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现代医学影像学进展
作者:
冯晓源 主编
定价:
43.00元
页数:
373页
ISBN:
ISBN7-309-04677-3/R.910
字数:
563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5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全书共分9章,前8章内容为影像诊断设备,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影像学检查,骨骼、血管、乳腺和小器官影像学检查及介入放射学的进展,对影像学检查设备以及各系统的放射学诊断、核医学和超声学检查的最新进展作了详尽的描述,最后1章为现今影像学研究重点一分子和功能影像学。本书对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各科医务人员尤其是影像医学的工作人员及其相关的研究人员均有帮助。

作者简介


       冯晓源男,1956年8月12日出生。198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1988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影像医学系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放射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卫生部大型医学影像装备专家组成员;中华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放射学会主任委员;上海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上海生物工程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责任主编,《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实用放射学杂志》和《上海医学》编委;北美放射学会(RSNA)会员,中国-奥地利放射学会中方代表,亚洲大洋洲神经放射学会秘书长。曾获中华医学会和卫生部第三次全国中青年医学学术交流会三等奖、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和卫生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工作者。毕业后从事医学影像学工作。学术专长为影像学新技术的应用,擅长神经系统和腹部病变的诊断,主持多项国家级和市级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是影像新技术(CT、MRI、DR等)在临床上的应用和神经系统及腹部病变的影像诊断。历年来发表论文50余篇,参加编写学术著作8本,主编学术著作2本。
      
      
      
       主编 冯晓源
      
       顾问 林祥通 陈星荣 徐智章
      
       编委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 红 于同刚 王 怡 王 涌 王卫东 王文平 王建华
       冯晓源 左传涛 石洪成 刘 嵘 刘兴党 刘利民 朱 珍
       朱汇庆 何江波 何慧瑾 初曙光 吴 东 吴春英 余 俊
       张 晖 张兴伟 张志勇 张晓龙 李 克 李蓓蕾 杜倩倩
       杨 姗 杨永明 沈学东 陈 爽 陈仰纯 陈绍亮 陈祖望
       林 江 林祥通 罗剑钧 赵 军 施莺燕 姚振威 耿道颖
       钱 晟 徐智章 常 才 梁 杰 梁宗辉 曾蒙苏 舒先红
       蒋亚平 管一晖 谭海波 颜志平学术秘书 朱汇庆
      

书摘


       前 言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医学影像设备的更新。CT和MRI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影像学诊断手段和方法,不但提高了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水平,能更早、更准确地发现病变,也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帮助,并带动影像学从形态学诊断向功能状态和代谢水平的诊断发展。同时,生命科学和生物学技术近几年的革命性进展为影像医学开辟分子影像学等全新的领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老一辈放射学家的带动下,我国的影像医学取得长足进步,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渐提高。一批水平卓越的专著、大型的参考书和图谱纷纷出版,成为广大放射医师的必备参考书,也为提高我国的诊断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由于出版周期的原因,各类专著在强调系统性的同时,往往不能兼顾新技术的介绍和普及,尤其是适合研究人员使用的最新技术介绍。为此,我们邀请了复旦大学的影像医学老专家,国内知名的教授和经验丰富、工作在教学及科研第一线的青年科学家贡献了他们的资料、时间和智慧编写了这本影像医学新进展,目的是介绍最近几年在影像医学领域主要的方法和技术进展。本书读者对象是影像医学学科的医师和研究生,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和临床科室的医师,尤其适用于希望与影像医学进行合作研究的各交叉学科,主要是研究生和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基础和临床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工作者。本书的宗旨是介绍影像医学方面最新的技术进展及临床应用情况,全书的编写风格比较自由,尽量让各位专家充分阐述方法和技术上的发展而不拘泥于格式或体裁。
       影像医学在临床医学中属于发展比较迅速和前沿的学科,各种信息纷至沓来,目不暇接。我们想做的工作是去伪存真,提取精华的部分贡献给读者,和大家一起共享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利益。但是限于编者的水平,本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便于再版时修正。
      
       2005年8月30日1
      
      
       目 录
      
       第一章 影像诊断设备的进展
       第一节 计算机体层摄影和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及进展
       第二节 核医学显像设备的进展
       第三节 医学图像融合
       第四节 超声诊断设备
       第五节 超声造影成像
       第六节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第七节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进展
       第八节 超声工作站和PACS系统
       第九节 核医学显像仪器的质量控制
       第十节 超声质量控制进展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进展
       第一节 CT血管造影和MR血管造影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
       第二节 超急性脑梗死影像诊断进展
       第三节 癫的CT、MRI诊断进展
       第四节 脑变性疾病与脑白质病
       第五节 小儿脑的影像学进展
       第六节 SPECT在中枢神经系统应用中的进展
       第七节 PET在神经系统应用的进展
       第八节 超声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价值
      
       第三章 呼吸系统影像学检查进展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影像学检查的进展
       第二节 纵隔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第三节 肺癌的CT诊断进展
       第四节 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第五节 肺栓塞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第六节 肺癌PET显像
      
       第四章 心血管系统影像学检查进展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CT检查新进展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MRI进展
       第三节 心肌灌注显像的进展
       第四节 心脏神经受体显像
       第五节 彩色室壁运动动态显示技术进展
       第六节 心肌多普勒组织成像
       第七节 心肌组织特性超声显像
       第八节 心肌声学造影
       第九节 超声心动图动态三维重建
      
       第五章 消化系统影像学检查进展
       第一节 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CT和MRI表现
       第二节 小肝癌影像学诊断及其进展
       第三节 CT技术在急、慢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
       第四节 胰腺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五节 梗阻性黄疸CT和MRI诊断与鉴别
       第六节 胆道系统疾病CT检查和诊断
       第七节 3D重建技术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第八节 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进展
       第九节 胆胰疾病的超声诊断进展
       第十节 胃肠道疾病的超声诊断
      
       第六章 泌尿生殖系统影像学检查进展
       第一节 肾脏肿瘤的影像诊断进展
       第二节 肾脏血管的影像学进展
       第三节 泌尿系统尿路成像技术
       第四节 肾脏功能的影像学
       第五节 导管超声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第六节 泌尿系统的超声谐波造影
       第七节 超声新技术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价值
      
       第七章 骨骼、血管、乳腺和小器官的影像学检查进展
       第一节 肌肉骨关节病变影像诊断进展
       第二节 超声在骨关节软组织中的应用进展
       第三节 超声在乳腺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第四节 前哨淋巴结探测进展
       第五节 血管疾病的超声检查进展
      
       第八章 介入放射学进展
       第一节 介入神经放射学进展
       第二节 原发性肺癌的介入治疗
       第三节 转移性肺癌的介入治疗
       第四节 肝癌介入治疗和综合治疗
       第五节 消化道恶性肿瘤肝脏转移的介入治疗
       第六节 经皮穿肝胃食管曲张静脉栓塞术
       第七节 门静脉高压症的介入治疗
       第八节 胰腺癌的介入治疗
       第九节 肾癌的介入治疗
       第十节 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介入治疗
       第十一节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血管内支架术
       第十二节 血管内照射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进展
      
       第九章 分子和功能影像学
       第一节 MR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第二节 分子核医学影像
       第三节 PET和分子功能影像学
      
       主要参考文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