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明代中晚期讲学运动(1522——1622)
作者:
陈时龙 著
定价:
24.00元
页数:
384页
ISBN:
7-309-04873-3/K.178
字数:
268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5年1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包括绪论、正文六章、结论、附录四个部分,主要探讨了明代中晚期从王阳明讲学至东林学派的讲学之间约一百年的讲学发展历程,以及讲学与政治、学术、社会道德等问题之间的关系。
       明代的讲学运动是明王朝较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社会经济发达及文化普及的反映,也是在阳明学学派建构中催生出来的一种要求。在明代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五朝中,讲学运动依托书院、会馆、精舍、山房、宗祠、贡院、寺庙、道观及山川秀美之处,遍布大江南北,尤以南方南直隶、江西、浙江为最。王阳明晚年将其绝大部分精力投放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最早的讲会——稽山书院讲会和中天阁讲会,并鼓励像惜阴会之类地域讲会的发展。
       王阳明逝世之后,朝廷对王阳明的不公正待遇激发了其弟子们以讲学来发扬师说、以建设书院来祭祀先师的热情。地域讲会开始流行,同门意识增强。学者们非但在各自的家乡讲学,还联合同门举行江浙大会,即便为官者也讲学不辍。然而,蓬勃发展的讲学运动所夹带的弊端,以及阳明后学之流弊,使讲学运动在嘉靖末年达于巅峰之后,在隆庆和万历初年先后遭到了来自高拱和张居正的压制。
       尽管禁讲学的背后,不能不有其政治的背景,但在万历十年之后,一些学者开始反思讲学运动本身的问题,并赋予讲学运动维护或重建社会道德的责任。代表性的人物即耿定向与东林学派。东林学派在重整社会道德的同时,提倡以程朱为学,使其讲学活动在宗旨上逐渐摆脱了阳明学,从而开启了明末清初朱子学复兴之端。
       在这一历程中,政治、学术、道德诸问题与讲学夹杂不清,使得讲学活动的外部环境越来越恶劣,乃至引发天启六年大规模地禁毁书院活动,而首善书院的被毁则标志着明代讲学风潮的结束。
       因此,综观明代中晚期一百余年的讲学运动历程,其过程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从开放到内敛的取向。这与一般思想史上对晚明思想活跃、启蒙的定性似乎不同。
       作者还认为,讲学活动以王阳和王艮为源头而分为两系,即学院式讲学和庶民式讲学。当嘉靖年间两系讲学基本重合、互相支持时,讲学运动是开放的、活跃的、激进的;然而政治的打击以及正统学者对社会道德的关注,使庶民式讲学的环境越来越恶劣,而学院式讲学则越来越保守,两系讲学渐行渐远。学院式讲学挟政治、经济之实力,不断压缩庶民讲学的空间,最终将庶民讲学的思想家逐出讲学的主流圈外。至此,晚明讲学内敛、卫道的特性基本形成,并为清初的讲学活动所继承。
      
      

作者简介

书摘


       目 录
      
       序 言
      
       绪 论
       第一节 讲学与讲会
       第二节 明代讲学的相关研究
      
       第一章 兴起: 16世纪初期王阳明等人的讲学活动
       第一节 正德及嘉靖初年阳明学的处境
       第二节 王阳明及其门人对讲学模式的探索
       第三节 湛甘泉、吕 的讲学活动
      
       第二章 高潮: 嘉靖年间阳明后学的讲学活动
       第一节 地域讲学: 以安福县的讲学为例
       第二节 大型讲会: 青原会与水西会
       第三节 同门大会: 冲玄会与怀玉会
      
       第三章 挫折: 隆庆及万历前十年的讲学与反讲学
       第一节 徐阶倡讲学
       第二节 高拱反讲学
       第三节 张居正禁讲学
       第四节 论政治与讲学
      
       第四章 反思: 耿定向及其门人的讲学活动
       第一节 世界心重: 论耿定向
       第二节 修德正俗: 论刘元卿
       第三节 圆宗方矩: 论管志道
      
       第五章 回归: 东林讲学与讲学宗旨之变化
       第一节 书院、文社及同善会
       第二节 从个人讲学到丽泽约
       第三节 讲学之宗旨: 尊朱与尊经
      
       第六章 终结: 首善书院之讲学
       第一节 首善书院始末
       第二节 融门户以偕大道
       第三节 讲学与党争
      
       第七章 旁系: 泰州学派的讲学运动
       第一节 王艮与王栋
       第二节 颜钧与罗汝芳
       第三节 何心隐与李贽
      
       结 论
       第一节 讲学的两系: 学院式讲学与庶民式讲学
       第二节 从开放走向内敛: 中晚明讲学风气的变迁
      
       附 录 16—17世纪徽州府的讲会活动
       第一节 徽州府讲学的湛若水时代: 1536—1549年
       第二节 徽州府讲学的王学时代: 1550—1575年
       第三节 徽州府讲学的复兴: 1588—1603年
       第四节 徽州府呼应东林的讲学: 1604—1625年
       第五节 明末清初徽州府的朱子学讲会: 1628—1735年
       第六节 徽州讲会的类型: 六邑大会和四府大会
       第七节 徽州讲会运动与明清学术转型
      
       征引书目
      
       后 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