和国际纪录片协会学术成就奖。曾在斯坦福大学、大不列颠和澳大利亚国家电影学院任教,同时也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通讯学院的资深教授。近期进行的项目主要是在耶路撒冷、伦敦、纽约等。最新的影片是《阿道夫·艾希曼:绝密回忆录》(Adolf Eichmann:The Secret Memoirs)。
      

书摘

总 序
      
       中国历史上曾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翻译介绍外来文化和科学经典的浪潮。唐朝的佛经译介大大丰富了汉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汉语言的表现力,也为佛教东传日韩以及东亚文化契合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晚清与“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有感于国力贫弱、文明衰败,遂发奋研习和推介西书,试图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在世界权力版图中的颓势;其间适逢白话运动发轫,因此汉译西书不仅帮助传播了五花八门的思想和学说,而且也将西式句法和思维结构渗入了现代汉语。20世纪80年代,在“新启蒙”思想的召唤下,中国知识界乘改革开放之风,再一次通过对西书的规模化、系统化的汉译,使中国融入世界发展步伐,在中外文明的冲撞中寻找契合点。新世纪以来,译介之风渐趋理性,实用和通俗类书籍的翻译开始流行,顺应了中国社会向现世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转型。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组织翻译了“国外经典影视教程”。我们认为,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创新人才的开掘和培养,而造就创新人才、启迪创意的关键并不在于跟风性的宣传,而在于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些最基础的铺垫性工作。电影、电视均源起于西方,而随电影、电视发展出现的大学影视教育,在西方也有了长足的历史。早在1929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就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电影学院,并在20世纪60年代将电视教育引入课程体系,近来更因数字技术的成熟而将学院更名为“影像艺术学院”(School of Cinematic Arts),为以互动性为特质的数字媒体进入传统影视学院教程铺平了道路。在声望上与南加州大学影像艺术学院难分伯仲的纽约大学艺术学院,也于1965年开始设立了电影专业,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相对独立的电影电视学院、表演艺术学院和新媒体中心。由于
       历史长、积淀厚,并有雄厚的影视工业为后盾,大学影视教育在西方已形成了相对完整与成熟的体系,这集中体现在教材的编写、选择和使用方面。尽管欧美大学教育相对独立,公私立大学之间教学体系和理念不尽相同,但在长时期的发展中,还是出现了一批比较受到一致认可的“经典”性教材,其受欢迎程度可以从这些教材的一版再版、随年代递进而不断修订乃至改写中窥见端倪。
       除专业类电影、电视院校外,影视教育在中国高等院校的蓬勃兴起也不过是近一二十年的事。由于起步晚、上马快,中国普通高校影视教育无论是在师资的专业素质还是在教材建设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硬伤。理论与制作不分、电影与电视不分、历史与赏析不分、电影学与文艺或艺术学不分的现象在中国高校影视教育中并不鲜见。在此情势下,一些迅速“转型”的教师遂成了几乎无所不能的通才与专家,所论所述多“高屋建瓴”式的结论性语言,缺乏分析和论述具体问题、具体现象的学术态度。有鉴于此,我们希望通过对欧美影视教育经典的持续性翻译和介绍,为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的健康发展与成熟做些实事。在译本选择上,我们将本着开放性、宽泛性的原则,所着重与涵盖的不仅包括电影、电视等传统领域,还将涉及新媒体以及数字技术背景下生成的各种艺术样式和传输方式。理论与实践并重、思辨性与操作性并举、经典性与前瞻性并存是我们坚持的方向。
       “国外经典影视教程”既需要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高级翻译人才的共同努力,又需要一家具有眼光与魄力的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复旦大学出版社敢于承担风险,将丛书的出版视为一项长期而有意义的工作的态度,令人钦佩之至。值此译丛出版之际,特向出版社领导和编辑同仁致以谢忱。
      
       金冠军
      
      
      
      
       目 录
      
       三版序
       二版序
       一版序
       译者序
      
       第1章 引言
       1.1 起因
       1.2 考虑
       1.3 方法
      
       第一部分从创意到初稿
      
       第2章 准备
       2.1 论题的选择
       2.2 为什么要做这些
       2.3 剧本是否必要
       2.4 剧本的作用
       2.5 片子制作的全过程
      
       第3章 开始工作
       3.1 基本想法或提议
       3.2 讨论与议程
       3.3 工作开展的顺序
      
       第4章 建议书的写作
       4.1 风格与主要论题
       4.2 例子
      
       第5章 调研
       5.1 出版物
       5.2 照片和档案片
       5.3 采访
       5.4 外景地调查
       5.5 限定范围
       5.6 调研后
      
       第6章 片子构架
       6.1 实现手法
       6.2 结构
       6.3 风格与想象力
       6.4 例子
      
       第7章 开始初稿写作
       7.1 剧本的格式
       7.2 典型问题
      
       第8章 初稿的完成
       8.1 画面
       8.2 开场
       8.3 节奏、和谐与高潮
       8.4 初稿与修改
       8.5 处理方法
      
       第二部分前期制作
      
       第9章 预算与合同
       9.1 预算
       9.2 制片合同
      
       第10章 前期制作调查
       10.1 审查片中人物和外景地
       10.2 选择摄制组成员
       10.3 选择设备
       10.4 起草拍摄进度表
       10.5 获得许可
       10.6 在国外拍摄
      
       第三部分制 作
      
       第11章 导演准备
       11.1 对导演的要求
       11.2 导演的眼光
       11.3 导演与摄影师的关系
      
       第12章 导演采访
       12.1 开拍之前
       12.2 组采访和众声
       12.3 拍摄采访
       12.4 问题与告诫
       12.5 采访伦
      
       第13章 实地拍摄
       13.1 准备
       13.2 态度
       13.3 检查外景地
       13.4 实地拍摄
      
       第四部分 后期制作
      
       第14章 编辑
       14.1 导演与编辑的关系
       14.2 编辑室的初期工作
       14.3 编辑方法
       14.4 编辑剧本
       14.5 编辑过程
       14.6 电视片的编辑
       14.7 随机存取与视频技术的未来
      
       第15章 最终解说词的写作
       15.1 声音与风格
       15.2 镜头清单
       15.3 风格与语言
       15.4 问题
       15.5 编写完后
       15.6 例子
      
       第16章 成片
       16.1 声音混响
       16.2 字幕与演职员表
       16.3 制作发行拷贝
      
       第五部分 特 例
      
       第17章 纪实电影
       17.1 拍摄困难
       17.2 编辑过程
       17.3 实施原则
       17.4 主要批评意见
       17.5 纪录肥皂剧
      
       第18章 文献片
       18.1 历史与挑战
       18.2 问题和解决方法
       18.3 故事焦点
       18.4 选择人物
       18.5 处理手法提纲
       18.6 技巧与告诫
       18.7 例子
      
       第19章 历史纪录片
       19.1 历史纪录片与历史学
       19.2 指责与热情
       19.3 实现手法
       19.4 故事
       19.5 解说
       19.6 画面和档案资料
      
       第20章 家庭片
       20.1 指明方向
       20.2 戏剧性的结构
       20.3 作用与普遍性
       20.4 风格
       20.5 道德规范
       20.6 讨论
      
       第21章 工业片与公关片
       21.1 纪录片与工业片的区别
       21.2 号召行动
       21.3 与赞助人的关系
       21.4 黄金准则
       2l.5 制作问题
       21.6 例子:《未来从昨天开始》
      
       第22章 为了生存
       22.1 电视市场
       22.2 找家电视台
       22.3 市场综述
       22.4 流派与时尚
       22.5 基金会与团体
       22.6 筹资建议书
      
       结 论
      
       第23章 问题与挑战
       23.1 导演的义务
       23.2 前景
       23.3 挑战
      
       附录 一小时片长的电视纪录片预算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