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电视文化的观念
作者:
祁林 著
定价:
22.00元
页数:
218页
ISBN:
7-309-05137-8/G.658
字数:
254千字
开本:
小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6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关注的核心是“电视文化”。全书在文化学的研究背景下,探索了广播电视作为特有文化现象的发生机理、传播规律和审美特征,从电视文化的形成、电视文化的传播魅力探源、电视文化的制约因素、电视文化和社会化、电视文化和意识形态、电视文化的雅俗之辨等六个方面对电视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视文化认知体系,透过电视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揭示出电视文化的本质。
       本书对电视文化的理解独具创见,且颇为深刻,论述清晰流畅,可读性强,可做高校新闻院系教学之用,对文化学、社会学研究者极具参考价值,对广大电视从业人员也富有启迪、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


       《当代广播电视教程·新世纪版》
      
       编 委 会
      
       丛书主编暨编委会主任:孟 建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列)
      
       于 丹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副教授
       王 宇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王 甫 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
       石长顺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祁 林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
       李丹林 中国传媒大学社科学院副院长兼法律系系主任,副教授
       吕新雨 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系主任,教授、博导
       仲富兰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系系主任,教授
       刘燕南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导
       吴丰军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传播系讲师
       吴 郁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
       陆 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孟 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郭镇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胡正荣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胡智锋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现代传播》主编
       曹 璐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黄匡宇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南方传媒研究院院长
       魏永征 中国传媒大学博导,香港树仁学院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祁林,男,1972年生,新闻学硕士,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所长助理、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系主任助理、江苏影视评论学会副秘书长。长期讲授“广播电视概论”、“受众研究”等课程,学术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电子媒介基础理论、媒介文化研究等方面。近年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并出版著作三本,主持“网络对青少年思维的影响”、“后现代传播理论”、“广播电视课程建设”等课题的研究,同时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江苏广播电台、南京电视台等媒体的诸多栏目策划。
      
      

书摘


       总序
      
       “当代广播电视教程·新世纪版”这套丛书终于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掠过心头的是阵阵的喜悦!
       不断演进的社会、飞速发展的科技,引发了传播内容与形式的深刻变革,也推动了媒介领域的巨大革命。其间,广播电视的出现和发展,正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形成着独特的文化社会现象。可以说,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感受到“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媒介化社会的形成”。广播电视(当然我们注意到了网络出现对媒体间壁垒的消融和整合),作为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现代传媒族群中极为重要的媒介,以其特有的传播特征和方式,建构了当今社会交往的特殊形态,酿就了人类新型的思维方式,催生了当代社会崭新的生存方式。
       应当说,经过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有一批有志于此的人士在广播电视的教学和科研领域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果。其间,最为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的研究目标已逐步明晰起来,并开始为之倾注气力。根据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教授的研究,至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将“广播与电视”列为“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范围的二级学科,下设“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理论”、“广播电视业务”等三级学科。1997年3月出版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编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中称“90年代以来,广播电视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1997年颁布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有“广播电视艺术学”;1998年颁布的本科生专业目录中有“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2002年出版的复旦大学徐培汀教授的专著《二十世纪中国的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前言中称“本书视广播电视学为独立学科”,并在第六章“广播电视学研究”中作了专门论述
       我们之所以“津津乐道”于广播电视“学”,其关键之处在于,我们既然已经看到了“广播电视的出现和发展,正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形成着独特的文化社会现象”,那么,我们就完全有理由尽快地将广播电视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将广播电视学科的壁垒,真正树立起来!在这方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也做了不懈努力。2003年初,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全国率先申报“广播电视学”博士点获得成功。这一勇于突破新闻传播学原有学科目录,打破广播电视学科建设中条块分割状况,将广播电视新闻与广播电视艺术多个一级学科按照学科群进行大整合的举措,在新闻传播教育界形成了相当的影响,在广播电视教育领域的影响更大。
       也正是在这重要的时代背景和学科背景下,有着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最悠久历史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复旦大学百年华诞之际,与复旦大学出版社紧密携手合作,将编辑出版一套具有较为完整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广播电视丛书的重任担当了起来。经过为时两年的努力,这套丛书终于问世了。这对于新闻传播院系的师生,对于广播电视的从业人士,都是一个福音。
       如果要说“当代广播电视教程·新世纪版”这套丛书有什么最显著的特点,首先,这套丛书是从努力构建中国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的高度来进行整套丛书的创意、企划和构建的。这整套丛书的整体出版思路是:在厘定构建中国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实务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前提下,按照宏观(意识与理念)、中观(体制与机制)、微观(运作与技巧)来进行丛书完整架构设计和资源配置的。
       在宏观层面,丛书充分注重了广播电视本体论的基础研究和创新理论,如《广播电视论纲》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广播电视学体系的框架,并科学、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广播电视学的理论;《中外广播电视史》突破了传统写作思路,引入了广播电视传播思想史的视角,将相关的体制、管理、产业等作为史的脉络进行梳理贯通;而《电视文化的观念》则在文化学研究的背景下,积极探索了广播电视作为特有文化传播现象的发生机理、传播规律和审美特征。如在中观层面,丛书充分注重了广播电视体制和机制的开拓性研究,如堪称我国第一部的《影视法导论:电影电视节目制作人须知》,即从法学研究的角度审视了广播电视机制运行中的一系列法律问题,既有理论的完整性,又有实践的操作性;又如《广播电视节目营销》、《电视制片管理学》、《世界电视产业新论》,则在我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了广播电视产业特性研究,努力在广播电视的市场营销和广播电视制片管理特别是广播电视产业进程等领域进行拓展,其重要性和创新性十分突出。
       体现在微观层面,这套丛书一方面十分注重了现代广播电视的实务理念、实务操作(包括新技术支持)的全面创新,如《当代广播实务教程》、《当代电视实务教程》、《当代电视摄影制作教程》、《广播电视评论教程》、《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等著作,每本著作都可以说是一个全新体系的范例。而另一方面,这套丛书则又大大拓宽了广播电视实务领域,如《电视节目策划学》、《电视节目形态学》、《电视纪录片教程》,甚至《广播电视视听率教程》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显然,这在国内是非常具有突破意义的。
       “当代广播电视教程·新世纪版”这套丛书的又一个特点是注重了“与时俱进”。一方面,这套丛书紧紧追踪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密切关注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改革前行;另一方面,又极为关注了世界范围内新闻传播格局的快速嬗变,特别是广播电视业界的前沿发展。当然,在这套丛书每本著作都尽可能好地体现上述想法的同时,我们还在丛书中专列了一本《当代广播电视前沿》,以充分体现出这套丛书紧逼前沿、全面概览、透彻评析的特点。我们设想,《当代广播电视前沿》每年都再版修订,以跟上飞速发展的广播电视事业的需要。
       “当代广播电视教程·新世纪版”这套丛书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该丛书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活跃在广播电视教学、研究领域的一流学者。这么多专家、学者在百忙中参加到该丛书的编撰中来,亲自撰稿,本身就说明了许多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支专家队伍,不但在他们的研究领域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且,他们中的许多人,近年来常到海外讲学、研究。正是这样,才能保证这套丛书拓展了广阔的国际背景。
       “当代广播电视教程·新世纪版”这套丛书第四个特点是其浓郁的精品意识。
       平心而论,我们现在广播电视方面的书已出版了许多,但是,其质量状况令人堪忧。
       正因为如此,复旦大学出版社破例让这套丛书进入了复旦大学“博学”出版精品系列。其目的,就是要打造出我国广播电视界的一套名牌丛书,特别是要推出一套真正为诸多高等院校认可并具有权威性的教材。
       有人感言,讲“感谢”两字最多的莫过于一年一度的奥斯卡电影颁奖典礼中的获奖答词。去年,一位奥斯卡电影获奖者上台领奖前首先发誓说“今天,我站在这里决不讲‘感谢’二字了”可是,一开口,又“感谢”连篇了。既然“感谢”出自内心,来自肺腑,就不必回避!因此,对于这套丛书的出版,我要借作序的机会说些感谢的话:首先要衷心感谢的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特别是感谢总编辑高若海先生和编辑章永宏,是他们在诸多广播电视书籍纷至沓来的时刻,选择了我作为主编来组织这套丛书,并为这套丛书的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其次要衷心感谢的是,参加丛书写作的各位专家学者,有了他们投入、专注的耕耘,才有了这套高水平的丛书。
       感谢所有帮助了这套丛书出版的人们!
       今年是中国农历的鸡年,在众多咏鸡的诗歌中,明代诗人的“平时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是我最喜欢的。但愿这套酝酿、筹划、积累良久的丛书,像唤开千门万户的雄鸡报晓,叩开读者的心扉,唤起读者的共鸣。
      
       孟 建
       2005年2月28日于复旦大学
      
      
       目录
      
       导 言 理解电视文化的路径——一种关于“超越”的思路
      
       第一章 电视文化的形成
      
       导 论 电视媒介的超级影响力
      
       第一节 “文化”概念的含义
       一、 “文化”概念的起源
       二、 文化概念的内涵分析
      
       第二节 媒介文化概说
       一、 传播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二、 媒介的发明和发展是人类不断拓展自身传播能力的必然
       三、 媒介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倾向
      
       第三节 电视文化概说
       一、 电视的诞生和发展
       二、 作为大众文化的电视文化
       三、 作为主流文化的电视文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电视文化的传播魅力探源
      
       第一节 图像魅力和感性思维
       一、 感知图像的快乐
       二、 感性愉悦的奥秘
      
       第二节 流动图像的叙事与抒情
       一、 流动画面的叙事之一: 长镜头
       二、 流动画面的叙事之二: 叙事蒙太奇
       三、 流动画面说理的可能: 理性蒙太奇
       四、 流动画面的抒情: 长镜头的震撼力和表现蒙太奇
      
       第三节 声画互动的魅力
       一、 声音的魅力
       二、 声画组合的魔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视文化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电视场的形成
       一、 作为社会文化概念的“场”
       二、 “纪实”和“美学”功能熔铸的“电视场”
      
       第二节 电视经营体制对电视文化的影响——政治和经济的合力
       一、 国家经营型(国营型)的电视运营体制
       二、 公共机构型的电视运营体制
       三、 商业型的电视运营体制
       四、 国营与商业结合的中国电视经营体制
      
       第三节 文化变迁对电视的巨大影响——以中国当代电视发展为例
       一、 理想主义熔铸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人电视”
       二、 “发展才是硬道理”——商业电视的崛起
       三、 社会分层——区隔更加细致的电视文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视文化和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以及媒介的社会化功能
       一、 社会化概说
       二、 媒介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他人导向”的力量
      
       第二节 电视文化与社会化
       一、 视觉导师: 电视文化与儿童的社会化
       二、 亦正亦邪: 电视文化在青少年亚文化中的表征
       三、 永远的童年: 电视文化与成年人的再社会化
      
       第三节 关于电视文化在社会化中的负面影响的思辨
       一、 电视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二、 电视对成人的负面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视文化和意识形态
      
       第一节 意识形态概说和电视意识形态
       一、 意识形态概念的流变
       二、 电视成为一种意识形态
      
       第二节 电视意识形态的运作
       一、 电视新闻中的意识形态表达
       二、 电视剧与意识形态的表达
       三、 电视广告和消费意识形态
      
       第三节 接受与反拨: 观众与电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互动
       一、 电视意识形态的编码与解码
       二、 电视意识形态解读的三种方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视文化的雅俗之辨
      
       第一节 媒介文化的雅与俗
       一、 俗文化和雅文化
       二、 媒介文化的雅与俗
       三、 雅文化对媒介俗文化的批评
      
       第二节 电视文化雅俗观念的辨析
       一、 电视媒介“俗文化”的表达
       二、电视文化庸俗化的观众心理基础: 窥视癖所带来的身临其境的幻觉快感
       三、 通俗与高雅的互动——电视文化品位的理想状态
      
       本章小结
      
       结 语 流动的电视文化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