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苏步青传
作者:
王增藩 著
定价:
35.00元
页数:
400页
ISBN:
ISBN7-309-04418-5/K.146
字数:
336千字
开本:
长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5年5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苏步青院士是我国近代数学的奠基者之一,专长微分几何;又是一位教育家,对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桃李满天下;还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社会活动家,积极参政议政,关心统战工作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他业余兴趣广泛,酷爱文学,古文功底尤为深厚,创作大量诗作,表达丰富的情感世界。
       王增藩先生长期担任苏步青院士的秘书,一直用心收集和积累大量的有关资料和珍贵的历史照片。本书材料殷实,文笔通顺,可读性强,在多个方面展现了苏步青院士的光辉业绩和风采,是一本颇具特色的传记作品,尤为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

作者简介

书摘


       目 录
      
       第一章 卧牛山下觅奇踪
       1. 父亲的心愿
       2. 牛背上的野孩子
       3. 坎坷求学路
       4. 从“背榜”到第一名
       5. 锋芒初露
       6. 牢记恩师教导
      
       第二章 数学新星出远东
       7. 东渡扶桑
       8. 特别毕业证书
       9. “青叶城头别有天”
       10. 灿烂的数学新星
       11. 松本米子小姐
      
       第三章 “东方剑桥”有陈苏
       12. “世上何人同此调”
       13. “我担保他没问题”
       14. “谁说中国培养不出人才”
       15. 融融师生情
       16. 讨论班走向成熟
       17. 西迁道上
       18. 苦难亦欢歌
       19. 费巩精神
       20. 宝岛情结
       21. 第一本专著出版
       22. 教授会主席电文
       23. 丰子恺论“苏诗”
       24. 数学研究的重要成就
       25. 迎接解放
      
       第四章 满天星斗过淮河
       26. “共产党会怎样待我?”
       27. 从浙大到复旦
       28. 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29. 东欧纪行
       30. 走上领导岗位之后
       31. “书屋如舟喜向阳”
       32. 教改“要力求形数结合”
       33. “数训班”育人才
       34. 难忘的接见
       35. “始信人间有鬼狐”
       36. 在江南造船厂
       37. 绿化的一个样板点
      
       第五章 晴翠远芳无断时
       38. 春天的脚步声
       39. 细微之处见精神
       40. 党员专家的言与行
       41. “整匹布”与“零头布”
       42. 开创计算几何学
       43. 数与诗的交融
       44. 给记者出试题
       45. “苏步青效应”
       46. 心系故乡
      
       第六章 毕生事业一教鞭
       47. 深深爱恋的地方
       48. “生也有涯,而学无涯”
       49. 谈读书技巧
       50. 高山仰止
       51. 一次访谈录
       52. 不仅仅是名誉
       53. 给中学生复信
       54.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55. 莫干山上
       56. 学一点修辞
      
       第七章 弦歌声里尽余微
       57. 在参政议政的舞台上
       58. 我是当年游学者
       59. “将来博士几门生”
       60. “科普村”里的嘉宾
       61. 主编《数学年刊》19年
       62. “大文化观点”
       63. 民盟的杰出领导人
       64. 年近九旬上黄山
      
       第八章 文章道德仰高风
       65. 苏步青数学教育奖
       66. 爱永远留在心底里
       67. 以苏步青命名的国际数学奖
       68. “一定要经我过目”
       69. 暮年的一件憾事
       70. 平静的晚年生活
       71.“父亲有自己的原则”
       72. 名垂青史,百岁全归
      
       后记
      

书评       

一部弘扬教书育人的好传记——《苏步青传》读后感

张文

       作为苏步青家乡平阳的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现负责关心下一代工作,时有青少年朋友要我给他们讲讲苏步青爷爷的故事。正担心没有故事可讲的时候,复旦大学出版社给我寄来了新近出版的《苏步青传》,我喜出望外阅读了好几遍,越读越爱不释手。该书反映苏老一生的酸、甜、苦、辣的奋斗历程和为国为民作出的业迹,真不愧为一部弘扬教书育人的好传记。
      
       爱国主义的生动好教材
      
       《苏步青传》首先是一部爱国主义的生动好教材。它翔实、生动地记载了苏步青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走出去”,到日本留学,获得理学博士后,毅然地又,“折回来”,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的崇高而伟大的历史,重现了苏步青“毕生事业一教鞭”、“此身到老属于党”的高大形象,为我们青少年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苏步青传》又是一部富有时代感的教育诗篇。它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许多成功教育经验。苏步青教育思想在该书中有详尽的记述。几十年前,苏步青独创的“讨论班”、“鸡孵鸭”、“学生要超过老师”等等教学形式和教育理念,在新时期的今天,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无论是受教育者的青少年或是教育者(包括教师和家长),只要认真读一读《苏步青传》,就会有受益。《苏步青传》还是一部非常难得的指导做人的“道德经”。做学问、干大业,首先要学会做人。苏步青是一位真正的中国人,一生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和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传主是青年成长的楷模
      
       , 苏步青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楷模。《苏步青传》有许多故事影响着青少年的一生。苏步青严谨、勤奋、艰苦、俭朴的作风是青少年一代典范,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永远是我们的榜样。他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他要学生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自己首先备好课,讲课一丝不苟,板书端端正正;叫人家上课不要迟到,他自己提前到教室,擦好黑板,绘好图形;他叫学生节约用水用电,爱护环境卫生,自己带头在校园里拾纸屑,关好淌水的水笼头……。一件件、一桩桩的小事,却见可贵的精神。
       苏步青一心爱着所有的孩子,愿“笨”孩子都聪明起来。他时常以自己少时从“背榜(倒数第一名)到头榜”的故事来勉励孩子们。他说,孩子都不笨,只要肯刻苦、用功学习,都能成才。“攀高贵在少年时,为学应竭毕生力”,他为自己的母校——平阳县小学的题词,永远激励着学子们。
       苏步青非常关注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他身体力行,以自己一生成功的经历,劝导年青一代要“文理相通”,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苏步青数与诗的交融,堪称是数学家中的诗人,诗人中的数学家。他的诗词和书法在艺苑中独放异彩,令人赞叹不己;他重视体育锻炼、饮食卫生和人生修养,活到了101岁,超过曾创世界数学史高寿98岁的英国罗素和法国的阿达玛,夺得了数学史上的高寿冠军。
      
       作者十年磨一剑,难能可贵
      
       苏步青学生、中科院院士李大潜在《苏步青传》的“序”中,有一句极其中肯、真诚的话:“王增藩先生长期担任苏步青先生的秘书,耳濡耳染,受教很多,作为苏步青老师传记作者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他道出了我们的心声,王增藩先生是撰写苏步青传记的最佳人选。他十年磨一剑,投注大量心血值得称道。
       阅读《苏步青传》,不由勾起了我多年跟王增藩先生接触交往所刻下的印象。2002年9月23日,在复旦大学举行苏步青百年华诞庆典上,王教授在百忙中挤出时间来接待我们,他推着破旧的自行车,把我们带到卿云亭坐下,王教授一边喘看气,一边往嘴里塞降压片。我看到心痛地说:“您太辛苦了!”他笑了笑说:“当苏步青的秘书,的确很累、很苦,但也很值得。”他重复一句:很值得!”当时,我在深思,从地方到中央,当首长秘书,时间长达23年之久的,恐怕为数不多吧!王秘书把自己一生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苏步青,留下了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正如李大潜院士所说的,要忠实、准确而又鲜明地反映苏步青老师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王教授一直用心收集、积累苏步青最宝贵的资料,为撰写《苏步青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用心血、汗水描绘出苏步青光辉灿烂的一生。王增藩忠诚地为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服务,又写出了这部好传记,确实“很值”。
      
       (作者系浙江平阳县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副主任 电话:0577-63633093)
 
读《苏步青传》

林溪波
读《苏步青传》
      
         今年3月是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院士逝世3周年,特刊登两篇文章以志纪念。《苏步青传》的作者王增藩教授长期任苏步青老校长秘书,该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较为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了苏先生的生平事迹。《数学家的对联》则记述了苏先生在数学专业以外对诗词的爱好与涉足,印证了苏先生是“数学家中最好的诗人,诗人中最好的数学家”。一代宗师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和形象却不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消逝。
         
         近日读完《苏步青传》,受益匪浅。尤其是苏步青院士的“满案簿书双睡眼,毕生事业一教鞭”,感人至深。作者王增藩教授,长期担任苏步青院士的秘书,他认真收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照片,在成千上万的资料中,精选出较为突出的宝贵资料,写成《苏步青传》,难能可贵。
         
       (一)
      
      
         苏步青院士(1902.9-2003.3)阅历极其丰富,亲自经历的事情千千万万,要将丰富的素材组织到一本传记里面,必然要全盘考虑,细分章节,前后有序突出重点。
         
         在这方面,王增藩教授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将传记分为八章,每章的标题都经过精心提炼:卧牛山下觅奇踪,数学新星出远东,“东方剑桥”有陈苏,满天星斗过淮河,晴翠远芳无断时,毕生事业一教鞭,弦歌声里尽余微,文章道德仰高风。这些章名连起来就是一首诗,可谓匠心独具。
         
         在写作技巧上,作者根据每章内容的多寡,列出不同的小节加以叙述,时间前后穿插其中,而不是刻板地将新中国成立以前经历的事情放在前面的章节,成立以后经历的事情放在以后的章节描述。这种写作方法既可以做到内容前后贯通,融为一体,又可以避免内容重复,前后隔裂开来,使整本传记成为一个整体。
         
       (二)
      
      
         苏步青院士是中国现代数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对我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03年7月,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ICIAM)决定设立ICIAM苏步青奖。这是以我国数学家名字命名的第一个国际性数学奖,奖励在数学对经济腾飞和人类发展的应用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连同苏步青数学教育奖,现在已经有了以苏步青命名的3个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数学奖项。
         
         “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苏步青由学生忻元龙和华宣积陪同,来到江南造船厂参加船体数学放样的研究工作,还编写出《样条拟合译文选》,这在全国数学放样工作中,起到了引导作用。《苏步青传》在讲述苏老故事时,随处可见他的学术思想。
         
         苏步青说:现在数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越来越明显。搞好经济建设,离不开数学。他强调指出,应用数学与纯粹数学相结合,这是一个发展方向。例如计算几何,虽然是国外率先搞起来,但现在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前面。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设计,在船舶、汽车、航空工业方面都已应用,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三)
      
      
         “蜿蜒奔流的鳌江,源出秀丽的南雁荡山……公元1902年9月23日,苏宗善的第13个孩子降生了。‘是个男孩!’他就是日后闻名于世的苏步青”。短短的200余字,就把苏步青故乡的山光水色,其父亲苏宗善为家里添了男丁的喜悦心情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
         
         “苏宗善端来一碗水,让小步青用手指蘸上水,在桌面划写,山、水、田、土……从此,一张小方桌,一盏菜油灯,一本风水书,苏步青开始接受启蒙。”这段文字朴素无华,用白描手法写出了小苏步青接受启蒙教育的全过程。读来非常亲切感人,名人的启蒙教育就这么简单开始了。
         
         绿滋箩屋最娇娆,
         七月庭园似火烧。
         夹竹桃遮红月季,
         鸡冠花映美人蕉。
         雪泥无复留鸿爪,
         银汉空传渡鹊桥。
         两袖清风双短鬓,
         退居二线自逍遥。
         
         这首诗表达了苏步青院士退居二线怡然自得的喜悦心情。他亲手栽种的月季、蔷薇、兰花、美人蕉、菊花、桂花、洋桃等,吸引了宿舍邻居和行人,他的小楼还被拍成电视片。
         
       (四)
      
      
         《苏步青传》版面字数33.6万字,其中诗词约106首,照片98张。作者和编辑要把苏步青院士写的106首诗词有条不紊组织编排到传记中,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既要考虑诗词写作的时代背景,又要思考到每首诗词安排在何处最为合适,这需要深思熟虑,使之上下连贯。整本书看下来,诗词的编辑、照片的放置,上下文连接,基本上做到美观得体,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作者:林溪波  来源:《校刊》673期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