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马相伯传略
作者:
朱维铮 等著
定价:
30.00元
页数:
324页
ISBN:
ISBN7-309-04498-3/K.155
字数:
272千字
开本:
小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5年7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弁 言
      
       在中国,现代意义的大学,还是十九世纪末叶才出现的新事物。而由接受这一新事物的民间名宿,超越当时清朝官办京师大学堂照搬的日本新式大学模式,直接从导致西欧走出中世纪的教育体制汲取灵感,自主创办的中国新式大学,更是二十世纪初叶才有雏形出现。
       这一类的大学雏形,在百年前的中国,本来就堪称凤毛麟角,而饱经人间沧桑,不断蜕变成为世人瞩目的百年名校,如今尤其屈指可数。一九2五年九月始创的复旦大学,就是其中一所。
       不是每所百年名校,都有值得历史称道的创校校长。复旦很幸运,因为上世纪初为她催生的首任校长马相伯,曾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曲折进程中,留下过多重坚实的历史足迹。所以, 尽管他当初主持复旦校务,累计不过四年,尽管他已于一九三九年以百岁高龄去世,却至今没有被中国人忘却,更没有被复旦人忘却。
       “名者实之宾也”,百年来的复旦校史,正如海内所有百年名校的校史一样,证明自己非复“吴下阿蒙”,都已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动荡不绝的过程中不断剧变,包括不断兼并其他新老大学,演化成如今的复旦大学。
       然而,“饮其水者怀其源”。正如人们共饮长江水,明知它由众流所汇却又乐于追溯江源,多年来陆续加盟复旦的新老复旦人,在同庆复旦建校百年之际,自然也都对共同母校的创办人马相伯的传奇一生,发生了解兴趣。
       现在呈现给读者的这部《马相伯传略》,便从历史的不同侧面,分别陈述马相伯一生对于中国的政治改革、教育改革、宗教改革和人文学科改革,付出的努力和历史效应。
       本书由两类文字结集而成。
       一类是马相伯的传记研究。凡收四篇论文和一篇生平简表。
       论文前三篇和生平简表,均出自我主编的《马相伯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四篇录自《复旦学报》。五篇文字的作者,都曾参加一九八九年起由我和加拿大、美国两位学者共同主持的国际合作研究课题“马相伯研究”。原计划由我主持写一部马相伯传。但历经曲折,有关马相伯的原始文献和海内外研究材料,基本搜辑完备,已在时移事异的三年之后。犹豫再三,我提出与其众手修史,费时费力而勉强写成《马相伯传》,不如各展所长,分别从不同角度通述马相伯在特定领域的一生作为,唯允我承乏文字笔削。
       拙议得到李天纲、陆永玲、张荣华和稍后担任年表编制的廖梅诸友赞同。因而除张荣华的论文未及收入《马相伯集》的“后论”,现在集入本书的四篇论文和一篇年表,其实是当年关于马相伯传记的统一表述的分别反映。
       二千纪前荀况便鼓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尽管就史论史,我不认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中国信徒倡导的直线进化论,却依然不敢苟同什么先知先觉说,尤其憎恶用权力大小判断识见高低的古今胡说。本书收入的李天纲、陆永玲、张荣华的三篇论文,以及廖梅用至简语言概括编成的《马相伯生平简表》,当年便令我自叹弗如,如今倘要我就同一课题撰文制表,也未必蓝胜于青。
       因而,时过十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为校庆百年而推出历任校长传记,唯于首任校长马相伯的传记,仍以为收入《马相伯集》后论的 诸篇较宜,在我是同意的,但建议补入张荣华一篇。
       本书第二类,可称马相伯百岁荣哀录。
       从一九三一年日本军国主义者悍然在中国东北制造“九一八事件”之后,年已耄耋的马相伯老人便发出抗日的怒吼。难得的是他的头脑和勇气,都胜过当年被排外式的民族主义迷惑的一般人士。因为他面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即远祧秦始皇、李斯把“天下无异意”视作“安宁之术”的传统,竟敢向蒋介石指出“纾国难”的前提,就是实行政治改革,因为“民治为举国一致之要求”,所以没有真正由宪政保障的民主人权,便不可能“自救救国”。正因如此,年逾九十的马相伯,仍被舆论称作“老青年”。
       一九三九年四月六日,马相伯照中国传统算法已满一百岁。由他的复旦首届学生于右任发起,以陪都重庆为中心的抗日大后方,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时隔近七个月,同年十一月四日,马相伯在客居的越南谅山逝世,引发举国上下同声哀悼。在复旦,或者环顾海内的百年名校,有哪一位创业或继统的校长,有马相伯百岁那年享尽生荣死哀呢?似乎一个也没有。因而,将十多年前我的年轻同事李天纲、陆永玲、张荣华,分头跑遍全国搜辑的马相伯百岁哀荣的文献,合于本书刊出,似也别有意义。它表明中国传统所说的“盖棺论定”,仍然有可信性。马相伯一生坦荡,“此心光明”,生前既无不可告人的隐恶,死后留下的当然是追求至善的言行楷模。用不着指出马相伯并非完人,但他可贵的品格正在于相信知行合一,行为决不背离信仰。由此引发他的心行矛盾,非教外旁观者所能赋予了解的同情。但他至死不渝,乃至被共同抗日而主张各异的国共诸党派同声称道,却不能仅仅用意识形态化的史观进行解释。
       但愿本书集中发表的马相伯百龄荣哀文献,有助于读者认知那段历史。
      
       朱维铮
       二00五年五月四日夜

作者简介

书摘


       目 录
      
       近代中国的历史见证——百岁政治家马相伯 朱维铮
      
       引言
       1. 局外旁观者
       2. 从总督幕僚到国王顾问
       3. 失败的内外使命
       4. 君主立宪派领导人
       5. 为了宪法和民主
       6. “民国民”的沉思
       7. 在非基督教运动中
       8. 呼号抗日的“老青年”
       9. 国民政府委员
      
       站在两个世界之间——马相伯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陆永玲
       1. 三所大学的创始人
       2. 一位受西方教育的中国人
       3. 从震旦到复旦: 1903—1905
       4. 新的希望: 筹建函夏考文苑
       5. 无止境的追求: 辅仁的创建
      
       信仰与传统——马相伯的宗教生涯 李天纲
       1. “圣俗”与“中外”
       2. 天主教世家和早年教养
       3. 修士,神父,半途离会
       4. 息影土山湾
       5. 晚年的宗教思绪
       6. 中国教会自主运动的先驱
      
       “函夏考文苑”考略 张荣华
      
       附录一 函夏考文苑文件十种
       一 函夏考文苑议
       二 为函夏考文苑事致袁总统条呈
       三 致总统府秘书厅
       四 致赵总理
       五 致国务院
       六 致张仲仁
       七 致李孟鲁
       八 致某某先生
       九 仿设法国阿伽代米之意见
       十 考文苑名单
       附: 梁启超书
      
       附录二 马相伯先生筹设函夏考文苑始末(方豪)
       一 前言
       二 “仿设法国阿伽代米之意见”
       三 “函夏考文苑议”
       四 函夏考文苑发起人与初期人选
       五 梁任公与马相伯、眉叔兄弟及函夏考文苑
       六 计划中的函夏考文苑苑址
       七 函夏考文苑的经费来源
       八 函夏考文苑的尾声与流产
      
       马相伯生平简表 廖 梅
      
       国府褒奖令(马相伯先生百龄庆典)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马相伯先生祝百龄大庆的贺电
       马相伯老先生百龄大庆祝辞 李登辉
       相伯先生寿言 邵力子
       祝马先生百年寿与民族复兴 应成一
       敬贺马相伯期颐大寿长卷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电唁马相伯家属
       在复旦大学追悼马相伯先生大会上的报告 吴南轩
       祭马相伯先生文 于右任
       马相伯先生追悼大会启事
       马相伯先生追悼会
       甲、 重庆方面
       乙、 上海方面
      
       我所见闻的马相伯先生 张若谷
       土山湾乐善堂旧闻 林 驺
       马相老的新史合编直讲 石 漱
       相伯夫子与复旦 复旦大学同学会
       马师相伯先生创办震旦学院之特种精神 陈传德
       马先生之言行 毛西璧
       救国老人马相伯先生 邵力子
       追念相伯夫子并略述其言行 于右任
       敬悼百岁老青年——马相伯先生 许涤新
       我所见一百一龄马相伯先生之生平 黄炎培
       马相伯先生事略 方 豪
       怀念先祖父相伯公 马玉章
       爱国老人马相伯在桂林 黎远明
       马相伯先生印象片段 高平子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