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映像中国
作者:
焦雄屏 著
定价:
36.00元
页数:
340页
ISBN:
ISBN7-309-04764-8/J.80
字数:
326千字
开本:
小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5年1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焦雄屏,台湾著名电影学者、电影监制,也是台湾新电影走向国际影坛的重要推手。本书集纳了她二十余年来针对华语电影的精华论述,时间跨度一百年,地域囊括内地、香港与台湾两岸三地,论述对象包括从宏观的特定时期的电影风潮、电影现象,到具体的电影作者及电影作品,从中可见中国电影的几经兴衰与作者对中国电影前途与命运的忧虑和深思。
       本书视野开阔,包容广泛,观点深刻,既是焦雄屏个人意义上的中国电影百年史,也是权威的华语电影解读文本。
      
      
      

作者简介


       焦雄屏,山西人。台湾政大新闻系毕业,美国德州奥斯汀分校广播电视电影硕士,美国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博士。现任台北艺术大学电影创作研究所教授,台湾电影中心负责人,吉光电影公司董事长。台湾著名的电影学者,同时也是华语影坛集教育、制片与营销推广于一身的杰出代表人物,负责主编多套“电影馆”丛书,并监制《爱你爱我》、《十七岁的单车》、《蓝色大门》等多部国际获奖影片。
      

书摘


       自序
      
       发现中国电影
      
       在决定写硕士论文选题材时,我的指导教授之一劝我去看陈立(Jay Leyda)写的《电影》( Dianying )一书。厚厚一巨册,我翻了图片及部分内容,一个头两个大,因为书中所提之影片及创作史,对我而言几乎是“天书”。我只认得阮玲玉,来自大陆的母亲告诉过我,她是很年轻便自杀的大明星。
       我到底没有写过中国电影研究,原因是对我而言太困难了!没有素材,没有其他辅助材料,我几乎是无法找到任何角度及切入点。
       更可怕的是,我毫无历史观。数十年的国民党教育,教的几乎是“莫论国是”;我的父母从大陆来,对过去及家乡有一定的伤痛,他们都选择了三缄其口,以免揭开丧失亲友及故乡的伤口。于是,我们这些1949年后出生的一代,基本上对近代史一无所知,课本不教,父母不谈,材料没有。
       拿到学位归国后,我偶然在香港看到《我这一辈子》,惊诧于自己的缺陷及浅薄。不久日本现代美术馆由佐藤忠男策划举办了一个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回顾展,我一听说,毫不犹豫就提箱子去了东京,一住三个月,奋力补习欠缺的中国电影史。当时我省吃俭用,所有钱都拿去买资料,但是我过得异常充实。
       看到那么多好电影,我拥有一份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我们有那么悠久源长的电影史,在世界电影史上毫不逊色,还有我从那些旧的光影记录中,逐渐想了解父母从哪里来?他们经过了什么?我是谁?我的根是什么?
       “发现中国电影”这么晚才来到我生命中,却成为我一生最大的使命。
       从日本回来,我又去了加州大学攻读博士,也选修了程季华的中国电影史课。再度返回,我觉得我有必要把知道或整理过的历史鳞爪介绍给其他对中国电影有兴趣的人。本书收录的很多文字,就是那段时期,在迫切表达的时代里发表的。当时许多台湾年轻朋友也是经过我的介绍,方才知道有早期中国电影史的存在。
       发现了中国电影,两岸三地影坛不同的历史传承与文化特色便在我心中跃然而出。我做了许多比较研究,有些是为了整理童年接触的电影经验,有些则出自推动台湾新电影的殷切心情。这些文字写作的时空及目的皆不同,在体例上也不一致,但总体来看,仍对华语片的变迁有些个人式的阅读和归纳整理。对我个人更有趣的是,这些文字竟然回头向我述说了我在这段日子以来的观念变革。
       这里面有我对改革环境的期许,也有我与创作者的接触或对其之批评。
       没有想到发现中国电影竟成了我生命顶顶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回忆,我的寻根。
       有些文章年代已久远,观念改变或资讯错误在所难免,请各位读者多多指教。另外,我要谢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黄文杰君,他不懈地催促我整理过去发表的杂沓的文字,而且整理成一本书的规模,真是一个艰巨的工作!
      
       焦雄屏
       2005年9月
      
      
      
       目 录
      
       自序 发现中国电影
      
       内地篇
      
       中国电影的萌芽——上海都会滋生的黄金时代
       中国早期片厂兴革及其特色
       《春蚕》——中国第一部写实电影
       《桃李劫》——迫切的意图表达
       《马路天使》——另一种现实表达
       《夜半歌声》——心理分析原型
       孤岛以降的中产戏剧传统——张爱玲和《太太万岁》
       追忆白光——是妖姬还是地母?
       《霸王别姬》——踏入商业的通俗旧梦
       《十面埋伏》——谈文化保护政策之必要
       《茶马古道》——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完美结合
       《孔雀》——青年成长的梦与中年无奈的摊牌
       《站台》——被现实碾碎的生活向往
       《紫蝴蝶》——繁复场面调度的执迷
      
       香港篇
      
       延续中产戏剧传统——香港电懋公司的崛起及没落
       东方好莱坞的纵向承继——从上海到香港
       洋人眼中的香港风情——舢板乐园和种族偏见
       小飞侠和无厘头——香港电影“失乐园”
       从阳刚世界到假女性主义——香港电影的两性角色变化
       李翰祥——中国电影史的奇人
       李翰祥的电影风格
       《倩女幽魂》系列——徐克和程小东的旧瓶新酒
       《黄飞鸿》——新旧交替时刻的悲剧英雄
       《阿飞正传》——不完整的故事却成立的电影经验
       《花样年华》——张爱玲式的恋物癖和庸俗美学
       《2046》——后现代回忆加未来想象
       《胭脂扣》——颓废中的激情讴歌
       《男生女相:中国电影之性别》——关锦鹏个人影史的投射
       向萧芳芳致敬——一位与香港电影史同步的优秀演员
      
       台湾篇
      
       怀旧与逃避主义后的迷失——五六十年代台湾电影概况
       台湾电影九2——国际当红,岛内失利
       台湾电影九2新新浪潮
       世纪末的台湾电影——当代、后现代和儒家
       电影儒侠胡金铨——作者型的武侠大师
       侯孝贤——开创新的电影经验
       《童年往事》——台湾四十年政经文化的证言
       《恋恋风尘》——有情天地
       《悲情城市》——试赋台湾史诗
       《戏梦人生》——纵浪大化中,不悲亦不喜
       杨德昌——从电脑、电机到电影
       《恐怖分子》——电影神话的割裂与重组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个刻意被忽略的时代
       《推手》——哀乐老年
       《卧虎藏龙》——人文传统和弗洛伊德
      
       通论篇
      
       文人电影与商业翻新——新旧《龙门客栈》之比较
       《英雄》和《卧虎藏龙》之比较
       中国电影中的女性意识
       国际影展和市场——华语电影海外丕变情势
       世纪末的华丽时代——华语电影四种传统和突破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