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编写说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视听手段被用于外语教学,然而对于广大学生来说,书本的阅读仍然是接触外语最主要的渠道。除了课本之外,相应的阅读材料对于学生拓宽视野和提高阅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学习语言目的在于交际,包括口头和书面形式的交际。语言能力一般就反映在听和读的理解能力以及说和写的表达能力。读书多了,阅读能力才会逐渐提高。频繁接触,不断摄入,由熟悉到模仿,再由模仿到创造,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这是语言学习必经之路。
如何阅读,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这里涉及到读者的程度,文章的深浅、篇幅的长短、内容的重要性以及趣味性等等,不能笼统而言。遇到生词一一查阅词汇表或辞书似不可取,但只读而不求甚解,浮光掠影一晃而过当然也不可取。但有一点应该明确,那就是读了就要求读懂,否则就等于没有读过,这里的“懂”首先是了解大意,包括每一段的要领。从学习的要求来看,还应该力求理解每一个句子。为了确切理解,有时根据上下文猜测一下,或是停下来查阅一下参考书都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让自己得益,摸索出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影响阅读理解的关键不外乎词语和结构两项。阅读中遇到难词并不难解决,一般翻阅一下词典就能解决。最麻烦的往往是容易放过以为熟悉然而却不知其意的似是而非的词和结构,造成理解上的谬误。例如:
refuse matter是“废料”,读者极易把refuse当作“拒绝”;
a m inute description是“细致的描写”,读者会误认为“一分钟的描写”;
My leg hurt yesterday.应该是“昨天我的腿疼痛”。读者容易理解为“我的腿昨天弄伤了”。
We can t speak too highly ofher.应该是“我们怎样赞扬她都不过分。”有人则误认为:“我们不能表扬她太多”。
阅读为了理解,这是大家的共识,阅读材料的末尾往往有测试理解的几个选择题,但语篇的阅读才是重点。如果对语篇本身并不完全理解,只对后面的理解题感兴趣,那就本末倒置了。看懂语篇是主要的,有时后面的选择题不做也可,理解题只是为了准备考试而设的。
本书共选阅读语篇150篇,其中既有有趣的故事和小说节选,也有非虚构类(nonˉfiction)的社会文化和科普知识短文。所选的材料力求做到题材广泛,内容生动,程度适中,语言地道。本书修订时对上一版原书做了大幅度的增删,对生词的处理也根据现行教材的词汇量做了调整。这本新版的高中阅读成书之时,谨对曾参加上一版编写的赵圣骅、王庆祺、胡晓燕等同仁表示热忱的感谢。书中凡有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