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走近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
作者:
鞠玉翠 著
定价:
20.00元
页数:
384页
ISBN:
ISBN7-309-04233-6/G.552
字数:
268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4年1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国内最早运用叙事探究的方法,研究教师生存状况及教育观念的一部专著。原本显得抽象晦涩的理论,蕴含在生动的故事叙述和真实的实践场景中,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感染力。
       全书共6章,第1章为引言,第2~5章分别讲述了6位不同背景教师的故事,第6章分析了“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内容及影响因素,并对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等相关领域提供了某些建议。
       本书适用于教育理论、实践工作者,以及其他关心教育问题的人士阅读,且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书摘


      
       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对教师应然状态的论述颇多,而对其实然状态的研究则比较薄弱。鞠玉翠同志针对这一情况,以“教师个人实践理论”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力图走近教师的生活世界,着重从“实然”的角度对教师专业活动的场景及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书就是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本书作者敢于对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进行探索,体现了作者对本学科领域较为全面的了解,对前沿问题的敏感性,以及努力探索的创新精神。作者运用叙事探究的方式,融现象学、解释学、复杂性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一体,将目光投向了教师日常工作的情境、言语、行为,在长期实地研究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场景进行深描,并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展开对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探究和分析,研究方法新颖、适宜。正是在此基础上,作者能够提出不少独到的、有创见的、有说服力的见解:作者从人与知识关系的角度对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内容进行分析后提出“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大体上表现出‘游移和极端化—加法—保持张力’这样一个逐渐成熟的序列”;作者提出“影响教师个人实 践理论形成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实践性’因素”;作者还立足于自己的研究,从教育理论、教师教育、教育研究、教师本身等几方面对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更新提供了某些建议,提示教师专业发展应以教师的个人实践理论为根基,以此作为既存疑又开放的经验资源等等。这些观点对于教师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此外,作者所采用的叙事探究的方式,也为教育理论如何发挥其实践价值,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的视角。我相信读者从
       本书细致的叙事中能够体验到更为真切的感悟,这应该是叙事探究特有的魅力之所在。
       这项研究工作量浩繁、理论文献及实践资料厚重。有些论文评阅人认为,作者叙论有致、哲理深思与鲜活事实相映、情理相谐、文思流畅,具有真、实、新、深的特点,表现了作者踏实的治学态度和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我个人认为,这种意见固然有对作者加以勉励的成分,应该说还是比较中肯的。
       毋庸讳言,在研究的诸多环节,包括资料的搜集、故事的编织、对故事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挖掘等,都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作者本人也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希望她以此为起点,做进一步的研究,并期待她取得新的成果。
      
       陆有铨
       2004年4月6日
      
      
       目 录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 被忽视的教师个人实践理论
      
       1.1.1 艰难的选题历程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内涵
      
       1.2 方法: 叙事探究的意蕴
      
       1.2.1 何谓“叙事探究”
      
       1.2.2 叙事探究兴起的背景
      
       1.2.3 叙事探究的旨趣
      
       1.3 亲历叙事探究
      
       1.3.1 认识叙事探究与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研究的适宜性
      
       1.3.2 进入研究现场,确定合作教师
      
       1.3.3 我的角色定位
      
       1.3.4 资料收集与整理
      
       1.3.5 呈现研究结果
      
       第2章 冲突与适应———一位“非师范毕业”教师的故事
      
       2.1 班主任工作———从宽松到规训
      
       2.1.1 换岗
      
       2.1.2 “下岗”
      
       2.1.3 上岗
      
       2.1.4 规训之网与教师
      
       2.2 教学境遇———从学生中心到书本中心
      
       2.2.1 “学生主讲”的改革尝试
      
       2.2.2 回到“传统模式”
      
       2.2.3 徐冬自己的感受与解释
      
       2.3 成长的障碍———外部归因倾向
      
       2.4 留言与来信———学生眼中的徐冬
      
       2.5 成长历程自述
      
       2.6 余絮
      
       第3章 教改筹划与尴尬———一位“教育博士”教师的故事
      
       3.1 教改空间
      
       3.1.1 教改筹划
      
       3.1.2 三位“小老师”
      
       3.1.3 复杂的教学场
      
       3.1.4 变与不变: 事故、演讲、训诫、读书、体验
      
       3.1.5 集体备课
      
       3.1.6 断臂的维纳斯: 课堂环节一定要完整吗
      
       3.1.7 探测教改环境
      
       3.1.8 何去何从
      
       3.2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专业发展自述
      
       3.2.1 走进师大教管系
      
       3.2.2 任教矿工子弟学校
      
       3.2.3 再次走进师大
      
       3.2.4 任教市重点
      
       3.3 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追忆成长历程
      
       3.3.1 从北京到东北
      
       3.3.2 从东北到华中
      
       3.3.3 从华中到华东
      
       3.4 个人实践理论简析
      
       3.4.1 人生信条
      
       3.4.2 学科定位: 崇尚动态的知识观
      
       3.4.3 教师的作用
      
       3.4.4 教学方法
      
       第4章 顺乎自然———肖兵“问题教学法”的来龙去脉
      
       4.1 影响与命名
      
       4.1.1 面向全市教研员的公开课: 未命名的“标准”模式
      
       4.1.2 课后研讨
      
       4.1.3 Z校教学改革的“导火索”: “问题教学法”
      
       4.2 困惑、归因与改进
      
       4.2.1 “没找到感觉”
      
       4.2.2 为什么没找到感觉
      
       4.2.3 肖兵的期望与设想
      
       4.3 诞生
      
       4.4 孕育
      
       4.4.1 教师生涯
      
       4.4.2 学生时代
      
       4.4.3 人生信条
      
       4.5 个人实践理论简析
      
       第5章 教改前沿的实践者———一位特级教师的故事
      
       5.1 Z校二期课改的顾问
      
       5.1.1 听课评课: 科学史进课堂的意义
      
       5.1.2 金老师谈新教材
      
       5.2 迎接新教材———“与金老师相约”
      
       5.2.1 迎接新教材的“内功”: 备课
      
       5.2.2 用“新理念”改造“旧教材”: 高中生物综合
       教改研究
      
       5.2.3 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研究性教学”的思考
      
       5.3 综合课的范型
      
       5.3.1 范型的复制: 集体备课
      
       5.3.2 范型的特征: 联结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
      
       5.4 科研改革的筹划者
      
       5.5 年轻教师的导师
      
       5.5.1 金老师谈乐碌和程瑛
      
       5.5.2 乐碌素描
      
       5.5.3 程瑛自述
      
       5.5.4 进步最快的和“带不出来”的徒弟
      
       5.6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专业发展自述
      
       5.6.1 认真为教师职业做准备: 走进师大生物系
      
       5.6.2 独自摸索: 任教普通中学
      
       5.6.3 步入教改前沿: 成为教研员
      
       5.6.4 超前体现二期课改理念: 探索性实验
      
       5.6.5 对经验的反思与超越: 教育理论的影响
      
       5.6.6 乐趣与责任: 勤奋的动力
      
       5.7 个人生活史
      
       5.8 个人实践理论简析
      
       第6章 理解教师个人实践理论
      
       6.1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内容分析———人与知识的视角
      
       6.1.1 人,在“操劳”中认识
      
       6.1.2 教育中个人因素缺失之弊端
      
       6.1.3 教育: 助人把握命运
      
       6.1.4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成熟序列”
      
       6.2 影响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分析
      
       6.2.1 “实践性因素”的主力作用
      
       6.2.2 “理论性因素”的低效
      
       6.2.3 主流教育思潮的冲击
      
       6.2.4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与个人的生活史
      
       6.3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更新
      
       6.3.1 教育理论: 开阔视野,深化认识,促进反思
      
       6.3.2 教师教育: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更新的助力
      
       6.3.3 教师: 自身发展的最终责任承担者
      
       6.3.4 叙事探究: 让教师在理解中成长
       3
       题外话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