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台湾电影三十年
作者:
宋子文 编著
定价:
35.00元
页数:
324页
ISBN:
7-309-04917-2/J.83
字数:
308千字
开本:
小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6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蔡正晖序
      
       台湾电影还埋藏着一个理想
      
       初识宋子文,是在一个兄长的剧本讨论会之后。见面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偌大的一个餐厅只剩下了两桌客人。宋君随意地说了一些台湾电影的过去与现况,让我非常惊讶。心叹竟然有一个内地的青年对台湾电影的历史脉络如此熟悉。更惊讶的是,我从前担任摄影、参与创作的电影、电视,宋君也都如数家珍般地评议了一番,至此,一种相同的信念与爱好不期而遇,天涯共此时般的心境如此强烈地袭上了我的心头。那晚,我们只讨论电影,一直讨论到餐厅打烊才不忍离去。分手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朋友,我必定要交。
       宋君提笔鏖战了几个月,目的却只为一个逐渐消亡的电影工业写史立传,其间推掉了手头的大量工作,几乎是做了件没有利益的事。这让我吃惊,更让我由衷惭愧,我虽然身为台湾电影行业里的一员工作者,却无法付出如此胸襟为自己的理想去做一点努力,这样的触动使得我心底更萌生了一重感动。后来寻到一个机会,我们相邀前往陈坤厚老师的家里,我是想拜托我的师傅为宋君写个序,但我知道师傅他一向惜字如金,从不轻易动笔墨,所以这样的努力也只是我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一片心思罢了。那天宋君与陈老师侃侃而谈、海阔天空,似乎心思只在于台湾电影方面,却唯独没有开口提序言的事情,这让我更加触动,一直到老师他接到了紧急工作,打算在第二天离开的时候,才从我这里得知这个状况,两种遗憾瞬时跃然于我们的面目上。
       我入行十几年,自认为对整个行业无法做出大局的推断,但单纯以我作为一个摄影师的角度而言,尚能有一些感同身受的想法,所以为了自己能为这份理想事业添上一分力,我决定为宋君把这个序言添上,借以报偿师傅他时间错落的遗憾,同样也偿赎一下我心底的一些想法。
       台湾电影曾在七八十年代有过相当程度的辉煌,那正是我的求学时期,置身于那时的台湾文艺天地,仿佛身在春秋战国时的花繁锦盛、百家争鸣,各类型电影都有一片天地大行其道。待到我投身到这个产业独立做摄影师时,已经是与林正盛在1996年创作的《美丽在唱歌》,此时的台湾电影产业已经满目疮痍,丧失了群众市场,只剩余了海外影展一条路可走。
       身为摄影师,开始工作前对剧本内容的熟悉已经在脑海里扎根,并有了一定的想象,像是一个能量击中了原子核,而那万分之一质量的一个电子悄悄地离开了其母体,飞向那个不可知的小宇宙。这个曲折的历程得经历许多的变化与波折,诸如演员、导演、天气、预算、制片、助理工作人员的素质等等许许多多的因素,在不期然的时候,终得与彼方相碰击,才能一同产生火花。有了创意与动机,才能很好地去放手工作。
       用摄影机拍电影,对于我来说就像厨子去烧一桌子菜请客一样,必须要宾主尽欢。一桌精心炮制、色彩艳丽的菜肴,如果不好吃,那就只有一个结论———失败了。好看而不好吃相对于客人与观众,就相当于电影拍出来看起来漂亮但内容让人无法接受一样,人们需要食物来滋补自己的身体、激发自己的胃口,就如同人们需要好的电影滋补心灵、获得愉悦。客人与厨子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微妙的,一桌能让人吃得眉开眼笑的大餐并不一定就必须得色彩夺目,但却绝对不能丑陋。食物下肚,心知肚明,用完餐后,回味无穷,无法忘怀,论其因果,其厨师已然做到一个诚字。同理,观众走出戏院,或悲或喜,心头冷暖跃然于面目,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令其回味无穷、怅然若失,想来酝酿出这一效果的电影工作者必然也有一个诚意在。所以说,拍电影如烧菜一般,个中滋味,冷暖自知。
       可以说,宋君对台湾电影状况的了解,是深远的。他自认摄影师在十几二十年来的工作相对客观,不容易受到时代、环境因素左右,不会只带有一种观念去说自己的故事,所以才把大量的时间播洒在这般看起来不太入眼的咨询中。正如陈坤厚老师说的那样:“无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都要用一个有想法的摄影师,而导演与片商往往都是代表着两个极端层面的利益,唯独摄影师置身事外,专心工作,是个很清醒的旁观者……”台湾电影无论是评论界还是业界,都只存在两个极端的派别,一个代表商业电影的群众观念,另一个则代表着艺术电影的作者观念,互不买账,泾渭分明,这样的现状是长久以来过激的争论与不相包容的意见造成的鸿沟,往往站出来发言的,也只是一种观点的拥趸,无法冷静看待大局的环境生成。客观书写历史,自然要避讳这些旁外因素,任何成功的电影工业都是要有多种电影、多种流派、多种意见存在,否则,就如台湾电影一样沦向衰亡。现今的台湾电影工作者,在辉煌年代的产业链破败之后,成了无数的能量电子回散飞射,而台湾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就,似乎也提示了电影人应该具有更大的胸襟去面对未来,更无分地域、种族、群体的思想差异。正如好吃的菜,它必然会受到人们的青睐,会广为流传开来,无论是中餐、西餐都是这个道理。而好的电影,当然也不会去分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群众观念与作者观念、台湾电影与内地电影,只有这样,才能以宏观的心态与广阔的胸襟去书写下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历史篇章,正如,这本《台湾电影三十年》。
       至此,愿以一个永远的电影理想者的身份,与有胸襟的宋子文君共识、共知。
      
       蔡正晖
      
      

作者简介


       宋子文,黑河人,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拥有多年平面媒体工作经验,曾在《看
       电影》杂志社专攻电影评论及电影专题策划,并先后为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及东方卫视《杨澜访谈录》担任节目策划。近年自组工作室从事广告、短片、纪录片的拍摄工作。
      
      

书摘


       目 录
      
      
       蔡正晖序 台湾电影还埋藏着一个理想
      
       陈坤厚序 不想多说
      
       前言 致敬曾健在的台湾电影
      
       第一章 琼瑶式文艺片的盛与衰
       1.琼瑶爱情公式的盛与衰
       2.70年代琼瑶模式爱情文艺电影选读
       《窗外》(1973)
       《心有千千结》(1973)
       《海鸥飞处》(1974)
       《一帘幽梦》(1975)
       《我是一片云》(1976)
       [链接]琼瑶电影年表
       [链接]二林二秦
      
       第二章 时代之魂——台湾乡土电影
       1.70年代至80年代的台湾乡土电影发展
       2.李行——台湾乡土电影旗手
       [链接]李行电影导演年表
       3.70年代至80年代台湾乡土电影选读
       《汪洋中的一条船》(1978)
       《原乡人》(1980)
       《油麻菜籽》(1983)
      
       第三章 社会写实冲击主流
       1.学生及社会现实题材作品影响深远
       2.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生及社会现实题材电影选读
       《错误的第一步》(1979)
       《拒绝联考的小子》(1979)
       《一个问题学生》(1980)
      
       第四章 未在台湾形成气候的武侠电影
       1.在艺术与低俗中喘息的台湾武侠功夫电影
       2.胡金铨——三千里江山,笑书神侠
       [链接]胡金铨电影导演年表
       3.胡金铨武侠电影的艺术精神与美学造诣
      
       第五章 新浪潮势力的到来
       1.新浪潮新在哪里
       2.“破禁”与“解禁”
       3.一种理想的冲击
       4.80年代台湾电影与“解严”
       5.新电影留给90年代的文化误区
       6.80年代台湾电影优秀代表作选读
       《光阴的故事》(1982)
       《小毕的故事》(1983)
       《儿子的大玩偶》(1983)
       《看海的日子》(1983)
       《老莫的第二个春天》(1984)
       《杀夫》(1984)
       《玉卿嫂》(1984)
       《我这样过了一生》(1985)
       《冬冬的假期》(1984)
       《童年往事》(1985)
       《恋恋风尘》(1987)
       《悲情城市》(1989)
      
       第六章 80年代台湾电影的旗手
       1.侯孝贤——风柜来的人
       2.80年代初期侯孝贤电影作品选读
       《就是溜溜的她》(1980)
       《风儿踢踏踩》(1981)
       《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
       《风柜来的人》(1983)
       [链接]侯孝贤电影作品年表
       3.杨德昌——台湾城市电影的革命者
       4.80年代杨德昌的城市生活三部曲
       《海滩的一天》(1983)
       《青梅竹马》(1985)
       《恐怖分子》(1986)
       [链接]杨德昌电影作品年表
       5.柯一正——为日渐沦丧的道德讴歌
       6.王童——美术大家
       7.综述——万仁、陈坤厚、张毅、曾壮祥
       [链接]柯一正、王童、万仁、陈坤厚、张毅、曾壮祥电影年表
       [链接]80年代台湾电影与内地
      
       第七章 台湾电影走入低迷
       1.90年代台湾电影的转折
       2.90年代台湾电影的商业化探索
       3.90年代台湾电影中的少年问题
       4.90年代台湾电影中的“新新势力”
       盘踞在现代都市阵地的两块冰——蔡明亮与徐小明
       [链接]蔡明亮、徐小明电影年表
       艺术与生存的双重忧虑——林正盛、陈以文、陈国富
       [链接]林正盛、陈以文、陈国富电影年表
       理想派的坚持——王小棣、陈玉勋、张作骥、黄明川、尹祺、符昌锋、李岗
       [链接]王小棣、陈玉勋、张作骥电影年表
       5.80年代电影势力的新时代体验
       [链接]何平、张艾嘉电影年表
       6.两种文艺的触碰——《暗恋桃花源》与《卧虎藏龙》
       [链接]赖声川、李安电影作品年表
      
       第八章 新千年以来仍在产业边缘挣扎的台湾电影
       1.新世纪以来台湾的“新”电影
       2.新世纪以来仍活跃在海外影展的台湾电影
       《自由门神》(2001)
       《你那边几点》(2001)
       《天桥不见了》(2002)
       《不见》(2003)
       《不散》(2003)
       《月光下,我记得》(2004)
       《天边一朵云》(2004)
       未完的结语
       附录一 金马奖三十年获奖名单
       附录二 台湾电影三十年大事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